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社會思政教育的建構
時間:2022-09-08 04:42:06
導語:多元社會思政教育的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完善,我國存在由傳統的一元社會向現代的多元社會轉變的趨勢已是不爭之事實。這一演變促成了人們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并加劇了不同方式和價值間的矛盾和沖突導致許多青年學生價值取向紊亂、人生理想迷失。但多元社會作為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產物,其形成本身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表現形式,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社會內在發展機制的強弱,取決于一切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有機體中的多元因素能獲得多大的活動空間,這是內部孕育的漸變力量能否壯大的重要條件。”[1]因此,惟有在開放的多元社會中,才能形成創新的源頭活水。其次,多元社會提升了個體的主體地位和主體能力,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只有人的主體性與主體能力才是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本質。[2]故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培育人的主體意識,增強主體能力,承認“社會是人的社會”,避免把人變成單純的社會工具。最后,多元化有助于發展社會民主。多元社會中價值評價體系的非單一性表明,不同利益主體對同一事物可以表達不同的看法,這有助于充分發揚民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因此,放眼多元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積極探索和建構多元社會現實條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直面多元現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與有效性
只有順應多元社會的現實,主動應對,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與有效性。
(1)增強開放性、提倡多樣化。改革開放在實現了我國社會結構開放的同時,也使中國更進一步地融入了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廣泛的世界交往和合作中,各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紛沓而至。因此,在愈加開放的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接受開放的理念,去正確解讀不同主體的價值觀念和其它民族的精神產品,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引導學生拓展視野,使之在接觸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中,經風雨、見世面,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
(2)關注民主化、強調平等性。民主與平等是學校教育中一直不斷追求和完善的原則。在一元社會背景下,受教育者作為既定的接受者和遵從者,很少有“民主”可言。在多元開放的信息社會境遇下,傳統的強制式的權威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顯然已不合時代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確立民主平等的理念,寬容和尊重不同受教育者的文化與價值取向的差別,并在教育過程中教會受教育者對待多元文化與價值的正確態度。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與市場經濟下的獨立意識、民主意識相適應。
(3)重視主體性,培養辨別力。培養具有主體性的人是時展的必然要求,是當前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方向。同樣,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要注重個體主體化的發展,承認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個體的自我成長需要,教育的社會要求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內化。同時,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在以席卷全球的文化產品和強勢網絡語言為載體的西方價值觀、生活方式的沖擊和滲透下,還必須要高度重視主體辨別力的培養,受教育者只有具有良好的辨別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多元復雜變化,成為21世紀社會生活的主體。
(4)加強活動實踐,力求貼近性。唯物史觀認為,活動對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應當破除傳統的以知識和學科為本位的應試教育理念,牢固樹立實踐活動意識與以人的成長和全面發展為本位的理念,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實踐,變單純的灌輸式教育為體驗式教育。要實現這一點,在活動內容和載體的選擇上,必須突出貼近性。注意遵循學生的成長和成才規律,研究教育內容與學生的相關性,善于從活動中挖掘新內容、吸收新思想、解決新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深入心靈,落地生根。
(5)優化教育環境、突出社會化。“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可以說一切社會關系就是人思想的來源和形成條件,其邏輯結果只能規定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社會化事業,“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不僅是一種現象,也是一種趨勢”。[4]因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多元社會發展進程中帶來的各種沖擊和影響,必須要從學校教育的自我封閉中解放出來,主動接觸社會,積極借助家庭、大眾傳媒和各種團體等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優化的社會育人環境,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社會環境中與時俱進。
2.形成共識,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在正視多元化的同時,必須重視社會共識和共享價值的構建和宣傳,以實現社會價值觀念的正確導向,確保社會轉型的順利進行和多元社會的健康發展。
