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文化類節目推陳出新

時間:2022-03-03 09:55:45

導語:淺談歷史文化類節目推陳出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歷史文化類節目推陳出新

摘要: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作為媒體人,傳承發揚傳統文化責無旁貸。當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對接與融合發展,給電視節目制作與傳播提出新的要求。蘭溪電視臺《大美蘭溪》欄目作為一檔原創歷史文化類節目,不為傳統所囿,創新節目內容與形式,積極適應融媒體時代傳播多平臺、廣覆蓋、強交互的特點,全方位增強了節目影響,成為熒屏“爆款”,也為地方臺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作出了探索。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歷史文化;創新傳播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作為媒體人,我們所能做的是借助文字、圖像、語言等方式予以忠實地記錄,傳達出歷史時代的精神,同時以史為鑒,促進我們的文化自信。這些年,浙江省蘭溪市也在下大力氣,努力打造既有顏值又有氣質的精品城市。2017年3月,蘭溪廣播電視臺開辦了大型文化類原創電視欄目《大美蘭溪》,以挖掘、講述蘭溪地方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內核,以提純與發揚為己任,讓蘭溪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魅力和活力。

一、集思廣益、精準定位,形成節目創作的“大合力”

蘭溪三江之匯,七省通衢,自唐咸亨五年(674年)建縣,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這座千年商埠,積淀了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為深入挖掘蘭溪之美,蘭溪電視臺首先對市域內歷史文化進行搜集整理,發動社會各界人士為欄目選材、報題、征集節目線索,為《大美蘭溪》欄目建言獻策、把脈定向,同時建立欄目專家顧問團隊,邀請文旅部門專家學者、文史愛好者作為欄目顧問、特約撰稿人。經過“頭腦風暴”,最終確定《大美蘭溪》以記錄表現蘭溪“四美”(即美景、美事、美食、美人)為主線,相應推出古韻、人文、鄉愁、舌尖、善美等系列,多層面、多視角解讀蘭溪歷史文化,使《大美蘭溪》欄目成為一檔既有品位,又真正走大眾化之路的周播歷史文化類欄目,同時以欄目為載體,多部門、多渠道合作,共同推動蘭溪文史事業發展。

二、精雕細刻、創新思維,以工匠精神突出“表現力”

品味往事,探究歷史,能夠追尋歷史之美。而展現、挖掘其中深邃、悠遠的美,需要創作人沉下心深入思考,用琢玉般的工匠精神來對待。為確保節目質量,蘭溪電視臺從全臺選調最好的攝像、編導、制作人員,組成強有力的創作團隊。同時從創作時間上予以保證,從節目開播前半年就開始醞釀,從選題、創意、拍攝、制作、包裝各個環節,我臺編委領導都親自進行把關、審定、指導,單片的創作時間都在三個星期以上。(一)編導手法要求變,讓節目有新意電視欄目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在融媒體時代,這種需求更加迫切,要求更高。一位好的電視編導,不僅觀點要新穎,節目理念要創新,在表現手法上也要與時俱進。在節目編排上,我們認真學習借鑒央視《國寶檔案》、《傳承》等優秀人文紀錄片的敘事手法,對每一期節目精心策劃。為了把收視群體向年輕人靠攏,我們經常采用影視劇、微電影演繹的方式,讓主持人走出演播廳,邀請文史愛好者作為每期節目的嘉賓,一起到蘭溪古城中去走街串巷,或深入古鎮古村探尋體驗,穿梭古今。只有讓人們當下的生活與蘭溪古城、古鎮、古村的歷史發生緊密的聯系,才能讓節目增加趣味性、平易性,同時又不失深度、廣度和厚度,才能讓人們建立和堅定真正的文化自信。現在觀眾已不再滿足于“解說+畫面”的呆板模式,解說越少越好,節目越精越好。在《大美蘭溪》創作中,我們在《裝裱三十載樂享慢工出細活》等許多人物專題中大量采用無稿件、無解說的剪輯手法,用同期聲、現場和音樂串接,讓人物娓娓道來,體現他的喜怒哀樂,表達更自然、本真,更貼近生活。這樣的人物塑造更加立體和鮮活,也更容易讓觀眾接受。(二)拍攝包裝要時尚,讓節目有顏值電視專題片有明顯的紀實風格,不允許有夸大虛假的成分,但卻很講究藝術性。《舌尖上的中國》是美食紀錄片方面的巔峰之作。它不僅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意蘊之美,還營造出了精彩紛呈的視聽藝術之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大美蘭溪》之美食篇中,我們采用與國際化接軌的碎片化、快節奏、敘事式拍攝手法,以真實人物為線索,快速地時空轉換,快速地場面調度,并設置許多懸念,把蘭溪雞子粿、素包、神仙燉、羊糕等美食烹制過程用唯美的方式一一呈現,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日常創作中,欄目組為了增強專題片的藝術性,經常使用大小軌道、無人機、廣角鏡頭、魚眼鏡頭、水下鏡頭等器材,讓鏡頭畫面拍得更生動、更唯美、更大氣。為了讓鏡頭畫面更寫意,欄目組還申請了三盞新聞燈,在拍攝現場布置燈光。特殊的光線效果,在烘托氣氛、表達情節、傳達情感、增加畫面的趣味性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在拍攝蘭溪雞子馃的時候,我們就巧用燈光效果,讓一層層馃皮薄如蟬翼,透亮中閃著質感,非常具有藝術性。好節目離不開精包裝,也需要吸收當下的流行元素。我們參考借鑒《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等文化節目和時下收視率較高的綜藝節目的一些做法,從內容到形式,采用當下最流行的電視包裝手法,從審美上向年輕人靠攏。(三)講述故事要溫情,讓節目有溫度每一座橋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每一座建筑都是一幅打開的歷史畫卷,每一條河流都是一曲流動的樂章。柏拉圖有句名言:“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整個世界。”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說:“當下這種新聞的時代,不會講故事的人,很難去做很好的傳播。傳播歸根到底,就是你會不會講故事的過程”。民國文化名人曹聚仁是蘭溪梅江人,在他的故鄉有一座廊橋——通州橋,當年,曹聚仁在家鄉時,就曾與其結發妻子王春翠在這座橋上相親相愛。“梅溪的水一如既往地在橋下淺唱低吟,橋上卻看不到那個一襲藍衫的熟悉身影。”在拍攝善美人物曹聚仁的過程中,我們就有意把兩人的愛情故事用情景再現的方式,溫情演繹了一段凄美感人的東方“廊橋遺夢”。在介紹廊橋的同時,也讓大家對曹聚仁有深入的了解。節目要想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對選題進行選擇和設計是關鍵。國內第一部青春動畫電影《昨日青空》作者、知名漫畫家“口袋巧克力”(原名龔毅堅)是土生土長的蘭江人,《昨日青空》融入很多蘭溪的元素。口袋巧克力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畫筆,向世界展示著自己家鄉的人文景觀美,趁著電影《昨日青空》的熱播,我們對其進行了獨家專訪。聽他講述創作故事,以及他對家鄉發自心底的那份愛。

