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空間人群行為研究
時間:2022-03-24 03:30:51
導語:歷史文化空間人群行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基于行為心理學的視角,采用照片對比法和數據二維化處理,對成都市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空間的工作日和非工作日人群行為進行了測度。研究發現,成都市寬窄巷子中的人群行為變化在行為心理的影響下,與人群密度成倒“U”形的曲線關系。當人群密度達到1.2人/m2時,達到人們心理最佳的人際交往距離。這時,人群在空間中自由活動的選擇性最高,體驗感也是最佳的,且人群行為的轉化率也是最高的。據此,基于空間的運行效率和人群在空間中的舒適度體驗提出優化策略,從人群的行為需求和心理需求兩方面,對寬窄巷子的空間優化提出具體的策略。
關鍵詞:行為心理學;歷史文化空間;寬窄巷子;人群密度;人群行為
1引言
歷史文化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它承載了一個城市或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見證了城市的發展和演變,也是人們進行休閑、聚會、娛樂等公共活動的場所。空間因為人群活動的開展而具有意義。因此,空間的設計要關注人在空間中的使用習慣和使用特點,尤其是基于不同類型活動時的心理感受,對于強化空間的利用率十分重要。歷史文化空間的文脈傳承,更應源自人群在相應空間中良好的體驗和感受。本文基于人群在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空間中的活動狀況調研,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人群在不同空間中的活動特征、行為轉變規律,以及其與空間的互動關系,據此總結出城市歷史文化空間模式語言,提出既定的優化改造措施。
2行為心理學與歷史文化空間
2.1基于行為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行為心理學是在環境行為學的基礎上,從心理學的理論角度出發,研究人與周邊空間環境之間關系的理論。而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很多現代化的心理學流派,如心理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信息學派、人本心理學派和格式塔學派等,其中格式塔心理學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2]。本文以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理論為基石,探討人的活動特征與行為心理之間的關系。現有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環境行為學的角度,基于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環境與人的外顯行為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其中,研究的范圍主要是城市中的商業空間、廣場空間、道路交通空間、歷史文化空間等各種城市公共空間,以實證調查數據為源,分析人群行為,提出人的需求,并結合人群需求制訂策略。比爾•希利爾(BillHillier)和揚•蓋爾認為,停留式活動是檢驗一個空間質量好與差的關鍵,而非僅憑通過式活動的數量就對空間進行判定。若空間中的某種環境要素吸引了人群,他們則愿意停下腳步在空間中停留,也激發了人群行為的轉變。正是最初的好奇心理,引發了人群行為由步行通過轉化為駐足觀看,而這種停留式行為也能繼續因為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行為。2.2歷史文化空間的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歷史文化空間定義為:民間或傳統文化活動的集中地域,是文化表現活動的傳統表現場所。這也說明,雖然歷史文化空間屬于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但卻與普通的公共空間有本質上的區別。它不僅是一個城市的物質空間,更是一個城市精神和文化的代表。目前,針對歷史文化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間的規劃與設計、空間特征與評價、空間活力研究和使用者感受四個方面,對空間提出了對應的優化策略。其中,針對空間使用者感受的研究較少,分為歸屬感研究、人性化研究和行為研究三類。行為研究是針對使用者的行為習慣和行為變化,對空間品質進行提升。本文將基于人群行為心理的視角,從人群活動探討其對歷史文化空間的影響。分析不同的人群密度影響下,給人帶來的不同的心理變化和行為活動,據此提出空間利用率的優化策略。
