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利用
時間:2022-06-09 11:09:35
導語:新型城鎮化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利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城鎮化的價值目標是以人為本、公正和諧。人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人的精神和價值最終決定了城市的未來。新型城鎮化,強調文化和習慣的改變,強調人們的行為與城市文明、市場經濟的要求相協調。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原有的鄉村差序格局被打破,聚集的新移居城鎮居民一時無法適應城市生活,在心理上難以獲得認同,在情感上找不到歸宿。這就需要發揮社區的功能,在不斷豐富新移居城鎮居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過程中,重構社區文化和新移居城鎮居民的熟人圈,使其逐步加入城鎮社會,進入城鎮主流、融入城鎮生活。但同時新型城鎮化并不表示城鄉在文化上的一元化,而是兩種文化的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共生互補。應當創造機制,讓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互動,城市文化從農村汲取營養,農村文化依靠城市文化帶動。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影響,這種民族文化的表征在城市中日漸暗淡,而在廣闊的農村卻頑強保存延續著,農村比城市傳承更多的民間文化、風俗、工藝、藝術等傳統文化資源。在強調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今天,應該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重建鄉村文化自信。鄉村不應是封建、愚昧、落后、污染的文化表征。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的認識,鄉村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觀念(即尊重自然、關愛生命、對社會負責任的價值觀)。我們應保持鄉土社會的淳樸和憨厚,防止奢侈與庸俗,發掘鄉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禮俗仁義、堅韌達觀等價值觀,來彌補當下以控制自然、工具理性為特征的現代性之不足,把與自然合二為一,重視群體自然的鄉村生活方式和實行全面發展的創造性的現代生活方式更加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城鎮化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傳統建筑文化的特色,要設法保護處于斷根危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可資利用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能量的積極作用,讓傳統文化能夠在新的環境里有繼續生存的可能[1]。
二、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挑戰
當今,中國農村正發生著深刻變化,鄉村人們所處的和面對的是一個現代化滾滾浪潮的大社會,村民的價值觀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精神生活也面臨著改變,傳統鄉土的公共空間面臨嚴峻挑戰。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工業化、商業化用地擴張,城中村演化快速,大量擠占了傳統公共空間,鄉村在農業生產結構轉型中出現了巨大變化,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鄉村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從生活方式、觀念看,還帶有濃厚的鄉土性。傳統鄉土公共空間縮減使得鄉村共同體的公共生活衰退,一些村莊,倫理共同性和功能互助性已經消失怠盡,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近年來,我國傳統村落快速消亡。2000年,我國自然村總數363萬個,到了2010年銳減為271萬個,每天平均消失100個傳統村落[2]。當前傳統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城市化擴張、工業突飛猛進。長期以來以GDP為核心的績效考核機制和招商引資指標化對地方官施加的晉升激勵造成了只顧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為,一些地方官員認為傳統村落無開發價值,不能提升當地GDP,與其花錢保護,不如任其消亡。舊屋改造進度加快,傳統名鎮名村布局風貌改變(例如林浦村),一些重要歷史文物古跡受到不可挽回的破壞。二是一些地方官員文物保護觀念淡薄。文物保護法律剛性不足,無法做到依法行政;過度旅游開發導致盲目拆舊建新、拆真建假,古跡盡失,不僅是對歷史的漠視,更是對未來的欺騙。三是保護文物與經濟發展不平衡,保護文物與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相沖突。傳統村落是農村社區,它面臨著改善與發展的問題,這直接關系著村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一些傳統村落由于歷史性老化導致建筑破敗不堪無法修復,加上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的空心村現象加速了傳統村落的凋敝和損毀(如琴江村)。一些傳統村落由于外出打工的村民見識了城市寬敞明亮的高樓大廈和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于是想急切改變居住條件,新的宅基地卻無法批給,也就造成無序地新建與翻建住房,造成新建筑與歷史建筑、鄉土風貌極不協調,破壞了傳統村落的古風古貌。四是文物保護機制沒有創新,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具體管理辦法以及有效的監督制度。文物保護缺乏資金投入和專業人員,保護措施不完善。一些產權屬于私人的文物,房主無能力修復,也得不到國家資助。有的文物政府即使維修好了卻關門,無法開放為市民服務,比如螺洲陳氏五樓。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承利用對策建議
