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村土陶歷史與文化創新
時間:2022-12-17 03:26:34
導語:山東農村土陶歷史與文化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做好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創新工作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必然之路,也是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的重要途徑。地方高校作為社會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和社會科技革新發展的重要場所,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文化教育、輿論傳播、學術科研等多方面的優勢和功能,以地方傳統文化為基礎,緊密結合現代社會發展潮流趨勢,全方位、多角度切實探索傳承、發展地方傳統文化的有效實施路徑,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傳保護、傳承事業添磚加瓦。《鄉風民俗》細致闡述了海鹽民俗本土文化、歷史傳承及特征,突出海鹽民俗文化的知識性、本土性、時代性。
該書共六章,囊括海鹽地方四季節氣時令、婚姻嫁娶、祭祀典慶等文化,涉及當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細致翔實;文章結構科學合理,作者先簡要介紹了海鹽四時節氣,再詳細講述海鹽傳統節日和近現代新興節日,接著重點闡述了海鹽當地“人生禮儀”,其中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壽誕和喪葬儀式等文化風俗,最后簡略敘述了海鹽地區人民的生產商貿、生活消費、社會風尚、民間信仰等內容,總體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用語流暢自然,簡潔凝練,通俗易懂,可讀性頗強。《鄉風民俗》可作為地方修志著書傳承、發展地方文化民俗的良好借鑒,亦可作為高校開展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創新探索教育教學之參考資料。
本文借鑒《鄉風民俗》中對海鹽地方文化民俗的多角度解讀,并在2019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ZD201906263)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立意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角度,探討山東農村土陶文化創新探索之路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開展社會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根本,也是建立民族自信的核心基礎,緊跟時展,切實探索創新傳統文化傳承可行路徑和策略,是推動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工作。土陶文化是山東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山東地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持續推進,我國高校教育教學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面臨著多元文化思潮、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等多重沖擊,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新挑戰。政府和高校要充分重視農村土陶文化的多重價值和深刻影響,科學運用現代化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前沿科學技術、先進設備設施,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山東農村土陶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工作當中去。其一,科學融合高校學科教育。山東農村土陶文化歷經數千年,蘊含著豐富、珍貴的傳統文化資源,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也是學習、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
山東地區高校背靠土陶文化這一“文化大樹”,要學會充分利用這一教育優勢資源,積極探索山東農村土陶文化與當前高校教育教學學科體系的融合路徑,為土陶文化保護、傳承提供良好載體,例如開辦土陶文化藝術節、將土陶文化選入課本、土陶文化進公共課和選修課等;學科教育教學融合土陶文化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高校教育教學體系理論知識,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高校的實踐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高校科研創新的優勢,有利于推動農村土陶文化創新,從而拓寬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道路。其二,政府要積極開辟文化旅游創新道路。天下風景或許千篇一律,但是地區文化各不相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往往發現,一旦某一個地區出現“網紅”景區,其他地區便能夠在短時間內“完全復制”,這就大大降低了地區旅游景點的獨特性和經濟效益,不符合旅游產業發展的長期化、常態化需求。事實證明,只有獨具特色、內涵的地區文化是無法復制的。山東土陶文化源遠流長,僅賞玩與生活用品類就有數百種,兼之造型可愛、圖案各異、寓意深厚,實為文化旅游紀念品之上選。
此外,很多地區旅游產業硬件條件十分優秀,景區、景點魅力非凡,但是缺乏能夠代表地區文化的經典旅游產品,旅游產業與游客的互動僅限于景區活動和游玩項目,沒有實現與游客長期、有效互動,不利于旅游產業發展品牌化建設。因而山東政府要高度認識到創新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切實探索地區旅游產業發展與土陶文化的結合點,科學規劃布局,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優勢,構建與山東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的創新土陶文化旅游新格局。山東發展土陶文化創新旅游產業,可以規劃、設計、制造與地區旅游理念以及游客喜好相符的旅游產品和紀念品,擴大本土核心文化的影響力和范圍,加深游客印象,推動旅游文化產業和土陶制造產業繁榮發展。其三,加強土陶文化“IP”化管理。隨著人們對知識產權的認識逐漸加深,當前娛樂文化產業“IP”化管理進一步成熟,“IP”化管理理念也成為跨產業、跨領域行業管理的重要參考。農村土陶文化是山東地區文化的標桿,當地政府要充分利用這一“IP”資源,以多經濟產業擁抱“IP”為核心,積極開辟土陶文化傳承、創新的新道路,例如土陶文化“IP”電影、電視劇、舞臺劇、音樂劇及現場表演,以及城市公共建設等等,扶持地方影視娛樂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為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開辟更多道路。
作者:盧強 單位:濟寧學院美術系
- 上一篇:網絡直播帶貨行為規制研究
- 下一篇:歷史保護下老街改造設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