歷史文化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

時間:2022-06-18 10:18:17

導語:歷史文化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

摘要:在對徽州傳統音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將徽州傳統音樂帶有的歷史文化特征進行研究,并對其傳承和發展路徑進行探討,以期使徽州傳統音樂歷史文化特征得到延續,為其長久發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徽州傳統音樂;歷史文化特征;傳承與發展

根據中國音樂集成的分類,徽州傳統音樂可以分為徽州民間歌曲、曲藝音樂、戲曲音樂、舞蹈音樂、民間器樂以及禮俗音樂等,其中比較有徽州地域特點的傳統音樂有民歌哭嫁歌、撒帳歌等,器樂吹打樂、鑼鼓樂等,戲曲徽劇、目連戲、黃梅戲等,歌舞舞龍燈、儺舞等。徽州傳統音樂不僅是地區對外開放的文化符號,同時也是地方民眾的精神象征。徽州傳統音樂的存在與發展,總是與當地的經濟生活、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民間風俗以及語言等文化傳統有關。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徽州傳統音樂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改變,造成其文化傳播深受西方文化沖擊。面對這一趨勢,要加強徽州傳統音樂歷史文化特征探究,探索傳承與發展路徑,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播。

一、徽州傳統音樂的歷史特點

徽州作為一個區域性的地理文化圈,在傳統音樂文化形成的歷史長河中伴隨徽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傳統音樂文化的產生、發展、衍變、衰亡的過程是世代相傳的一種社會歷史文化現象。

(一)傳承性的運動規律

傳承性的運動規律是徽州傳統音樂文化生存、延續的根本條件與特征。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在世代相傳中某些重要的構成部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不易變性,使傳統音樂的文化品種得以延續,徽州傳統音樂的主要內容和形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二)變異性的發展規律

為適應社會的文化環境,傳承過去的傳統音樂需要加入新曲目、新樂器、新風格等元素,這些便構成了音樂的變異性發展規律。變異性是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在傳承發展中為適應經濟社會的變化主動作為而顯現出的特征。徽州傳統音樂文化的變異性突出的特點是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徽州傳統音樂文化正是由于其文化特質方面的兼容性特點才經久不衰,不斷更新和發展。

(三)徽商的音樂文化交流

明清時期徽商快速發展,足跡遍布全國,推動了徽州傳統音樂文化的快速發展,衍生出了戲曲、民歌、說唱等不同音樂藝術,傳遞著當地民眾文化發展訴求[1]。徽州傳統音樂則是當地傳統文化的一種,生活氣息濃厚,同時擁有豐富的題材,展現出徽州人獨特的審美和思想情感。由于徽州傳統音樂深受地區環境、民風、宗族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了當地民眾的傳統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所以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在明清時代,由于徽州傳統音樂帶有較強區域性、民俗性等特征,迎來了對外傳播發展新階段,使其再次得到了豐富和發展。然而發展至現代社會,國家政治經濟與國際接軌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造成徽州傳統音樂發展受到了強烈沖擊。由于社會環境和生活習俗的變化,現代年輕人更傾向于傾聽和傳唱流行音樂,導致本土音樂傳承受到了忽視。但作為反映地區歷史和文化的藝術形式,徽州傳統音樂是地方民眾在歷史發展中創造和積累的精神財富,是人民智慧的結晶,能否得到傳承和發展直接關系到民族文化、精神能否得到延續。

二、徽州傳統音樂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融合特征

作為文化現象的一種,徽州傳統音樂擁有悠久的傳播歷史,能夠使地區文化的融合特質得到展現。徽州位于皖、贛一代,周圍擁有發達的戲曲音樂,如昆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等。而徽州地處南北交界,促進了文化交融,通過對外來音樂的兼容并蓄取得了快速發展,衍生出了形態多樣的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如徽調、地方吹打樂、徽州民歌等。徽調起源于昆曲,融合了當地音樂和語言,最終形成了“不諧吳音”的腔調,之后發展成二簧腔[2]。在明清時期,徽州地區商業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為音樂孕育創造了條件,促使徽調得以產生和發展,使徽州傳統音樂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徽州歷史上,徽商對音樂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推動作用,在促進地方音樂傳授和習得的同時,也推動了地方音樂文化的融合發展。通過對茶葉、鹽業、木料等多宗商品進行廣泛經營,徽商形成了遍布全國的經商網絡,為徽州傳統音樂對外傳播奠定了扎實基礎。自小受文化熏陶,徽商大多具有一定文化修養,擁有“好儒”的文化能動性[3]。另外“朱子理學”深入徽州民眾內心,使社會各階層受到了深刻影響,繼而對徽州傳統音樂傳播產生了影響。如在徽州儀式音樂中,在形成展現地方風俗音樂表演形式的同時,也為執行者留下了自由詮釋的空間,促使徽州傳統音樂展現出較強的民俗性和包容性。從明代開始,帶有“儒而好賈”特征的徽商從滿足娛樂需求和籠絡情感的角度出發,在蓄養家班和搭建戲曲舞臺等方面不斷增加投入,聘請名角為宗族鄉里進行音樂演出,成為徽州傳統音樂傳播的形式之一。隨著徽州發展成為戲曲文化交融地,地方音樂團體和藝人數量不斷增加,如清朝就出現了全國聞名的“四喜班”“三慶班”等,演繹了進京祝壽的戲曲佳話。在不同地域文化不斷輸出的情況下,徽州傳統音樂實現了多地文化內化和雜糅,如對弋陽腔的“不葉宮調”等進行容納,并與昆曲融合形成“四昆腔”,這些都構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民俗內化特征

