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探討
時間:2022-08-24 10:50:19
導語: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序言
本文梳理《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規定》的法制內容與特征,掌握實際保護工程上出現的問題,探討法制上需修補的部分。
二、《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規定》以下相關法制內容及特征
《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規定》與《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準則》一起公布于“十五時期”,即2001-2005年。規定目的為完善保護規劃、綜合考慮城市系統。這兩種法制在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史上的實際開端,設定保護相關細則的范圍。1990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25個歷史文化保護區以來,對這些保護區未有改動。至1999年8月,為良好地保護中國首都歷史風貌而定《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范圍規劃》。規定所內容為編制規定的依據與目的、劃定原則、保護區特色、保護層次、保護原則、實施。第三條所闡的對象分布為舊皇城內14街區、舊皇城外7街區、外城4街區。大致是元明清時期的商業區、宮或廟之類的標志性建筑所在地、景觀區域,但清后多留為居民地區。以下歷史文化保護規定原則為包括街道都含良好的歷史風貌、與現代開發區不同的明確的特殊性。但在第四條把保護層次分為兩層:重點保護區、建設控制區,調節歷史保護區與城市現代開發區之間發生的沖突。從兩層面積比例來看,重點保護區占559公頃,建設控制區占398公頃,1.4:1的比例表示過度空間具有視覺上的保障、空間認識上的穩定性。表1:北京市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在第五條提到“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整治與控制的原則”,只要保持街區整體風貌,能夠適當地修繕單體建筑并提高生活環境條件。如第六條所闡,此規定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市區中心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工作之下實施,總體來看此規定制定目的為確保北京整個城市規劃上的歷史保護區范圍。至2002年2月,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編制《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并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下來。基本框架與《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規定》相似,最大的區別在于調整人口密度、關注單體建筑質量、交通規劃。對于這三點的關注與精細化,由民居面積占全歷史保護區的40%、交通道路面積占20%的比例引起。歷史保護區由古代院落來組成,此規定從每院落具有的生活特征入手,把人口密度高的院落人口將要遷出。由于需分散的人口比例占人口總數的41%,規定實施前提為公眾參與、認同。另外按照歷史文化背景、建筑格局、形式、風貌等標準來判斷建筑價值并分為五類,還按照建筑質量來分五類。通過這兩種評價來看,因為風貌不協調、建筑損害嚴重而需修建的建筑占接近一半。另外道路方面,按道路寬度來分五類,掌握道路用途及往后變通可能性。參加2000年召開的“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方案專家評審會”的專家建議,選擇一塊重點文化保護區而作為保護規劃試點,還追求此規定引導文化保護法制化,這意見反映法制堅定初步階段的需求。
三、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實例
