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

時間:2022-07-14 04:19:50

導語:老街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街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

烔煬老街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是城鎮深厚歷史人文底蘊、特色聚落風貌、地域傳統和現代文化碰撞、融合與再現的綜合載體。國外學者克里斯•哈利伍德[1]、雅文•普瑞[2]、羅伯特•哈利[3]等研究了文化遺產旅游視角下歷史街區的旅游開發,提出街區遺產旅游概念、運營等理論,為中國歷史街區旅游開發提供了借鑒意義。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推進,土地資源日益緊張,舊城、舊鎮、舊街、舊村落改造和更新以空前規模和速度推進,這也促進了地域文化傳承和歷史綿延的街區文化遺產保護的興起。蔡潤[4]、胡俊[5]蔣榮榮[6]深入探討了三河老街、橫店萬盛街、亳州北關老街文化的旅游開發,認為老街文化即因城鎮歷史積淀而產生,處于城鎮代表性空間地段中,由顯性文化部分與隱性文化部分共同構成,具備傳承傳統風貌、承載生產生活、匯聚價值認同等特征的復合性空間文化。[4]位于巢湖之濱的烔煬老街是符合這些條件的。近年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城鎮化的訴求下,加上自然侵蝕與保護不當等原因,老街面臨著地方精神傳承的斷裂與遺失。對于居住地居民而言,這些物質實體承載的集體記憶也逐漸被遺棄,老街保護問題迫在眉睫。隨著環巢湖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打造,“一湖、兩城、十二鎮、十八景”旅游格局建設如火如荼,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對接會成功召開,環巢湖進入了泛旅游發展的黃金時代。立足政策支持,將老街作為城鎮社會文化遺產之一,從旅游開發角度出發,在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特征及開發價值基礎上,以全新視野開拓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烔煬老街的文化資源

(一)建筑文化

從目前尚存的建筑來分析,烔煬老街的街鋪構造和建筑風格獨有特色。就老街街鋪構造來說,其店鋪沿街道、巷子對立而建,空間結構清晰明確而不失美感,鋪子大多數都是上下兩層,由磚木建成,前面為店,后面為坊,店門是木制排門,便于拆卸以擴大空間,使店鋪得以全部展開營業,街巷與街巷之間,起承轉合,縱橫交錯,曲折又不失韻律感。建筑風格方面,具備典型的徽派建筑設計要素:屋頂上由層層黑瓦鋪就,墻身為青磚白墻,店鋪與店鋪中間由防火馬頭墻隔開,道路由青石板鋪成,二樓靠近街道設置了木欄與裙板,門窗子上刻有精致的木雕,房檐向外延伸長而且陡,便于雨水順檐而下。烔煬老街處于江淮之間,其建筑格調既有徽式建筑的細膩婉約,又散發著皖北建筑的實用大氣。被稱為“江淮第一當鋪”的李鴻章當鋪是典型的廬州風格,建于清光緒年間,曾被視為當地最高大氣派的房子,磚木結構,五開間兩進兩廂,前為門廳,后為經營交易廳,上下兩層,磚雕、石雕、木雕十分精致,最特別的是其天井排水系統,雨住水干。老街的建筑格局融合了皖北和皖南地區建筑理念,具有濃厚的江淮韻味。

(二)商業文化

烔煬鎮始建于明代,繁榮于清代,并形成一定的規模,鎮上有四街六巷。至晚清時期,鎮上有京、廣、雜、山等各色商店,織、礱、磨、糖、糟等多種作坊,竹木商行、茶館酒樓、旅棧戲院、當鋪匠鋪等百家,鎮上有“祖一元”、“億泰和”、“長春園”、“清河園”等一批知名老字號店,商賈云集,街景繁榮,成為當年巢縣西鄉重鎮,商貿流通集散地,即使在動亂的抗戰時期,也是巢縣第二大鎮。[7]東街是鎮上的政治、金融中心,中街是最繁榮的商貿中心。據不完全統計,舊時鎮上經營門類眾多,各行各業幾乎均有涉及。烔煬大米、土布、土紗、糕點是鎮上最大的經營特色與主打產品。烔煬鎮靠近巢湖,水源充足,所以當地人在湖圩區種植稻米,山崗丘陵地帶則生產棉花。《烔煬區志》載:“清咸豐年間,烔煬土紗、土布行有五六家,民國時期,土紗行達到十三四家,露天紗桌二十多家,土布行有十四五家,皮棉、土紗上市日交易量達三四千斤,土布銷量更是達到兩萬多尺。而烔煬老街上的米行則有二十多家,大小糕餅坊,糖坊也有二十多家。”[8]烔煬老街集中體現了古鎮商業文化,這與反映人文景觀的宗祠、寺廟、戲院、教堂等文化資源相輔相成,優勢互補。