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從誕生之初就伴隨著地方歷史的發展,也離不開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風俗。徽州傳統民歌作為音樂主體,與民眾生活關系密切,可以對民俗學、語言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文化特征進行涵蓋。從類別上來看,徽州傳統民歌主要包含小調、山歌和號子,對當地人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民俗習慣等進行描述,蘊含了當地人的生活感悟,表達出徽州的人文精神。其中,小調來源于民眾生活、娛樂等場所,擁有規整的形式。該種音樂表現手法豐富、細致、曲折。在選材上包含情歌、婚俗、時政等,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如暗喻、借物抒情等。小調由徽州民間藝人自發傳唱,曲式相對固定,表達相對成熟。徽州山歌也帶有地方特色,因為徽州擁有較多山地,山谷空曠,歌曲高亢嘹亮且悠長,情感熱情奔放,能夠做到直抒胸臆。山歌內容主旨同樣遵循傳統模式,較多對徽州民間的節令習俗等進行了呈現,與地方農耕文化根基深厚存在密切關系,這也使得地方民俗傳統得到了較好保留。號子則是在徽州人民勞動生產中產生的重要音樂形式,能夠起到激勵勞動的作用,音樂風格豪放,并且節奏感較強。號子擁有較多反復出現的節奏,運用于工程、漁船、搬運等不同類型工作中,與地方山峰陡峭、河流湍急的地理條件密切相關。

(三)地方人文特征

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形成與發展和地方人文思想密切相關,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創造的文化載體,也是地方反復出現的文化事項,因為融入了民眾生產生活而獲得了豐富內涵,可以成為地方社會變遷的見證。古徽州是移民社會,許多世家大族先祖為士大夫,他們將宮廷音樂帶入徽州,促進了地方吹打樂的發展,用于婚喪嫁娶等音樂伴奏。相較于其他地區,徽州吹打樂在組織體系、架構等方面帶有地方特色,表演程式與地方“尚禮”思想緊密結合,除了采用笛子、嗩吶等主奏樂器,配有銅鼓、鑼鼓等打奏樂器,還加入了拉弦樂器,帶有靈活多變的特點[4]。由于徽州地區先民生產力較低,所以格外重視祭祀活動,促使祭祀音樂成為了地方音樂重要分支。而徽州祭祀禮儀繁瑣,音樂形式豐富,在明代甚至衍生出了打秋千等綜合表演藝術,不僅民俗特征強烈,同時也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徽州傳統音樂以世代沿襲方式得到了自然傳播,曲調多樣,并且唱詞優美。在徽州傳統音樂中,民歌為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中經過口頭流傳和集體加工,擁有較廣輻射范圍,同時也衍生出了各種活潑的表演形式,人文價值較高。徽州民歌最早出現在隋朝,發展至南宋已經形成一定社會影響力,地方文化特征日漸鮮明。在明清時期,徽州民歌獨有的“哈哈腔”在地方戲曲中得到了展現,并隨之傳播至全國各地,使徽州民歌發展成為地方音樂文化重要代表,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已發展成為以音樂為主體的文化樣式,是地方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隨著文化形態的增加,徽州傳統音樂也獲得了更大傳播發展空間,向人們傳遞了重要的文化信息,即地方經濟發展能夠帶動文化繁榮。對類型多樣的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展開研究,能夠得知音樂在徽州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產生的獨特作用。徽州社會文化氛圍濃厚,為徽州傳統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促使大量擁有豐富內涵的音樂作品得以產生,擁有重要研究意義和價值,值得大眾繼承和發揚。

三、徽州傳統音樂歷史文化特征的傳承與發展

(一)加快地方新興文化產業開發

在現代社會中,在全球化語境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缺失了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內在動機,使得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后繼乏人。[5]因此,地方政府就必須正視徽州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狀況,進一步挖掘徽州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發展傳統音樂文化優勢產業,提升音樂文化產業的實力。積極推動文化與旅游、教育、徽派建筑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還應堅持傳承和發揚徽州傳統音樂歷史文化特征,以便使音樂的獨特性得到維護,使地方人民創造的優秀藝術文化得到尊重和認同,從而促使傳統音樂藝術走向現代化的發展之路。對地方新興文化產業進行開發,能夠為徽州傳統音樂提供發展動力,在保留原本文化內涵和創作形式的同時,使音樂發展保持與時俱進,融入國際元素打破原本發展限制,形成新時代特點。結合這一目標,政府還應出臺政策引導地區發展文化旅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地方旅游業融合,通過促進文化消費使徽州傳統音樂在無形中得到傳播與發展。將徽州傳統音樂當成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成立相應演唱團隊定期在旅游景點開展豐富的音樂文化活動,使游客體會地方音樂獨特韻味,在使原生音樂形式得到保留的同時,為地方發展創造更多經濟收益。通過市場化運作,能夠在維護徽州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的同時,充分挖掘經濟價值,為文化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新的土壤與環境。

