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出口貿易與環境矛盾

時間:2022-03-31 04:41:00

導語:論出口貿易與環境矛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出口貿易與環境矛盾

摘要: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模式,這意味著我們要恰當協調好貿易和環境之間的矛盾。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表明,我國的貿易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尤其是出口貿易規模逐漸擴大。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后卻帶來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等現象,貿易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逐漸凸現出來,本文系統地對我國出口貿易和環境之間矛盾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

關鍵詞:出口貿易;環境;矛盾;原因分析

中國加入WTO后,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進出口貿易大幅度增長。2007年底中國的外貿總額達21738億美元。世界貿易組織雖然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中國未能夠充分利用這個舞臺發揮自身的優勢,因為中國的貿易體制和經濟體制還存在一些內生性的問題,導致出口貿易和環境之間的矛盾難以根除,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后卻帶來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等現象,貿易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逐漸凸現出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們之間存在矛盾呢?

一、出口缺乏環保意識

1.公眾環保意識普遍較差

從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情況來看,中國并不屬于資源富余的國家,但我們卻大量出口礦產品、農產品和畜牧產品,使得原本就不太充足的資源顯得更加匱乏,自然資源隨著不斷的出口而大量的減少,同時礦物質和金屬制品的出口還導致礦產資源的破壞性開采和大量有毒和放射性物質的釋放,這使生態環境逐漸惡化。部分國內企業雖然意識到過度的出口會造成國內污染嚴重,但他們盲目的追求出口創匯利潤而寧愿把污染留給國內。實踐中發現,我們的礦產品等為什么能夠順利的進入國外市場?很大一個原因是發達國家意識到生產這些產品對本國環境的負面影響太大,所以他們不愿意自己生產這種產品,愿意降低關稅、非關稅壁壘來吸引我們產品的進入。而且,許多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對環境保護和清潔生產的認識不夠,環保意識淡薄,更談不上實施環境保護與清潔生產的積極性與自覺性,他們只顧追求短期的出口外匯收益,認為保護環境是多此一舉的行為,即便采取環保措施也多半是一種被動的、為了應付政府有關部門檢查、樹立良好公眾形象的門面工程,他們認為,環境是一種公共物品,對于個人利益影響不大。因此,對其保護缺乏激勵機制,導致我們在選擇環境政策時面臨“囚徒”困境。據調查,國民對于環境狀況的判斷大多是態度中庸,無敏感性,對許多根本性的環境問題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想去了解,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社會公眾不愿意主動地去獲得環境知識,即公眾環保意識普遍較差。

2.出口產品的生態經濟競爭力弱

據初步估計,我國每年經濟發展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占我國GNP的10%左右,每年因自然生態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同期GNP的5%左右。這表明,我國外貿發展的綠色化程度還比較低,而21世紀將是綠色經濟發展的世紀,21世紀的經濟競爭將是生態經濟競爭,因此我們應當大力發展綠色外貿,提高我國外貿生態經濟的競爭力。可是我們在現實的貿易發展中發現,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增長依然很快,即我國出口產品絕大部分是對生態和環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產品以及污染嚴重的中間產品和制成品,這不僅導致原本稀缺的自然資源更加緊缺,而且使得高污染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造成巨大的外部不經濟現象,形成較高的環境成本。同時,我國部分出口產品的技術、環保等標準達不到發達國家的要求,據我國海關統計,近幾年,我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增長迅速,但是在我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的過程中卻越來越多地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和動植物衛生檢疫等措施的限制。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綠色化整體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國在出口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極大地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3.尚未建立完善的環境標準體系

中國作為一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其法律、法規的建設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特別是環境標準的制定更加落后,加入WTO后至今沒有一套完善的環境標準體系,面對貿易與環境之間的沖突,我們現有的法律體系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導致我們對本國出口產品會面臨的國際市場環境問題缺乏敏銳的洞察力,導致出口效率低下。且環境標準的不統一,導致不公平的成本優勢,標準較低的國家,其產品由于低成本而獲得競爭優勢,據古典貿易思想觀點,這會刺激擴大產品的出口,而出口增多又會擴大生產,造成資源環境等條件惡化。目前,很多國家趨向于制定更加嚴格完善的環境標準體系,以阻止外國產品的進入,保護本國市場,這很容易引發出變相的“貿易保護戰”。二、人文社會因素的干擾

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環境的多樣性。造成我國環境問題的又一個明顯原因是人文社會的原因。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是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國人口眾多且處于實現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工業企業裝置差,能源資源消耗大,防治污染的設施又嚴重不足,導致環境和資源壓力很大。同時人口數量的飛快增長,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人們為了走工業化道路,擺脫貧困,多年來一直亂砍濫伐,森林草木植被大面積被破壞,許多地方土地沙化,土壤肥力驟減。雖然,在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實現了“求生存、反貧困”的目標,但這種增長往往與污染并存。因為,人口的激增將會引起人們無節制地開發現有資源,導致各行業污染物排放量隨之增加,這些現象將會嚴重影響我國貿易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尤其對我國出口貿易發展戰略的實施造成極大障礙,使我國承受著沉重的生態環境壓力;其次,由于經濟發展落后于發達國家,人力和文化知識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也使我國出口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日益嚴峻,具體表現如下:

1.出口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信息傳遞渠道不暢

在經濟活動中,信息是機會,也是財富的象征,不能順利地獲取信息,或者得到的是不對稱的信息,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經濟效益。我國的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信息傳遞渠道存在很大的障礙。大部分出口企業對國際上的環保標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等信息的了解滯后。隨著國際公約的頻繁出臺、全球環境問題的惡化以及消費者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各個國家紛紛制定或修訂環境與國際貿易法律和法規,以此來協調貿易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良好關系。進口國所實施的每一種環境與貿易法規,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都有可能會改變市場上的商品構成情況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從而對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商品形成貿易壁壘。如果我國的出口企業不能及時了解這些環境標準變化的相關信息,勢必會嚴重影響其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

2.綠色營銷觀念欠缺

目前,我國的市場化程度從宏觀上看還較低,市場經濟發展所追求的是高額利潤,部分出口企業的經營思想落后,與發達國家的綠色營銷觀念之間的差距還很大,這些出口企業在對外營銷的過程中,最主要的目標是如何以顧客的需求為中心來組織企業的整體營銷活動,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費?根本不考慮出口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他們這種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重視經濟效益,輕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行為,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制約了我國出口貿易的發展。近幾年,我國有些出口部門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向綠色營銷觀念轉變,但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投入遠遠小于環境被破壞所帶來的損失,對環境保護的程度也遠遠低于對出口利益追求的欲望,因此最終還是擺脫不了污染環境的責任。

3.政府在外貿操作中的失誤

部分政府領導在對外貿易的具體操作中沒有堅持環境經濟和社會協調、持續發展的環境法基本原則,對出口產品的生產過程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片面的追求出口創匯;個別政府部門的領導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在對企業的出口管理過程中違反環保法規,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后果,但在權利的庇護下,卻可以逃避法律制裁;人治在許多政府官員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人治統治在環保執法中也沒有根除。例如,我國的環保法早就頒布實施,但執法活動卻要在上級下達文件后執行,用一般規范性的文件改變法律法規的規定,以人治代替法治,許多地方對各級領導干部的考核只看結果而不看過程,只看政績而不看代價,而政績的標準主要是經濟指標,這會導致部分政府官員急功近利,形成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致使環境遭到破壞,即光輝的業績背后,帶來的卻是環境的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