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文化名城空間布局

時間:2022-12-06 09:22:06

導語:淺談歷史文化名城空間布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歷史文化名城空間布局

摘要:本文對沈陽市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進行綜合考量,結合其城市發展現狀、空間結構現狀、發展與文化元素,總結提出適合沈陽發展的空間布局模式。就沈陽城市空間結構及未來發展、全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等提出了布局思路,以期促進沈陽城市建設科學有序地發展。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空間布局模式;城市發展

1城市概況

沈陽城市發展歷史悠久,是清朝文化的發祥地。沈陽注重城市文化底蘊,弘揚傳統文化,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的保護,促進了歷史文化積淀與現代城市發展的有機融合,提高了文化軟實力。發展過程中,突出前清文化、民國文化和工業文化三大文化內涵,構建歷史文化名城格局,形成了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跡及古樹名木四部分的保護體系。加強對民族和地域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推進沈陽博物館、新樂遺址博物館、盛京皇城及錫伯族家廟等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整合中山路歐風街和老北市民俗文化元素等一批文化街區,改造建設了西塔、滿融兩大朝鮮族文化特色區域,保護發展錫伯族文化,全面塑造了一批代表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沈陽是我國近現代工業發展的代表性城市,其城市發展規劃將傳統與現展融合,尋找一條適合歷史文化名城空間布局之路,促進對歷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2現存問題

2.1開發性破壞較為嚴重。城市在現代化的名義下進行著劇烈的改造,大規模的高樓大廈取代了古街老巷,特別是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把一些具有歷史韻味的街道的一部分或全部拆除,在城區的一些街道大力興建現代化高樓,一些文物單位被高層建筑物包圍而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生態環境,破壞了古城的歷史格局和原有的空間尺度。城市中的歷史保護區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體現著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包含著眾多的歷史信息,是名城中的重點保護對象。但許多名城由于不斷地改造、侵蝕保護區,許多歷史保護區被擠占,規劃確定的保護區范圍不斷縮小,或被全部拆除。2.2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我國的文化古城保護立法體系采用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相結合的方式,國家制定全國性保護法律及其法規性文件,地方在立法權限范圍內制定地方性法規、法規性文件。在文物、歷史文化保護區及歷史文化名城這三個保護層次中,文物保護法律體系相對完善,名城與保護區目前僅有少量的法規性文件,缺乏與對應的法律、法規。由于無法可依,缺少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強制手段,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行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很難做到依法行政,難以追究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也使保護工作的開展顯得力不從心。

3沈陽城市價值

3.1歷史價值。沈陽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72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和2300多年的城市建設史,先后經歷了戰國、遼、后金(清初)、民國和建國初等多個重要發展時期,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前300年,沈陽開始作為東北地區的邊塞重鎮。一直延續發展至明末,建成以沈陽中衛為核心,由堡、墩、臺等組成的防御體系,并在遼代建成具有完整城市形態的沈州城。1625年,沈陽成為后金的都城,進而發展成為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發祥地和陪都。清朝末期,在殖民主義入侵的過程中,地方勢力逐步興起,沈陽又成為奉系軍閥的首府和抗日戰爭的最前沿,發生了日俄戰爭、東北易幟、九一八事變、遼沈戰役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解放之后,沈陽迅速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工業基地,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和“東方魯爾”,創造了數百個工業第一。3.2文化價值。(1)具有清朝文化的代表性城市。以1625年后金遷都沈陽為標志,開創了“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輝煌發展歷程。此后,皇太極在這里將女真族改為滿族,建立了大清王朝,并完成盛京都城的建設。由此,沈陽的古代文化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以滿族文化為主,漢族、蒙古族、藏族等關內外各民族及宗教文化融合發展的清前文化。到清朝遷都北京后,沈陽的清前文化逐步演變成當時中華文化發展的主體。(2)體現東北地區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城市。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沈陽地區主要是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土著民族。到戰國以前,主要分布著肅慎、東胡等游獵民族。后隨著中原漢族、契丹、女真、蒙古、日本、朝鮮等民族的交替進入,多民族、多宗教融合發展的人文環境逐漸形成。沈陽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歷史建筑和文化包容性的歷史遺跡等,如古人類文化遺址——新樂遺址,古墓葬、烽火臺遺址;清朝留下的故宮和陵園昭陵、福陵建筑文化;外表華麗的殖民主義近代商業建筑群體;奉系高官們相繼建造的官邸、公館;多元并存的宗教文化載體;中西結合的近代工業及民用建筑,如沈陽車站、沈陽東北大學等。

4沈陽名城空間布局模式

4.1“拼貼式”空間布局特色。沈陽歷史城區脈絡清晰、完整,反映了清前、清中期、晚清、民國及新中國時期各歷史階段的發展歷程,其獨特的清朝陪都皇城、滿鐵附屬地、商埠地、近代工業區并存的板塊拼貼式空間格局,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近現代城市規劃建設的歷史。4.2廓圓城方的都城空間格局特色。清朝初期改造沈陽城建設的盛京城采用《周禮•考工記》中的王城建設模式,具有獨特的空間格局,體現了皇權集中以及“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的中國古代都城建設思想。整體表現為“外圓內方、四塔四寺、八門八關、井字格局、宮殿居中、前朝后市”的獨特都城格局。4.3方格網加放射路網的城市空間格局特色。滿鐵附屬地的建設在空間與功能組織上獨立于清朝改建形成的盛京城之外,具有完整的城市功能,采取了“巴洛克”式的城市空間布局。整體表現為放射加方格網的道路系統,以火車站為中心,向東放射3條道路,加上平行鐵路方向的道路。方格網道路系統采用小街坊路網,使每個街區臨街面增多,便于商業上的開發運作。同時,安置了大量公用、民用與居住建筑,居住方式與建筑風格均保留鮮明的日本傳統特色。4.4城、水、山交融的空間格局特色。沈陽地處東北地區“白山黑水”的邊緣,丘陵山地和平原的交匯地帶,東部、南部是長白山和千山山脈,西部是下遼河平原,北部是內蒙古科爾沁沙漠。長白山余脈哈達嶺由東北滲入城中,渾河、蒲河及“環城水系”等河流從城市內部及周邊流過。城市建設選址位于渾河與蒲河之間,被山體與水系環繞,連同清末至建國初期逐步建設的“環城水系”,共同構成以“山水盛京”為特征的獨特自然山水環境。這種東靠山區、西是平原、南臨渾河的城市選址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山水“形勝”理念的同時,又有自身的特征,體現了北方游獵民族的生活特色。

5結語

歷史文化名城既是遺產整體格局和風貌集中展現的區域、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合體,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通過深入研究沈陽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圍繞名城內涵確定各項保護內容,以空間為載體,在強化對歷史文化名城格局與風貌整體保護的同時,也要將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結合到一起,突出保護主題與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性。整合這些散落在城市中的各項歷史文化資源,注重結合實地現狀的空間布局,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作者:周曉琳 苑澤鍇 劉笑 單位:1.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2.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