(三)地方管理文化

在老街東街靠南邊一家商鋪北邊的磚砌山墻里,嵌著一塊石碑,這是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欽賜花翎知府銜”巢縣知縣陳炳倡下令所立。碑文中對于“私宰耕牛”、“表演淫詞丑態的倒七戲”、“開設煙館與鴉片煙館”、“因人命案而聚眾打家毀物傷人”等當時地方政府維持社會秩序所面臨的最棘手問題規定嚴格,并明確了對犯過者懲罰的措施及力度,體現了既往不咎、令行禁止原則。清同治年間,烔煬古鎮商業繁榮,特別是餐飲、娛樂等行業,飽暖思淫欲,此時的清政府處于內憂外患之際,太平天國運動與捻軍起義使清政府自顧不暇,對于江淮地區的管束相對減輕,烔煬老街社會秩序開始混亂。面對這樣的社會狀況,巢縣知縣便立石碑警示大家,重新引導社會風氣,穩定社會秩序,而確實這塊石碑在當時也起到了相當于今天地方性法規作用。石碑雖為封建時代的產物,但其中仍可以看出晚清時期人們的法制觀念和地方政府的基層管理模式。例如,遇有命案,強調“報官相驗,聽候審辦”,若為屬實,不允許濫用私行,這與今天的“依法治國”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體現了當時一種行之有效的地方管理規條的歷史文物,“正堂陳示”碑賦予了老街這樣一個主要以商業功能為主的歷史街區的警示教化功能,反映了當時的地方管理文化模式。[9]在旅游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文化資源具有歷史發展而延伸的傳承性,又可轉化為某一產業或影響其他產業效益的資源而具有經濟價值,老街的歷史文化資源逐步向旅游文化資源轉換中亦具有旅游開發的經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地方教育價值等功能體現,從而為其旅游開發與產業化提供了可行性。

二、烔煬老街的保護現狀與旅游開發機遇

(一)烔煬老街的保護現狀

1.歷史感和商業感的雙重缺失在老街保護中,情況不盡如人意。青石板路被粗糙而冰冷的水泥做的板塊代替。街巷兩邊的商鋪大部分已經關門,部分民居已經倒塌,白墻剝落,青磚外露。“正堂陳示”碑因沒有采取恰當防護措施,字跡已經模糊。李鴻章當鋪因為年久失修,里面遍地荒草,門前掛上了“危房,嚴禁入內”的牌子,最近正在搶救性保護中。街中的古井大都被覆蓋。老街的建筑風格被割裂,呈現零散化、碎片化,新舊建筑交替出現,或者在原有樓層上搭建新房,或者完全推倒老房子重建。目前南街有許多參差不齊的新房子,削弱了老街歷史感,整體設計建構模糊。旅游者越來越稀少,店鋪冷清,缺少人氣,一些有歷史價值的老店即將倒塌,與老街之外的新街形成鮮明對比。2.基礎設施與環境問題相比較之前,街道環境有所改善,基礎設施相對健全,但問題仍然存在。以公共廁所為例,其位于原烔煬鎮中心小學舊址附近,環境極差,廁所內部穢物遍地,打掃不凈,距離老街較遠,而老街內部除了當地民居配有廁所,無公用洗手間。老街多為木質結構,易發生火災,缺少必要的防火措施。街道電線縱橫,較為雜亂,不夠美觀。附近河流水質較差,影響整體的自然景觀。缺少停車場,而私家車越來越多,兩者產生沖突,不符合發展要求。老街盡頭的一條名叫“河灘子”河流附近,已成垃圾山。諸如此類,都值得政府與當地居民重視。3.居民人文素養堪憂經濟發展講求“以人為本”,烔煬老街的保94護自然也需要人的參與。但從調查情況看,當地人對老街歷史知之甚少,一些社會生活習俗已經被遺忘。當地人對于老街的保護與開發參與度有限,積極性不高,再加上受知識水平的影響,保護意識比較薄弱,老街居民人文素養有待提高。由于烔煬老街的文化旅游開發起步晚,旅游相關專業人才的儲備量較少,而高素質的旅游管理人員與服務人員對于景點的旅游開發十分重要,同時鎮里許多年輕人外出務工,造成本地青壯年勞動力缺少,這又是面臨的實際問題。實現文化資源的理性保護,烔煬老街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無疑是最優方案,這需要深入分析老街的旅游開發機遇。