3人群在歷史文化空間的行為特征
3.1人群在歷史文化空間的行為活動特征。歷史文化空間中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資源,如歷史建筑、文物古跡、博物館等。不同的資源給人帶來的刺激也會不同,基于人群不同的需求,會激發他們產生一系列的行為變化。而從生物學的角度,以其行為的不確定性為評價標準,人的行為復雜度從高到低可以分為需要人和人協作的行為、需要人和除人以外的任意物質(包括自然環境、人造機器等)協作的行為、不需要任何協作的行為及人可以單獨進行的行為。將該評價標準與德國心理學家勒溫在其著作《拓撲心理學》《人格動力論》提出的“心理緊張度”[5]概念相結合,對公共空間中人群的行為進行分類,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需要人和人協作的行為:領導行為、活動參與、互動交流。二、需要人和外在物質協作的行為:停留拍照、停坐觀看。三、不需要人和外界協作的行為:步行、駐足。3.2人群在歷史文化空間的行為心理特征。歷史文化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以空間通行作為首要及主要功能。在空間中,步行通過是人群的主要行為模式。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里,將人的需求分成了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基礎上,阿爾方索(Alfonso)針對公共步行空間的研究提出了更適宜的研究理論——步行環境需求理論,將人群的步行需求標準分為可行性、可達性、安全性、舒適性和愉悅性。歷史文化空間因其空間的特殊性,對人群的行為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群在空間環境要素的影響下,產生諸如從眾心理、好奇心理、安全舒適體驗等心理的變化,這些行為心理的變化會進而激發其產生不同的行為活動。
4人群行為與歷史文化空間的關系
寬窄巷子所承載的“少城文化”,是成都市傳統歷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寬窄巷子成為最能展現成都特色的歷史文化空間。寬窄巷子的整體風貌延續了川西民居風格,街道屬于北方的胡同街巷制。因此其空間尺度較小,便于居民自發地進行活動和管理。經過歷史的迭代,寬窄巷子內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清代建筑。寬窄巷子因為其發展的特殊性,街巷空間及某些局部放大空間承擔了街區內的各項人群活動。寬窄巷子作為歷史文化空間,從屬于城市公共空間,但因其空間和形態的特殊性,其歷史文化空間與一般的城市公共空間特點不同。根據人群使用空間的特點,將寬窄巷子分為通行空間、觀賞空間、休憩空間和節點空間。通行空間主要指空間內可供行人通行的空間;觀賞空間指能提供人群進行拍照、停留觀看及參加其他活動的空間,是人們進行活動的空間之一;休憩空間指空間邊界和空間兩側的空地,能為人群提供休憩的場所;節點空間指空間中連接的部分所形成的空間,如建筑前廣場空間、轉角空間等。人的行為是出于對某種刺激的反應。該刺激可能來源于外部(如溫度、聲音等),也可能來源于內部(如人的動機、需求等),即人的行為是其內心活動的外在表現[2]。因此,本文從人群行為活動的研究切入,根據行為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對歷史文化空間中的人群行為進行分類分析,并在歸類分析中探究行為轉變與行為心理之間的關系,分析總結出影響人群行為心理和變化的原因。據此,基于行為心理特征提出歷史文化空間的優化策略。4.1人群行為活動變化分析。4.1.1人群行為活動的時間特征分析。寬窄巷子作為一個當地旅游景點,人流量在節假日的影響下波動較大,但時間特征明顯。因此在調研過程中,選取了工作日與非工作日進行調研。根據寬窄巷子內人群活動的時間特點,選取8:00~9:30、10:00~11:30、14:00~15:30、16:00~17:30和18:30~20:00這五個時間段,對場所中的人流量和人群行為進行統計。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對比中(圖1、圖2),人群的行為活動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從圖3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非工作日的人流量明顯高于工作日的人流量。這說明寬窄巷子不僅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也是外來游客抵蓉旅游的“打卡圣地”。早上,由于寬窄巷子內外的店鋪開門較晚,空間較為冷清,所以大家盡量避開這個時間段出行。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人流峰值都集中在16:00~17:30這個時間段。這是因為下午大家游覽寬窄巷子的時間主要集中在該時段。