(1)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導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價值觀教育。在一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一系列價值觀構成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代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價值,是社會主義基本價值思想、價值理想、價值精神和價值觀念構成的整體,不但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而且強調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求同存異、團結友愛,是引領社會思想政治道德建設的一面旗幟;是全民族團結和睦、奮發向上的精神紐帶,為多元社會的整合提供了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堅定政治立場,堅持意識形態的導向性,把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關心國家和社會的命運,增強自身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為成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奠定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
(2)加強民主和法制教育,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設。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不僅需要相應的主導價值共識,也需要相應的各種社會規范。民主和法制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實現社會穩定的最基本規范。它通過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而獲得所有社會成員的認可和遵循,并通過國家權力的強制力保障實施,是一種把多元性和不確定性加以制度化的制度,因而能有效地幫助一個現代多元社會維持自由、穩定和統一,為依此制度而產生的政府提供制度和法理上的依據,為沖突的解決提供規則和程序,為公民的自由和權利提供保障,是社會整合的基本方式。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法制和民主教育,確立憲法的至高無上性和法律的不可觸犯性。使學生深知生活方式和價值的追求可以多樣,但遵守的規則卻是共同的,規則面前人人平等。惟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樹立這種意識和理念,強化個體對國家共同體的義務信念,才能實現每個個體的自由和社會的穩定,為社會的凝聚和整合提供制度上的保證,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
(3)倡導寬容和商談,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教育原則。多元社會作為一種“異質社會”,在很多問題上,人不能達成絕對的同一,并會因觀點不同而產生對立和沖突。在此,寬容和商談是解決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寬容使得差異性存在,差異性使得寬容成為必要”。[5]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倡導寬容精神和商談理念,既要容納不同的觀點和價值取向,又要尋求共享價值、尋求由對抗向對話的轉變來解決沖突。增強學生的對話意識,允許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使學生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營造一種寬松的環境,進而引導學生通過商談和對話,學會在價值的“交疊共識”和妥協中逐步達成共識或相互認同的結果,實現多元社會歷史條件下不同社會階層和利益主體的互惠共享和相互依存。
3.在指導思想和實踐中,超越價值絕對主義與價值相對主義的二元對立
多元社會雖然是“異質社會”,但從根本上講應是一個“和而不同”的社會。其中“不同”的是形式,“和”才是社會的根本,即社會共同利益的統一共識。因此,“多元存在與一元統一”應是我們面對多元社會問題的基本思考維度,但在實際中要貫徹和落實這一思想,在指導思想和實踐中就必須要超越歷史上的價值“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的二元對立。從價值論來說,絕對主義乃是一種追求價值“絕對確定性”的哲學學說,它相信存在著某種永恒的存在,對道德及其價值的確定性堅定不移。它雖然使社會成員有了明確的行為準則,但歷史的發展已表明,絕對化不僅會禁錮人的思想、壓制人的創新潛能,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會因其自身的教條和缺乏調整機制,在社會的前進中最終走向反面。正因如此,在19世紀下半葉,面對著工業化進程和不斷的變革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傳統的價值體系難以進行解釋和評價。相對主義正是在批判絕對主義的過程中產生并擁有廣泛的影響。與絕對主義相反,相對主義拒斥確定性,否認存在終極的、確定的價值原則。在當代哲學中“,反基礎主義”、“解構主義”、“非中心主義”等種種思潮的流行,說明相對主義已經成為當代哲學整體理論重要的組成部分。[6]所以,應當承認,相對主義具有某種積極批判的功能,它不僅是對傳統道德絕對主義價值體系的破壞,而且在理論上也清除了傳統道德中的許多虛假概念。但同樣不可否認,相對主義在實踐中的盛行也給人們帶來了種種的困惑甚至危害。特別其拒斥確定性的觀點,導致部分學生失去了最基本的價值判斷和生存方向,不僅真、善、美與假、丑、惡不分,而且人生理想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也會變得虛幻,其破壞性、虛無主義傾向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反對在絕對主義支配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元、封閉與獨斷的弊端,又要反對某些相對主義論者時下散布的思想政治教育“無用論”和“取消論”帶來的危害。只有超越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二者的對立,在兩者中樹立辯證統一的立場,才能避免和陷入“以一元排斥多元”或“以多元取消一元”的誤區,實現多元存在與一元統一的內在平衡與和諧,達至“萬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目標,最終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與時俱進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培養出既有寬容和創新能力,又有分辨和選擇能力的合格接班人。
- 上一篇:社會主義想法產生的歷史條件
- 下一篇:和諧社會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
精品范文
10多元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