在2002年為《福州古厝》一書作序中寫到“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領導者,既要重視經濟的發展,又要重視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保護,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名城同樣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經濟發展與名城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誠然,在城鎮化進程中,每一位城鄉建設的管理者和市民都應對歷史文化遺產心存敬畏,注意保存歷史、記憶、感情的東西,絕不能做歷史記憶的集體失憶者。只有當文化的擁有者真正認識到了其價值,像呵護土地一樣呵護文化遺產,才能讓鄉村的歷史文脈得以傳承發展、生生不息。這種文化自覺是最根本、長期的、內在的、可持續的保護機制與動力。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現有12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7個中國傳統村落,這些歷史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福州不同區域歷史文化村鎮的傳統風貌。眾多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蘊育了大量寶貴的人文旅游資源,既有特色民居、古建筑文化資源,有鄉村節慶民俗、手工藝術、藝術及傳說等非遺文化;既有海洋文化資源,也有山區民族文化資源;既有古代先賢名人文化資源,也有現代紅色文化資源和生態休閑文化資源,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亟需挖掘、保護、整合、宣傳營銷。
1.加強規劃、注重引導,夯實工作基礎,依法保護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遍布著大量的文物,是傳統文化的具體承載物。要傳承傳統文化首先就要保護好這些文物。歷史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必須保護其原真性和完整性,使城市記憶保存、城市文明延續。所以,要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法規建設,堅持依法保護和利用,將保護文化遺產納入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領導責任制[3]。加強對規劃實施的后續監督、管理工作,使規劃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同時開展一系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在新一輪城鎮規劃起始階段,就應邀請文物管理部門參與進來,特別是名鎮名村的保護利用規劃應由多方面專家與政府共同研討制定。在福州新區大規模建設啟動前,就把有可能發現文物遺址的地段排除在外,最大限度地實現對文物的保護。加大對地方政府大拆大遷文物遺產的懲戒,防止出現文化生態負資產的局面,妥善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要做好名鎮名村文物普查和鄉土歷史文獻資源的搜集整理。特別是對即將消亡的非遺和口述史料的整理、搶救性保護,提高文物保護信息化水平。地方政府要適當增加基層文物保護人員的編制,對名鎮名村文物建立動態巡查、舉報制度,管轄村落的政府應簽署保護承諾書,構建長效執法機制。增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投入,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文化權益。加強對傳統村落保護補貼資金使用的監管,允許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認養無主建筑和文物。積極探索通過文物保護專項貸款、地方文物保護債券、彩票等方式籌集資金保護文化遺產。政府應建立健全名鎮名村文化旅游業政策法規,將名鎮名村旅游納入福州旅游規劃和管理范疇,加強分類指導,從產業、稅收、金融政策上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同時加強市場監管。
2.尊重村民,多元共享,合理利用文化遺產,推動鄉村發展
村民是創造村落歷史的主體,他們比任何外來力量都更熱愛自己的家鄉,是保護傳統村落最可依靠、最應依靠的主體,留住原住民才能保持傳統村落的文化傳統。所以,必須尊重傳統村落所在地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和經濟權益。政府應與民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互動關系,共同做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和利用工作。要防止一些企業以開發為名義,先期占有鄉村旅游資源的“圈地”行為。這方面,可先期有選擇地重點打造3—5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開發典型。采取政府主導、公司運作、市場推動、村民參與的模式進行保護性開發。政府負責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引導、監督和統籌的作用,為社會團體、民間組織或個人依法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提供便利條件和平臺。通過政府引導和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激活民間的、自發的保護力量,在不破壞名鎮名村總體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對村落整修改造,以開發帶動保護。要正確處理農民主體與社會參與關系,建立保護農民利益的機制體制,引導人才、資金投向文化資源開發和文化遺產保護,形成利益和風險的合作共同體,實現文化資源的多元共享和開發利用的多方共贏。
3.發展文化旅游和創意產業,讓文化遺產與當代生活共融