同時,大部分游客在經過愷廬這類文化建筑時,會駐足觀看并停留拍照,空間周邊的休憩座椅也成了大家的聚集地。4.1.2人群行為活動的空間特征分析。寬窄巷子主要的觀賞景點或建筑遺址都分布在區域的北側,這里也是人群活動發生的集中地。從圖中可知(圖4、圖5),無論是工作日還是非工作日,寬窄巷子的人群活動主要集中在寬巷子和窄巷子中的節點空間和觀賞空間。這是因為這兩種空間集觀賞、通行和休憩功能為一體,能容納不同心理需求的人在此停留。此外,由于空間的入口處都有較為寬廣的廣場空間,且周邊配套設施齊全,會有大量的人群在此聚集。根據以上調研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寬窄巷子中各個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使用情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本文選擇寬窄巷子內較為典型的愷廬前的空間,作為我們后文進一步研究的對象。4.2人群的行為心理與公共空間的關系。4.2.1人群行為的活動特征。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為人際交往劃分了四種距離,見表1。根據霍爾博士對于人際交往距離的劃分標準,對現場調研記錄及照片記錄進行可視化分析后,選取愷廬門前的空間為例,對人群活動進行具體分析,得到人群行為與人流量的關系。如圖6所示,由人群的不同活動,愷廬門前空間自發地被分為觀賞空間和通行空間兩個部分。當空間中的人流量較小時(圖6、圖7),觀賞空間與通行空間互不干擾,所占據的面積為整個空間面積的51.2%,且人群可以在空間中自由選擇活動類型與觀賞角度、距離;當空間中人群密度在1.0~1.2人/m2時(圖8、圖9),人群在空間中的分布適中,觀賞空間以中心觀賞對象呈圈層式擴散,但通行空間會阻礙一部分觀賞空間的形成,觀賞空間所占據的空間面積占場所面積的25%;當人群密度在1.2~1.5人/m2時(圖10),突增的人流使通行空間快速膨脹,觀賞空間受到通行空間的壓縮,空間中的觀賞行為難以正常開展。大多數觀賞行為都集中在觀賞對象前的一排弧形空間內,或者穿插在通行人群中,此時觀賞空間所占場所面積僅為5%。4.2.2人群行為的心理特征。根據前文分析可知,人群在公共空間中的行為變化會給公共空間帶來不一樣的效應——促進效應則激發空間活力,空間的利用率會得到提升;而抑制效應不僅會造成城市資源的浪費,還會導致公共空間走向衰敗。所以,需要進一步分析空間中人群的行為心理變化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關系,找到兩者之間的鏈接點或橋梁,引導公共空間的良性發展。我們以公共空間中瞬時人群密度這一客觀指標作為本節分析的主要對象,旨在通過人群密度的分析,找出人群行為心理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關系(圖11~圖13)。根據現場調研記錄,將行人的步行軌跡、人群停留點與其活動范圍相疊加,得到不同人群密度下行人在空間的分布范圍。結合上一節人群行為活動特征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出:人群密度對人群行為的影響,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根據人群在空間中基于行為心理的活動轉化與人群密度之間的關系,繪制了曲線圖(圖14):人群密度與人群行為轉化呈倒“U”形曲線。當人群密度小于1人/m2時,人的行為轉化與人群密度的關聯性小,人群的行為主要由其自身的意愿支配。此時,人群在空間中的分布松散,活動類型較少,受活動發生點的影響較小;當人群密度適中,處于1~1.2人/m²時,人群在空間分布適中,此時空間中的人群之間彼此保持著社交距離,人群的集聚程度符合人的心理預期,在空間中的自由活動選擇性較高,所以其行為的轉化率提升得快。人群活動類型多元化,人群分布明顯受節點影響較大,如愷廬門前人們由于拍照需要,自發地形成一個半圓形空間。當人群密度趨近1.2人/m²時,人在空間中的自由活動選擇性最高,行為的轉化率也最高,此時人群在空間中的舒適度和心理接納度是最佳的;當人群密度超過1.2人/m2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趨向于親密交往距離,人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使得其開始出現排斥心理,不愿意在空間里過多的停留,人群的空間體驗感開始變差。人群行為轉變受到高密度人群的抑制,減少了其他行為活動的產生。此時空間呈現過載趨勢,人群會產生不舒適感,不會在該空間長時間停留,而是選擇去臨近的其他空間滿足需求。
5基于行為心理學的歷史文化空間優化策略