(二)烔煬老街的旅游開發機遇

1.資源優勢獨特2016年8月完成招標的《環巢湖國家旅游休閑區總體規劃》再次確認了根據環巢湖區域資源特色打造環巢湖12小鎮,打造烔煬古鎮“一鎮一特色,一村一特色”的環巢湖精品旅游發展思路。[10]烔煬老街憑借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特有的人文內涵,獨有的歷史資源特征和價值,例如典型廬州風格的李鴻章當鋪,充滿徽派氣息的古民居,具有警示作用的“正堂陳示”碑等,都為老街開發利用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稟賦和歷史感,也為環巢湖休閑旅游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可進入條件。2.區位交通優勢明顯烔煬古鎮與月亮灣濕地、巢湖湖體、中廟、河口張等旅游景點,處于一個環巢湖休閑旅游開發帶中,這無疑擴大了老街的資源優勢。老街作為環巢湖全域旅游帶中的濃墨重彩,能夠發揮購物、休閑、體驗等功能優勢,可更好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老街的交通便捷,可進入性強,早年烔煬鎮對外交通水路陸路均有,烔煬河入巢湖四公里,木帆船可常年通航,1932年,合肥至巢縣就有公路,汽車、馬車均可通行,烔煬老街現位于安徽105省道、環湖綠色景觀道路——濱湖大道的主干交通線上,新型的自駕游線路標識清晰。3.旅游開發的外在機遇好經濟全球化對旅游業影響日益明顯,旅游消費市場由國內擴展至國外,產業升級速度日益加快。最近的調查顯示:“中國接待入境游客約13382.04萬人次,同比增長4.14%,接待入境過夜游客5688.57萬人次,同比增長2.30%。入境旅游市場規模和旅游外匯收入均居世界第四位,充分證明了中國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場地位;國內區域旅游方面,中、西部各省的平均接待水平增長率分別是27.5%和27.4%,東部地區稍低。”[11]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與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使得享受旅游消費成為主流,其形式多種多樣,呈現自由化、理智化傾向,自駕游的流行,消費者多會選擇距離適宜,出行方便而又能滿足其休閑、觀光、度假需求之所,而老街能夠滿足潛在的多元化旅游需求。4.政府重視宏觀調控為了全面部署老街古建筑的保護及環境整治工作,2014年2月,由烔煬鎮黨委主要負責人牽頭在老街現場開展調研,對于實現老街搶救性修復和整體環境的整治提出建議,同時對分管負責人,規劃建設分局、農環辦等部門負責人嚴格要求,落實責任追究,發動群眾參與,從而又快又好地完成老街修復工作。5月9日,又召開烔煬老街保護與利用專題論證會,明確“區別文物與民居、搶救與配套、局部與整體”原則,制定老街維修方案以及實施計劃,分步進行。2015年,環巢湖文化旅游規劃出爐,在環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中打造十二鎮旅游格局之皖中江淮建筑風格古鎮。目前,李鴻章當鋪正在修復,老街的廁所、垃圾處理等生活設施逐步規范,古鎮又獲“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安徽省優秀旅游鄉鎮”稱號,這又為老街開發提供了發展契機。

三、烔煬老街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旅游開發對策

(一)確立保護與開發指導思想

遵循可持續發展指導思想,合理評估老街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對當地旅游發展模式、規模、管理理念和人才培養的系統規劃,滿足多個相關利益主體的需求,這個利益主體不僅是空間維度上的,也是時間維度上的,既包括現代人,也包括后世人,從而實現老街歷史文化資源的復興。[12]在考慮老街環境承載力前提下,將老街的保護與利用同古鎮發展結合起來,在盡量不破壞烔煬老街原有歷史肌理、維持地方日常生活與風俗前提下,將老街置于整個環巢湖地區產業鏈中,實現整體與局部的網絡化關聯,定位其旅游分區功能,建設成一個集生活、商業、歷史文化氛圍為一身,居住、休閑、娛樂、教育功能四位一體的多功能旅游景點,增加休閑體驗旅游的比例,由原來比較平面化的定位轉向立體的三維設計定位。

