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品內貿影響探析
時間:2022-12-13 11:03:07
導語:工業品內貿影響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劉青周麗麻志萍工作單位:齊齊哈爾大學
1992年,中國跟韓國正式建立貿易關系,2011年,兩國的貿易額從50億美元增加到2139.2億美元,增加了40多倍。產業內貿易對貿易的貢獻度已經遠遠大于產業間貿易,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著重研究中韓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工業制成品包括SITC5-9類,在這幾類中,SITC5的產業內貿易程度最低(李盾,2007),研究SITC5對更好的發展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有很大的實踐意義,所以本文選擇以SITC5為研究對象,研究兩國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一)中韓工業制成品進出口貿易本文整理出從1994年到2011年的中韓工業制成品進出口額,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中國始終對韓國存在貿易逆差,不論是出口還是進口,中韓之間的工業制成品貿易始終處在不斷的上升過程中,在2009年出口和進口都出現了下降的現象,主要是受到200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貿易出現了衰退的現象。中韓工業制成品進口上漲的速度明顯高于出口的速度,造成了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愈來愈大。(二)中韓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運用式(1)測算出兩國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韓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始終小于0.5,說明兩國的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程度比較低,仍然處于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的狀態。從變化趨勢上看,兩國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在1994-2011年期間,起伏波動比較明顯,先呈現出下降趨勢,而后略有上升,在出現小幅下降后,逐漸回升至最初水平。
模型的構建本文選用規模經濟、中國人均收入水平以及韓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三個因素為變量,建立模型:Y=AXb1Xc2Xd3Xeε(2)其中,Y代表產業內貿易指數;X1代表規模經濟,使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衡量;X2是人均收入水平,使用人均GDP衡量;X3是韓國對華投資,使用FDI衡量;A是其他因素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將式(2)兩邊同時取對數,得到下面式(3):lnY=lnA+blnX1+clnX2+dlnX3+ε(3)回歸結果本文選取1994年-2011年間的數據,所有結果通過Eviews6.0完成,得到如下回歸結果:lnY^=0.21+6.8×10-3lnX1-1.41×10-6lnX2-0.38lnX3adj-R2=0.47(4)(4.37)(2.69)(-0.54)(-3.50)括號內為相應的t值,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變量lnX2是不顯著的,剔除lnX2后,重新估計模型,得到最終結果:lnY^=0.23+5.7×10-3lnX1-0.35lnX3adj-R2=0.49(5)(5.90)(4.00)(-3.67)根據式(5)可以看出,規模經濟有顯著的正效應,人均收入水平沒有顯著的影響,韓國對華投資有顯著地負效應。實證結果分析1.規模經濟對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有積極影響。中韓產業內貿易水平與規模經濟存在正相關的關系。規模經濟每增加1%,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將增加0.0057%,中國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廉價的勞動力,韓國擁有先進的技術水平,兩國由于本身不同的產品需求以及產業結構的不同,使得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得以進行。2.人均收入水平對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沒有顯著性影響。我國人均收入水平在二十幾年以來雖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韓國是發達國家,具備先進的生產技術,其國民收入水平高于我國,人均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結果表明:人均收入水平對中韓產業內貿易作用并不顯著,從國民收入分配上看,存在著收入不平衡的狀況,需求差異不同會導致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但是對于工業制成品來說,人們相對于初級品以及其他產品的需求遠遠超過工業制成品,所以相對于其他因素來說,人均收入水平的影響并不顯著。3.對華投資對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有消極影響。韓國對華的直接投資對于中韓產業內貿易水平具有負面影響。韓國對華投資每增加1%,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將下降0.35%。對華投資的韓國企業以加工制造業為主,韓國對華投資基本屬于成本節約型投資,主要集中于工業,尤其是相對生產成本低、節約型工業制成品,投資成本低、見效快的產業。而中國主要從韓國進口電子類中間產品及質量要求低的針紡和電子元器件。所以說,由于韓國大量的成本節約型投資,將其主要目的集中在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上,而不是技術的傳播,對于工業制成品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在回歸模型中表現出對華投資的消極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跟韓國進行產業內貿易,這不僅有益于中國,而且對于發達國家韓國來說,也是一種強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兩國發展產業內貿易,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規模經濟中國很多企業都普遍存在規模不經濟,因此,應該積極鼓勵企業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并且引導企業更多注重并且追求規模經濟效益。同時企業也應當重視和加強產品差異化生產,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效應。更應該加大研發投入,改善中國的產業結構,從而促進規模經濟。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與韓國存在高度逆差,從而使兩國的差距變大。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貿易大國,現在我們更應該努力向貿易強國轉變,因此在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在加強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提升國內產業的規模水平,形成產業持久的競爭力。自主創新,發展兩國的技術貿易中國在與韓國發展雙邊貿易的過程中,只限滿足于加工組裝,自主創新意識不強,很難將韓國的高新技術引入進來。所以,我國企業在接受韓國的投資以外,還應該積極地消化其先進技術,加快自主技術研發,爭取短時間內縮短與韓國的技術差距。韓國看重的是中國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雖然從貿易的主要產品看是資本和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制成品,可實質上是資本技術和勞動的交換,而韓國對中國的技術傳播也限于基本技術,絕對不會涉及到核心技術領域,中韓之間的技術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有繼續擴大的趨勢,而且中國其實從韓國貿易中真正獲利很少。借鑒韓國跨國公司經驗,促進投資的升級在技術上面,我國企業應該重新調整經營戰略,虛心向韓國公司學習其先進的管理方法,主要是技術。而且要選擇自身具有的優勢,并努力發展壯大,以達到專業化經營。建立規模經濟,并更好地促進兩國的產業內貿易發展。此外我國政府還應該積極完善中韓雙邊貿易合作機制,建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對話方式降低韓國市場的進入壁壘,促進兩國制成品貿易的良性互動發展。
- 上一篇:產品貿易的比較與潛力探索
- 下一篇:中日貿易逆差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