《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規定》與《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頒布后過了18年,本章通過梳理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修建過程與管理現狀,探討規定實施效果及改善點。所舉的實例為皇城內的南池子、皇城外的什剎海地區、外城的大柵欄。按《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方法初探》一文的定性分類來看,南池子地區屬于皇室建筑保護區,什剎海地區屬于風景名勝綜合保護區,大柵欄地區屬于傳統商業保護區。南池子地區偏于舊皇城內東南角,面積有34.5公頃。北起東華門大街,西側面臨南池子大街,南至長安街,東面臨巷、胡同。90個院落內有1447人口,居住用地面積有19.92公頃。此地區評為危改地區,2002年開始改造項目。拆遷面積達到全地區的70%,17710平方米,新建了二層帶院落的封閉式住房,還保留31座四合院,修復17座四合院。規劃原則以《歷史文化保護區危舊房修繕和改建若干規定》為主,準《南池子歷史文化保護區規劃試點方案》來做整體保護、合理保存、適度更新、延續文脈;整治環境、調整功能、改善市政、梳理交通的指標。規劃原則強調融合性、妥當性,并在功能上追求現代化、旅游地區化。其中顯目的部分為對交通方面的關注。交通不僅給居住人民提高生活條件,而且給旅客帶來方便,這點對旅游地區化的目標相合。地下停車場入口位于普渡寺門口旁,為施工停車場而覆土,也利于埋設污水管道。南池子區的歷史文化重點成為便利設施的交匯點。什剎海地區位于舊皇城的西北角部,地區包括前海、后悔、西海,北側面鐘鼓樓,東南西側面大街,《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公布的第一批保護對象當中面積最大,即301.57公頃,人口有6.36萬人。因為元代什剎海為京杭大運河的北終點,至今留下橋、寺、樓、閘等的景觀建筑。2004年拆除總面積的60%并處理環境整治。2006年進行環湖拆違整治工作,拆除了酒吧等的92棟建筑。2011年對從橋連接的景區進行開發旅游線路。2013年拆除違章建筑241棟,啟動“居民住房與環境改善項目”,對296個院落的3567人口進行疏散,同時增設停車場而解決停車難題。此時德勝門治理完成,并對其一帶進行歷史遺產分類。因歷代文獻中出現的景點具歷史價值、豐厚的人文氣味,按文獻內容,沿湖邊選五個重點而開發為歷史風貌區,積極表現風景名勝綜合保護區的性格。大柵欄地區西南北側面臨街,東側接前門大街,呈正方形平面有1.3平方公里,區內有114條街巷。根據《北京大柵欄地區保護、整治與發展規劃》地區分為四個部分:歷史風貌重點保護區、歷史風貌控制區、歷史風貌延續區、歷史風貌協調區。中北部偏于居住功能,東部為商業功能小區,南部以茶室為主,地區功能多樣。居住地區由清代小四合院來組成,商業樓留著清末民初的中西混合形式,具有歷史價值。但一半建筑質量較差或屬非歷史遺產建筑,因此進行修改。大柵欄更新從2010年開始,成立開放工作平臺,讓各行業專家提出更新建議。對地區人口之35%進行疏散,其外跟居民與商家找出合作改造方式,盡量提高傳統商業保護區的性格。地區熱管道充足,能夠用電力、燃氣等方式來供暖。另外由“一縱四橫”道路形成,道路窄小不易于安排水管線。因此分道路寬度,在3米寬的道路下安排消防供水管道,比其窄的道路下安排生活用水管道。交通方面跟南池子區一樣形成地下停車場,確保開敞空間,增加綠地。
四、結言
上三種實例來看,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工程由改善居住環境-回復歷史風貌-提高商業服務的循序來進行。在這過程當中共同出現了幾點問題。在此過程中獲得了簡潔的外觀、生活上的方便、游客增加等的效果。但其背后有不少人民的犧牲。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資產。歷史地區也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是全老百姓共享的,但歷代已成為居住功能地區的情況下,實際上的資產權在居住人手里,且住在歷史文化保護地區的人平均住下來已有20多年的,他們在歷史地區的生活經驗也成為現代歷史的一部分,因此在進行保護工程當中該盡量尊重居住人的意見、習慣等。物質文化由非物質文化產生,傳統民居由歷代居民建起來的。如保護重點只在于民居建筑上,而忽略居民現象的話,內外分離、錯過文化遺產的真正意義。《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規定》里保護原則的基礎為整體性,對生活區的保護方面來說,有了對居民的考慮,保護才具完整性。之前在搬遷居民的過程中發生的補貼不足、意見矛盾的問題,需要找善于居民的解決方法。因道路狹窄,施工管道困難。因公共空間面積小或偏,決定供應電、燃氣的中央設施的位置困難,如變電室、調壓站。以現有的實例為基礎,調查消防、供水、供電、供氣效率,得提示適于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面積對比管道布置標準。為了提高地區經濟力、旅游地區化,政府支持歷史文化保護區內開餐廳、酒吧、手工業商店。北京什剎海地區的后海、南鑼鼓巷等的胡同,已瞞著商店。這傾向一開始能給地區帶來活躍的氣氛、經濟收入。但要是地區性質定為商業區的話,隨經濟利益會有人口出入變動。為了長期保護,選商業類型時需考慮不追時尚、符合歷史文化地區性格。因此對于歷史文化保護區內商業區規劃方面,需調節商業種類比例的法律、推薦適當商業類型的指南。
作者:樸沼衍 姜文卿 單位: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 上一篇:吉林西部歷史文化遺跡及其保護
- 下一篇:肇慶市歷史文化傳播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