(二)明確保護與開發原則

1.堅持原真性原則歷史街區失去了微觀角度下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也就失去了“生活真實性”,以具有表演性質的仿古活動來代替依附在這些歷史場所里的社會生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另一種造假行為,街區會因此失去原有歷史感。[13]修復與開發應遵循文物保護法中“修舊如舊”原則,力求恢復老街原貌,突出歷史感,呈現商業性,保留古色古香,盡可能避免歷史信息的丟失;同時不能讓老街與人的生活分開而失去生命力,變成死街。2.堅持整體性原則旅游業越來越注重人文素質的提升和產業結構優化,更加注重節能環保,更加依靠旅游要素的協調、人員素質提高和業態創新來推動旅游業發展。[14]這也是老街旅游可持續發展指導思想的體現,符合低碳經濟的環保要求,有利于形成老街文化資源的長效保護與利用機制。3.堅持特色性原則挖掘地方旅游資源特色,包括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而要將老街歷史文化資源轉化成旅游資源,就必須抓住其獨有的、壟斷性資源,做到重振固有特色,發掘潛藏特色,烘托現有特色,創造新奇特色。[12]將烔煬老街文化的個性融入環巢湖旅游文化中,形成差異化景觀,進行店鋪特產設計,產生品牌效應。

(三)細化歷史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路徑

1.修復街道場景烔煬老街目前最急迫問題是街道、建筑、遺存修復問題,堅持“修舊如舊”,對于保存完好的民居部分修繕,將一些新舊風格混亂、影響整體美感的建筑整合成完整風格的建筑,而李鴻章當鋪等代表性景觀在對其主體重點保護與修復同時,注意與周圍建筑風格協調統一,而老街之外的現代建筑可以建成類似風格。恢復青石板路、街內古井和南、北、東三道閘門。疏通街南小河,修復通往廟中路的石臺階以及南街至南小街石拱橋和教堂處的平板雕花欄桿石路、橋東麒麟橋、橋灣、古船塘碼頭等。整治老街店鋪,采取措施恢復舊時店鋪經營格局,包括店堂風格、柜臺陳設、家居擺設等,通過招商引資引入部分新興店鋪,增加街道商業氛圍。通過恢復傳統的街道號碼牌、巷道名牌和門牌號碼牌,統一招牌及匾額,以木雕、石雕、磚雕形式呈現,以與其徽派風格相協調,提升老街的歷史內涵,恢復老街作為一個歷史街區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傳統建筑群。2.保護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整治老街景觀環境,隱蔽處理管線,整治排水排污系統,配套消防設施設備。保護整體的生態環境,取樣調查當地水質,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改善水質。加強對當地居民環境保護意識教育,提高公眾參與度,共同維護老街環境。改善供電供水系統。在老街與新街交接點設置公共廁所,加大管理力度,保證潔凈衛生。在小學舊址附近,設置停車場,增加路燈數量。針對外來游客,旅館建設十分必要,建議建成鄉鎮民宿區,進行區域化管理。3.樹立品牌效應烔煬老街傳統老字號店鋪、傳統商品制作工藝、土特產等商業文化遺產不僅見證了街區的繁榮新盛,傳承街區傳統文化與歷史底蘊,對于外地游客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也是游客感受老街文化的最直接途徑。對傳統商業遺產轉化和提升,重新建立歷史街區商業發展的支撐品牌,從而塑造具有強大市場感召力的商業品牌。首先,保護和振興“老字號”商鋪。在保持原有傳統產品和經營特色基礎上,滿足游客觀賞、購物、體驗參與的多重需求,如可通過對傳統民俗工藝品店增加參與制作的體驗性項目。其次,對傳統手工技藝傳承與振興,宣傳及保護老藝術家,形成特色手工作坊等。最后,對土特產品牌化經營,打造符合街區文化特色的商業產品,發掘老街特色產品,營造商業氛圍,進行功能定位,從而建立一個品牌形象,再通過宣傳將之轉化為品牌價值。例如烔煬糕點是當地一絕。伴隨著米業發展,糕點業也興盛起來,而“糕”同音于“高”,被賦予祝福對方步步高升寓意。其種類繁多,有方片糕,蜜寸糕,浮云糕,萬字糕,麻烘糕,最負盛名的是四鑲玉帶糕,曾被朱元璋封為“一品玉帶糕”,1988年的全國食品博覽會上被評為銅獎。老街飯店酒樓很多,比如民國時東街的樂陶軒,南河沿的清河園,中街的長春樓,北閘內的富春樓,北街的蘇記、李記,南街的黃記、劉記、許記、肖記等。菜肴多為淮揚菜系,與蕪湖、南京、揚州的風味較為接近。早點則有油條、蒸餃、炸餃、餛飩、面條、麻元、糍粑、獅子頭、干烘、麻元、麻花、朝笏板等。其中,朝笏板是該地區最具代表性吃食。