發展產業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修復村落名人故居等古建筑,改造生活生態環境,以有特色的活動營造商業氛圍,吸引年輕人回來。旅游是傳承、發展、轉化、傳播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同時,借助發展旅游,也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村落社會結構和經濟衰退的問題并且能夠喚起村民的文化自信。要充分利用已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各級名鎮名村的文化資源。利用是指在確保歷史真實性和發揮其文化的精神功能與文化魅力的前提下獲得經濟收益。應遵守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做到不濫用不變質,該著重保護的,就努力去保護和傳承,該開發利用的,就在保護同時合理開發利用。做好傳統文化資源有效利用與文化產業創新開發的規劃,根據文化資源的特點決定文化創意的方向,把文化資源變成可視可感可消費的特色文化產品;因地制宜,積極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相關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實施差異化發展道路和多元化產品開發策略,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形成產業聯動。將歷史文物、傳統食品加工及手工藝等生產方式與現代生存環境下的旅游觀光、休閑體驗相融合,帶動當地居民增收致富(如剪紙、永泰山歌)。合理調整當地產業結構,就勢依托特定的產業,促進旅游與工業融合發展,打造產品品牌(如地理標志特殊物產茶、剪紙、錫箔、編織等農副產品)。利用民俗節日等資源,發揮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慶品牌效應,組織開展群眾(當地村民)參與性強的文化旅游活動,如鄭和開洋節、光餅節等,集中展示傳統表演藝術、飲食文化、信仰習俗、手工藝品等,提高旅游的文化內涵,增強旅游的體驗性,在旅游過程中讓游客感悟文化遺產的價值。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名鎮名村文化旅游資源挖掘、共享與再創造;優化組合,聯成福州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旅游線路,如明代海防名鎮游、閩江名鎮游、山區古鎮游、紅色旅游和尋根探源文化旅游等線路;結合福州新區和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海洋文明博物館、華僑博物館、戍臺史跡館等專題博物館。廣泛利用各種交流渠道,涉外活動和對外窗口開展經常性的宣傳推介活動,大力宣傳福州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整體形象,通過拍攝影視紀錄片宣傳鄉土傳統文化。
4.社區營造,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共鳴
傳統村落保護是使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和諧相適應的生活建設過程,而不能搞成有村落無村民,有文物無文化的局面。因此,對古村落的保護,應從其文化空間入手進行整體性保護,不僅要保護遺產本身,還要保護其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空間,使之活態傳承。關鍵是要保護或喚醒村民的對鄉土文化的文化自尊、自豪感,不能僅僅把古建筑作為盈利的旅游景點,而是要傳承、演進一種社會生活方式;社區營造就是社區自發的行為,即以建立社區文化教育,凝聚社區共識、建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一種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通過社區營造,將社區歷史記憶與文化自豪感,凝聚成社區居民的共識,強化社區居民認同感,從而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城鎮化不能忽視農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延續與打造,應該避免“老死不相往來”的都市陌生癥候現象。我們對公共文化空間的關注是對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營生空間的關注,讓農村延續生機和活力,從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構筑和諧的人居環境。鄉村的諸多社會性問題(留守兒童、老人自殺、環境污染等)與經濟發展的城鄉差距有關,但也與家庭倫理失范關系密切。鄉村急需公共文化空間,要充分挖掘非遺對村民信仰、道德、行為的教化、娛樂功能(如游神),創新拓展制定包括孝道、齊家、睦鄰、公益、環保、持戒、權利等方面在內的鄉規民約,使之成為村民砥礪道德和人生向上的手段。把傳統生活方式重新創造后再回歸到現代生活,如一些民俗活動,在日常生活層面上發揚光大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中尊老愛幼、誠信禮讓等美德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增強老人會、農村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社會組織的道德評價功能,使青年生活有預期,道德有輿論壓力,才會逐漸“生長”出新集體主義意識和互助合作精神。政府要發揮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積極應對農村人口流動及其帶來的價值變遷的挑戰,引導文化中介組織和公益組織,動員文化旅游專家學者,培育農村當地精英,投入農村文化建設。通過城鄉文化的和平共處、長期融合、創新和改造,使傳統文化精華部分深深植根于村民的交往生活之中,敬畏、堅守傳統中優秀的文化價值,同時養成符合時代精神的文化價值。
總之,在城鄉一體化與區域一體化思路下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過程,可使農民不喪失土地財產,農村不喪失文化根基。中國的城鎮化要從文化與主體缺失的、盲目跟隨西方的城鎮化,轉向立足中國文明之根、傳承民族文化之魂的中國特色城鎮化軌道上來。正處于福州新區大開發大開放浪潮中的閩江口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其它傳統村落,面臨著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挑戰。能否做到物質與精神均衡發展和為大多數人幸福服務需要地方政府的積極引導。既要挖掘和弘揚傳統人居文化、農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培育和建設一批具有濃厚鄉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項目,又要培育和發展現代文明,優化美麗村莊人居環境,建成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美麗鄉村”。
作者:楊濟亮 單位:福州市社科院
- 上一篇:新能源汽車營銷推廣策略研究
- 下一篇: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服務營銷課程的應用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