在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我們需要準確地把握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明確城市歷史文化空間在城市空間中的作用和地位,有效地利用城市歷史文化空間,采取有意義的歷史、文化改造方式,引導城市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歷史文化空間保留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獨具風格的空間場所。它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是促進人群活動發生的場所,其空間的內在構成邏輯也應該符合人的行為規律。人在不同的空間環境下,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這種需求反映在空間上,就是“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心理需求,合理地規劃、分配空間中的環境要素,提升空間的利用率和人群的舒適感。5.1安全需求——邊緣空間多元化。人都需要一定的私密性空間,不希望自己的行為被他人察覺或影響。所以,人群在空間中都會選擇邊緣空間,或者有樹木、草叢遮擋的位置進行休息,這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在寬窄巷子的空間邊緣設計中,融入對私密性的考慮。可以將休憩的場所規劃在樹叢之后或樹叢的一側,這樣可以利用景觀綠化帶形成較好的私密性空間。5.2從眾心理——空間合理分配化。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部分人群在空間人群較為擁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空間中某些活動的舉辦而被吸引。但這一部分人群往往不會在空間中做過多的停留,因為擁擠的人群會將他們推向另一個空間。所以我們可以在后期的改造設計中,合理地運用鋪裝的色彩來劃分通行空間與觀賞空間。通過色彩引起的心理效應,引導人群自動分離,實現空間資源分配的合理化。5.3好奇心理——創造空間歷史文化。優質的歷史文化空間應包含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風貌和民俗特色。在優化改造中,可以參考井巷子中文化墻的方式,在寬巷子和井巷子中的一些建筑背景墻上,融入當地特有的元素符號,以增強空間的歷史文化感,提升空間歷史的代入感。創造空間的多元趣味性,將商業活力與生活閑趣融入歷史文化空間內。通過體驗性的商鋪吸引人流,利用轉角空間或廣場空間創造小型公共活動的交流空間,促進各項活動的開展,為人群在空間內做短暫停留創造可能。5.4舒適體驗——空間容量精細化。舒適性是人群在空間活動是否愉悅的評價指標之一,也是將通過式行為轉化為停留式行為的因素。而在非工作日或節假日人流高峰期,這兩條巷子的人流往往都會超出空間的承載力,形成“水泄不通”的場面,造成游客的游覽舒適感下降。然而,位于寬巷子和窄巷子旁的井巷子,表1人際交往分類表交往距離類型距離/m特征公眾距離3.7~7.6無關系或不認識的人之間的距離社交距離1.2~3.7個體行為會受到從眾心理影響,表現出一定的人群集聚現象個人距離0.46~1.2個人獨處空間,人在空間中的體驗感開始下降親密距離0.15~0.44不再遵循既有的步行線路,自由尋找更寬闊的空間作為寬窄巷子的組成部分之一,在人流高峰期,卻鮮有人前往參觀游覽。所以,對于寬窄巷子這類歷史文化空間而言,應設置相應的人流管控系統。一旦人流量達到空間的承載力峰值,便建議新來的游客選擇其他的游覽路線,錯峰游玩、觀賞。基于我們的研究發現,當人群密度在1.2人/m2時,人群在空間中的舒適度是最佳的,且各項活動之間不受干擾。所以,可以據此估算出寬窄巷子內的最佳人流峰值為95000人,其中寬巷子的最佳人流量為2300人,窄巷子為1925人,井巷子為1575人。可以將以上數據融入寬窄巷子的智慧人流管控系統中,合理地對人流進行引導。
6結語
歷史文化空間是城市文化的積淀和延續,是一個城市最好的“空間語匯”。合理、高效地使用歷史文化空間,對于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基于行為心理學的視角,通過人群活動來研究空間利用率,進而提升空間品質。研究的結論主要為:寬窄巷子非工作日人流量明顯高于工作日人流量,整個歷史文化空間內人群分布不均,致使一部分空間人群舒適感不佳。這說明人流量與空間容量不相匹配,需要對空間進行合理的容量估計,引導寬窄巷子的可持續發展。基于行為心理學的人群行為探究,發現游覽路線的制定、室外活動空間的布局對空間的高效使用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歷史文化空間利用率和可持續性,提出了相應的改造策略,為寬窄巷子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建議。
作者:譚倩倩 畢凌嵐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 上一篇:醫藥企業網絡營銷商務模式探析
- 下一篇:淺談日本彩繪瓷出現的歷史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