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零售服務貿易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6 02:46:00
導語:國際零售服務貿易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國際服務貿易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發達國家在進出口方面占據絕對優勢,特別是在零售服務貿易領域。以美國為首的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席卷全球,零售行業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零售業應如何應對這次危機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正為政府、業界和理論界所關注。本文通過對我國零售業的具體分析,認為我國的零售服務貿易應在危機中尋求發展,并通過競爭來加快民族零售企業的發展壯大。
關鍵詞:零售業經濟衰退對策
21世紀初,亞洲,尤其是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已成為全球零售巨頭利潤的主要來源。在零售業嚴冬的當下,國際零售巨頭們在中國如何動作,給中國零售業可能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而中國零售業將如何應對等等問題已是當前人們比較關注的課題。
一、國際零售服務貿易與我國零售業的發展現狀
1、國際零售業服務貿易的總體現狀
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經濟的全球化使各國市場呈現多樣化、國際化,消費者不僅只滿足于本國的商品及服務供給,而且對具有異國文化的商業服務也產生廣泛需求,這為各國零售業的國際化提供了市場條件。
二是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發達國家零售業由于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緩慢、消費不振、市場增長空間有限,制約了國內零售商業的擴張。另外,零售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實現了組織化和規模化,而市場飽和以及過度競爭導致國內經營成本上升,商業利潤不斷下降。于是各國大型零售商紛紛沖破本國市場局限,進軍海外市場,在國外開店,在全球采購商品,并將全球化發展定為其發展目標。
三是國際零售服務貿易的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在國際服務貿易格局中,發達國家在進出口方面都占絕對的優勢。跨國銷售額,包括沃爾瑪、家樂福、阿赫德、麥德龍等在內的世界超級零售企業,每年都以百億美元計算。從進入國家和地區的數量來看,世界約20多家零售業巨頭開展跨國經營,其店鋪分布于歐、亞、中南美和北美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
2、我國零售業的發展現狀
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零售市場體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現代零售市場體系的方向發展和完善,零售市場經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居民購買力的持續提高,市場供應商品的極大豐富,以及市場經營主體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零售市場總體規模迅速擴大。2006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2.6%,2007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4%,增幅為1997年以來的新高。居民消費多元化和層級性的發展,促使我國零售業業態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零售市場上的零售業態,幾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業態,以連鎖經營形式發展的現代零售業態己成為我國零售業發展的主流。
連鎖化、集團化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零售企業重組、并購等改革步伐加快。大型零售企業規模持續快速擴大,漸成零售市場主體。2006年,中國零售企業百強商品銷售總額為874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1.4%。
我國現行的國內零售市場開放政策,總體上非常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諾,在開放地域上已經超出了中國的承諾,突出表現為以沃爾瑪、家樂福的大賣場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場快速增長。到2008年底,沃爾瑪在我國開設了104家分店,家樂福開店達120家。目前,中國已成為家樂福在法國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二、當前我國零售服務的SWOT分析
隨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更多的國外資本通過多種方式進入中國零售領域是必然趨勢。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形勢下,中國零售業既面臨內部的優勢和劣勢,也面臨著外部的機遇和挑戰。
1、內部優勢
(1)改革開放和引進外資以來,我國零售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在:零售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經營理念、營銷方式、管理手段和技術在零售業率先使用,引發了國內以流通社會化、現代化,與國際市場接軌為主要內容的流通革命;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2)與外商零售業相比較,中國零售業的最大優勢就是熟悉本國國情的本土化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民族文化優勢;門店地理位置優勢;與供應商長期關系優勢;區域銷售規模優勢。從總體實力上看,目前沒有哪家國內零售企業能與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零售巨頭抗衡,但其在區域上的優勢只是相對的。
2、內部劣勢
(1)企業規模零、散、小,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盡管我國流通企業已經具備較大規模,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仍屬中小企業。零售企業的核心是員工的服務,但我國的許多零售企業只注重員工形象,而忽視員工的素質。
(2)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經營方式單一。我國零售企業在管理上大多數是粗放式管理,離規范化、制度化、體系化和特色化還有很大的差距,表現出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色。在經營方式上,零售企業大多采用招商、聯營、代銷甚至出租柜臺,這種經營方式常常導致企業的管理與經營脫離,企業不僅無法提供有特色的優質服務,也無法形成企業的經營戰略。
3、外部面臨的機遇