三、借力融合、同頻共振,讓人文節目更具吸引力

當下,全媒體時代撲面而來,傳播主體大幅增加,“信息海洋”邊界得到極大擴展。我們不僅要利用電視媒介彈好“獨奏”,更應該邁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大合唱”的新步伐。一是善于借力,擴大傳播覆蓋面。我們積極加強與地級、省級,以及央視各大主流媒體的對口欄目合作,建立健全上送渠道。這兩年我們僅在上級電視媒體播出的文化專題就有十多個,2019年9月《畫家陳軍:筆墨當隨時代藝術不忘初心》在中央三臺《文化十分》欄目播出。同時我們積極攜手新浪、騰訊、新華網、浙江新聞客戶端等各大網站相關版塊,邀請外媒看蘭溪。2019年以來,已經有《寶塔探尋記》《千年古韻美哉游埠》《蘭溪湯圓》三篇專題先后被“學習強國”APP浙江平臺《文化遺產》《最想去的地方》《秀》等板塊采用,進一步展現了蘭溪江南水鄉的獨特魅力。在節目推廣上,《大美蘭溪》欄目還建立了公眾號、抖音號,將每期節目分割成一到兩分鐘的短視頻,在公眾號里提前做預告,或者制作幕后拍攝花絮,上傳部分正片內容,擴大傳播面、增加點擊量,讓受眾接收更廣泛、更迅速。二是巧設熱點,引起受眾興趣與共鳴,贏得節目收視。如今是“吃貨”流行的時代,我們在介紹蘭溪牛肉面的時候,就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2019年,知名演員鄧超在蘭溪拍攝《銀河補習班》三個月,期間在蘭城一家牛肉面館吃過二十多次。在電影推介會上,鄧超盛贊“全北京都找不到如此好吃的牛肉面”。隨著電影的大火,蘭溪牛肉面也是名聲鵲起,欄目組專門拍攝了一期《超哥愛吃的手搟面》,那家牛肉面小店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熱度“蹭”得相當成功。四、注重策劃、打造品牌,擴大主流媒體影響力在欄目創辦之初,我們就提出了“以節目推動活動,以活動構建品牌,以品牌營造效應”的欄目運營思路。近幾年,蘭溪市連續開展“大美蘭溪浪漫四季”文化休閑年活動,濃墨重彩推進全域化旅游。《大美蘭溪》也順勢而為,為活動造勢,通過拍攝古城、古鎮、古村,讓人們充分領略蘭溪古城的獨特風貌,以黃大仙、李漁、曹聚仁等歷代蘭溪名人的故事生動講述蘭溪文化。2018年3月,蘭溪市舉辦“詩路櫻韻•浪漫芳華”首屆賞櫻大會,諸葛草堂兩千多畝十萬多株櫻花花開爛漫。《大美蘭溪》提前介入,進行了景區航拍,精心制作了美篇,科普櫻花文化,同時將其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策劃了賞櫻詩歌誦讀會等活動。有了《大美蘭溪》的加持,短短一個月,諸葛草堂吸引了杭金衢三地50多萬人次前來賞櫻觀景。

2018年7月,《昨日青空》在全國各地熱映,其中大量的蘭溪元素掀起了一陣“圣地巡禮”的打卡熱潮。《大美蘭溪》欄目第一時間策劃了廣電主持人到蘭溪古城尋找“昨日青空”中的懷舊時光地圖,并組織“口袋巧克力”母校蘭溪第三中學的學生穿著和電影中一樣的校服,來到西門城樓、探花巷、章府里6號等場景,上演了一場“cosplay”。另外,我們還整合社會資源,先后推出了蘭溪新地標、網紅景點打卡創意賽、“大美蘭溪”攝影大賽、“浙里是蘭溪”自駕游、周末好去處等一系列活動,大大增進了欄目的影響力。截止到目前,《大美蘭溪》共推出一百多期精品節目,積累了兩萬多分鐘的文史影像資料素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搶救性紀錄,用影像保存了蘭城人民的記憶。節目也獲得了多個獎項,其中《裝裱三十載樂享慢工出細活》分別獲得2018年度浙江省廣播電視文藝獎電視專題二等獎和2018年度金華市廣播電視新聞獎文藝類電視專題一等獎。更重要的是,《大美蘭溪》成了展示蘭溪古韻之美、人文之美的金名片,了解蘭溪的好窗口。

作者:蔡毅 鄭佩 單位:蘭溪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