(二)整合資源,擴大音樂傳播效應

隨著經濟社會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地方傳統文化要想獲得生存并發展,需要在多元文化潮流中擺好自己的位置,找準自己的方向。作為徽州傳統音樂,應借助當前蓬勃發展的多媒體技術進行數字化的保護,通過自媒體設備進行寬泛的傳播,以傳承創新、發展創新的理念推動徽州地方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傳播。[6]要想使音樂帶有的歷史文化特征得到發揚,新時代還要借助網絡技術實現資源整合,使文化傳播的整體效應得到增強。在實踐工作中,要增加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力度,地方文化部門和社會人士共同參與到民間音樂資源挖掘、搶救和利用工作中。運用計算機實現音樂資源轉化,通過搜集、歸類、保存、復制等操作實現網絡化傳播,形成包含文字、圖片、音視頻的資源庫,全面展現音樂豐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使民眾產生強烈的文化自豪感,自覺參與到文化傳播過程中。結合地區音樂資源傳播特點,完成適合本土的徽州傳統音樂作品開發,出版相關音像資料,這樣能夠在民眾心中撒下傳統音樂種子,使他們逐步發展成為文化傳承者。以線上傳承為主,設立徽州傳統音樂官網,開發音樂APP,能夠使不同形態的徽州傳統音樂在各種載體上傳播,提升傳播覆蓋度,在豐富民眾精神生活的同時,使音樂傳播廣度和力度得到提高。

(三)挖掘音樂內涵,提升文化影響

徽州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朱子理學”為主,兼容道家和釋家。朱子理學的思想深入徽州民眾的心底,影響著徽州社會各階層民眾的言行舉止。[7]這種思想無疑也會深刻影響到徽州的傳統音樂。深入挖掘徽州傳統音樂內涵,才能體現音樂歷史文化特征和魅力,產生更加廣泛的社會影響,吸引更多人對徽州傳統音樂進行傳承。為此,徽州傳統音樂保護和傳播工作者還應開展文化內涵挖掘工作,結合新時期大眾音樂審美觀、文化期待等進行系統分析,把握音樂文化發展方向。在明確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對音樂歷史文化特征進行保留,同時吸取外來音樂優勢形成新特征,以容易學習和理解的方式進行音樂創作和傳播。通過樹立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品牌,使音樂文化內涵得到不斷豐富,促使音樂對外傳播力提高。聯合徽州傳統音樂傳承人、愛好者一同挖掘作品文化內涵,不斷激發民眾對音樂的熱情。為達到上述目標,還要重視徽州傳統音樂工作者的文化素養培養,確認人員能夠從歷史文化傳承與發揚角度進行音樂作品創作和傳播,將理論成果順利轉化為音樂生產力,向大眾傳遞本土文化知識,認識到傳統音樂的重要價值。

結論

徽州傳統音樂文化所呈現的特征既是多元的,又是一體的。它在與中國傳統文化、徽州文化以及周邊地域文化的交流中不斷更新自己、發展自己。徽州傳統音樂文化的交流是推動徽州社會文明前進的動力之一。徽州傳統音樂文化在徽州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思維方式、價值體系,具有現代意識。徽州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使其成為了需要保護和傳承的本土特色文化。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要重視徽州傳統音樂中歷史文化特征的保留,確保文化得到科學傳承和發展,繼而使本土文化當家做主的地位得到維護,以推動地區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使之立足于民族音樂文化之林。

參考文獻:

[1]朱萬曙.徽州戲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7.

[2]孫四化.明清時期徽州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傳播[J].銅陵學院學報,2020(4):78-81.

[3]李勁松,羅可曼.明代中后期徽班舞臺上宗法觀念的“立”與“破”[J].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3):110-116,5.

[4]胡亮.徽州民間鼓吹樂的音樂文化風格探析[J].黃山學院學報,2009(4):13-19.

[5]史一豐.缺失與接通:徽學中的民間音樂研究展望[J].長沙大學學報,2020,34(1):60-62,89.

[6]史一豐.全球化與徽州民歌的保護和傳承[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6):60-94.

[7]李城,武松林.徽州傳統音樂的歷史文化特征及當代續存特點[J].中國音樂,2017(1):102-105,162.

作者:熊麗 單位:安徽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