“笏,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古代臣子在朝堂議事時拿在手中,用來記事的狹長板子,通常以玉、象牙、竹子制成,而朝笏板則是一種用火烤制而成的燒餅,因其色白形長,形似“笏”,名為“朝笏板”,吃法多樣,老街人有時還會將油條夾入其中。[8]地方廬劇,烔煬民謠等也是有著獨特價值的地方特產。在開發中,盡量避免與其他地方包裝設計的雷同性,與其歷史文化背景捆綁宣傳。同時基于旅游行為的立體化,注重旅游產品的體驗化開發,發展體驗經濟,使旅游者感同身受,比如參觀傳統糕點的制作,傳承廬劇經典劇目,學唱當地民謠,參與燒餅和工藝品制作等。4.串聯設計景點,注重街區文化精神的活化傳承經濟活動是保持歷史街區活為復興的呈現方式,良好的經濟活動開展可使老街的文化精神活化傳承。游客在游覽觀光的同時,可進行購物休閑、體驗參與、度假養生等多樣化的經濟活動,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其傳統文化內涵,實現歷史街區文化精神與經濟活動共生。依據文化活動與經濟活動的共生,從整體上整合老街和周邊的文化旅游資源,將其與其他類型旅游資源縱向串聯,設計老街和李克農故居(愛國教育基地、3A旅游景區)、月亮灣濕地(濱湖自然風光景點)、河口張(合肥市第一批環巢湖鄉村旅游美食示范村)、鄔梁和南湖方(安徽省美好鄉村示范村)、中李(安徽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南城小鎮(養老休閑基地,正在建設)等聯系形成一條完整而互補的旅游鏈,采取細致的集約化管理模式,使得老街的歷史文化價值最大化。5.擴大對外宣傳,提升老街的知名度統一規范老街的解說標識系統,以宣傳圖冊、圖書、口頭、多媒體、文物歷史展覽、石碑記載等方式使游客在游玩的過程中了解當地社會生活,歷史變遷,將實物感受上升到人文體驗。擴大對老街之外的媒體空間宣傳,如互聯網,廣告,電視,節事活動等,特別是利用如今簡便而民眾參與度較高的媒介,比如微信、微電影、旅游App、節事活動等,烔煬鎮人民政府網站里就有首部微電影開拍消息,這證明當地政府也在與時俱進。6.發揮人的主體作用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在“共生思想”建構中認為老街開發中,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各自的利益訴求,要實現利益團體共生,發揮人的主體作用。[6]黃瑩瑩認為旅游核心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當地政府、社區居民、旅游企業、旅游者,其中社區居民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利益主體。[15]從旅游決策方面來說,在提升老街的文化形象、發展地方經濟的訴求下,事先征求社區居民意見,合力制定旅游發展目標。在開發過程中,當地居民尤其是老街現有居民的日常生活難免會受到一定影響,例如老街前面的河口一直綿延到月亮灣濕地的河道是漁民賴以生存的河灣,漁民代代在此出河捕魚,生活繁衍,在老街修復和河道整頓中,漁民上岸,針對后續的安撫與補償工作到位。在開發收益方面,對老街進行保護與開發是為了實現更好發展,經濟發展又能夠為其保護提供一定的資金來源,當地居民從中獲益越多,也就會更加主動參與老街的保護與開發,形成良性循環,提升他們開發當地旅游的自豪感。受自身知識水平、眼界所限,公眾的參與度有限,旅游人才的加入十分必要。無論是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管理者還是執行者,都必須深入了解老街歷史文化,進行崗前培訓,而其他基層人員、店鋪經營者的行為素質是老街形象的重要部分,需要加強行政管理和行業規范,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老街所擁有的經濟、社會、藝術和歷史文化在日益興盛的文化旅游中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在環巢湖全域旅游中發揮積極作用。老街的旅游開發既有優勢,也有困難,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對老街開發應在“江淮古鎮、傳奇烔煬”的戰略定位基礎上,確立可持續發展理念,摸清老街現有資源與潛力定位,遵循保護和開發原則,明確對策,進一步提升老街美譽度。

作者:楊帆 陳恩虎 齊先文 單位:巢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