(1)國內零售市場容量擴大。2008年1—8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84萬億元,同比增長21.9%,這顯示出我國消費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我國零售市場業已經成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市場之一。
(2)政策扶持。中國政府已經將過去的管理職能轉變為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業。力爭培育出擁有自主品牌、自主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可以和外國零售企業相抗衡,初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
(3)享受加入WTO帶來的權利,可以進入更大的國際市場舞臺。
4、外部面臨的挑戰
我國零售企業外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跨國零售商的沖擊,因為我國零售業與其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模上的差距。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企業普遍規模大,如沃爾瑪公司2007年在華銷售額高達213億元,家樂福為296億元。我國本土零售企業普遍存在著規模相對較小、網點分布不合理、定位趨同化的缺陷,在總體經營規模上與跨國集團有較大差距。
(2)業態形式上的差距。目前,外資零售業在中國市場所涉及的業態包括百貨店、超市、大型綜合超市等現代零售業業態。雖然目前外資零售企業的銷售額只占國內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0%左右,但在競爭激烈的高端大賣場,外資所占的份額已經達到80%以上,擁有絕對優勢。
(3)品牌資產方面的差距。跨國零售企業的品牌優勢是一種極具沖擊力的無形資產。通常,外國零售企業的無型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約為5%,尤其是沃爾瑪和家樂福這兩大零售巨頭的商譽已接近100億美元,而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華聯超市,其無形資產卻只有0.75億元人民幣。
(4)人才聚集能力的差距。我國零售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多數屬于經驗型人才,而在外國零售企業中,各主要部門都部署了一批具有先進經營理念的高級管理人才和國際型人才。另外,在人才的爭奪中,外國零售企業憑借其各方面優越的條件贏得了求職者的青睞,更加劇了我國零售企業高級人才的短缺狀態。
三、全球經濟衰退中發展我國零售服務貿易的對策
在零售服務貿易全面開放又面臨全球經濟持續衰退之際,零售服務貿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外資零售企業和中資零售企業在本國市場的競爭。同時,我國的零售服務貿易要主動的應對危機和尋求發展,通過競爭,加快民族零售企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1、面對危機,國際零售巨頭在中國進行了一系列動作
(1)加速向二級城市拓展業務。現在中國88%的國內生產總值出自二級城市,2002—2006年,這些二級城市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1倍,零售額上升了79%。
(2)大規模降價促銷,不但會對中小超市形成強烈沖擊,還會引發行業洗牌。如春節期間,沃爾瑪在64個城市117家商場進行了大規模降價促銷活動,部分商品降價幅度達54%。
(3)加速在中國的本土化。以門店為中心的地方采購、配送中心逐步完善,顯示出對中國文化及政策準確理解和適應性。
(4)加速收購兼并,利用相關企業的現有營銷渠道擴大規模效益。如2006年,沃爾瑪收購了好又多超市的部分股權,按照計劃,沃爾瑪最終將全盤收購好又多,如果收購成功,沃爾瑪在華將全面超越家樂福。
2、零售服務貿易的應對措施
通過以上可以看到,我國支撐消費強勁增長的諸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作為消費產業鏈中擁有稀缺性渠道價值的零售企業,應具備更強的抗周期性。在高通漲的刺激下,我國零售業持續偏旺,社會消費保持強勁增長態勢。中央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對市場的拉動作用正逐步顯現,這表明現階段我國零售行業仍處于以居民收入持續高增長及高儲蓄率為核心推動力的消費升級時期。
(1)政府加大對零售業的宏觀調控力度,從政策上予以扶持。一是制定零售業發展的整體戰略規劃,努力清除內外貿之間、地區經濟之間以及流通供應鏈之間的行業隔墻,為流通產業的跨地區、跨行業和跨越式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是加快相關立法工作,在法律和行政方面為零售業發展提供保證。對外資進入中國零售市場實行法制化管理,如制定反零售企業壟斷法、大店法,制約大店的快速發展和單個零售企業規模的無限擴大,阻止外資零售企業的不正當兼并和收購,為國內中小零售企業的發展爭取生存空間。
三是充分運用銀行、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和多種金融服務手段,引導和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突破企業財務資源的瓶頸。
(2)充分利用當前經濟危機帶來的機遇,大力整合和壯大民族零售企業。一是進行資本重組,實現規模經營。通過強強聯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發展我國自己的商業航母;有條件的零售企業可以大膽出擊,通過合作、合資等方式與跨國公司對接,形成有雄厚資本實力的跨國企業集團進行跨國經營。
二是通過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來提高企業競爭能力,以特色和差異化應對跨國零售巨鱷的競爭。塑造品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3)外資零售業在中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大多放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中國零售企業則已經把連鎖門店開到了縣城以及富裕的村鎮,具有先發優勢。隨著我國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農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中央提出的家電下鄉、扶持農村連鎖超市等利好政策,相信農村市場將大有作為。
(4)具備條件的企業應主動地、有選擇地走向國際市場。我國零售業通過十多年的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已涌現出了一批如華聯、大商等基本掌握現代零售企業管理方法、具有跨地區經營實力和市場應變能力的大中型零售企業。另外,國際經濟環境寬松,特別是非洲和南美洲的消費需求對中國商品與文化的偏好增強,以及中國政府對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支持等有利條件,可以通過學習國外零售企業特別是發達國家零售企業的跨國經營經驗,嘗試走向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張宇:論零售業產業優化[J].當代經濟研究,2007(8).
[2]陳宏宇:21世紀初歐洲零售業發展的特點與經驗[J].經濟科學,2008(6).
[3]姚剛:金融危機對北美零售市場的影響與趨勢研究[J].北方經貿,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