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入世中國水產品貿易
時間:2022-04-06 10:35:00
導語:淺析入世中國水產品貿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水產品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優勢產品。我國加入WTO后,水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很快。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國水產品貿易的特征,指出目前困擾我國水產品貿易發展的多種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水產品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并指出我國水產品進出口貿易仍然具有一定的增長潛力。
[關鍵詞]水產品貿易WTO特征對策建議
我國加入WTO后,隨著關稅的降低、市場的開放,水產品進出口貿易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形成了以國內自產水產品出口為主、來進料加工相結合的水產品國際貿易格局,水產品進口也快速上升,漁業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2001年~2007年,我國水產品進口量增加了49.70%,進口額增加了151.06%,出口量增加了56.89%,出口額增加了132.46%,從2002年開始,我國水產品出口貿易連續6年位居世界第一,約占世界水產品貿易總額的10%,成為世界水產品貿易的“領頭羊”。
一、加入WTO后我國水產品貿易的特征
1.水產品進出口貿易活躍,貿易地位日趨攀升
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來,在貿易環境日益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國水產品進出口均保持了穩定的增長態勢,其中出口量的增長高于進口量的增長,進口額的增長高于出口額的增長(如圖1、2所示)。2001年我國水產品進入進口大國的行列,進口額擠進世界前十位;從2002年起,我國水產品出口量和出口額首次超過泰國,位居全球第一。我國水產品進出口在世界漁業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攀升。
2.水產品的貿易順差不斷增加,漁業對農業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高
水產業是我國農業中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和發展潛力的行業,水產品出口在農產品出口中占據重要地位。自2000年起我國水產品出口首次超過畜產品的出口額,在農產品出口創匯中列第一位,近幾年水產品貿易額占農產品貿易額的五分之一左右,出口額要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強。從1999年~2003年,水產品的貿易順差占農產品貿易順差都在40%以上。2004年起我國農產品貿易由順差轉為逆差,水產品的貿易順差卻繼續增加,2007年達到50.2億美元。水產品的出口能力或凈創匯能力較強,農業對漁業的依存度相當高。這預示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仍然具有非常明顯的市場競爭優勢。論文來源于小柯畢業論文網
3.水產養殖品種一枝獨秀,主導我國水產品出口
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水產品養殖產量占世界的70%,養殖水產品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供應,而且對我國水產品的國際貿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出口水產養殖產品約占出口總額的50%以上,名優養殖產品出口額已占我國自產水產品出口的90%。2007年,國內自產資源中養殖水產品出口量123.9萬噸,出口額49.8億美元,占水產品出口總量額的40.4%和51.1%。
4.貿易格局相對集中,市場比較狹窄
我國與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水產品貿易日益活躍,向150多個國家(地區)出口水產品,但水產品進出口市場結構不夠合理,市場比較狹窄。
從出口來看,日本、韓國、美國和歐盟是我國水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以前對這4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占出口總額比例都在80%以上。其中日本是我國最大的水產品市場,曾經占據我國水產品出口的半壁江山,這幾年仍然占40%左右。近幾年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舉辦的各類營銷活動對水產品的出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市場呈現多元化走勢的端倪,對日、美、韓和歐盟的出口額比例降至80%以下。日韓市場的份額下降,歐美市場份額上升,對東盟、澳大利亞、俄羅斯和香港等地區地區的出口增長較快(如圖3、4所示)。
水產品進口市場與出口市場比較相似。由于我國水產品進口品種主要是魚粉和鰻苗,國際市場上魚粉主要來源于秘魯和智利,鰻苗主要來源于日本和歐洲,因而水產品進口主要集中在秘魯、俄羅斯、美國、智利、日本等國。加入WTO后,水產品進口格局無甚變化。2006年,從這5個國家的進口額都在2億美元以上,占我國水產品進口總額的66.9%。
5.以一般貿易為主,多種貿易方式并存
改革開放后的二十年內,我國水產品一般貿易出口創匯比重占62%~65%,進料加工、來料加工出口占30%左右,其他貿易方式如邊境貿易、易貨貿易出口占5%~8%。加入WTO后,隨著進口關稅的逐步調低,雖然來進料加工的增長勢頭較為強勁,出口額的增長幅度年均保持在10%以上,發展成為我國水產品貿易的重要形式,占40%多。但一般貿易方式的主導地位仍沒有改變,占50%略多。補償貿易、邊境小額貿易、易貨貿易以及其他貿易方式近年來發展比較快,但數量仍較小,并未成為水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形式。
6.進出口重點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沿海省區
我國水產品進出口主要集中于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沿海更是水產品進出口的重要窗口。2001年沿海省份水產品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99%,水產品進出口貿易排在前六位的省市為山東、廣東、遼寧、浙江、福建、海南,加入WTO前后這種格局基本不變。2006年六個省的水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91.3%,2007年占92.5%。一些內陸地區的對外貿易有不同程度的擴大,但占我國水產品進出口市場的份額仍然較小,對貿易總局勢影響不大。
二、目前我國水產品進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1.市場比較集中,出口地區品種結構不合理
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日本、美國、歐盟、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一直是我國水產品出口的主要目標市場,占到出口總額的80%左右。我國水產品出口主要是鰻魚、對蝦、羅非魚、貝類、大黃魚等養殖名優品種,占一般貿易出口額的50%以上。貿易格局的相對集中和市場狹窄,必然會造成風險增大,使得我國水產品進出口很容易受少數國家和地區政治、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產生大的波動。例如烤鰻曾是水產品首屈一指的創匯大戶,由于從2002年開始,日本連續在產品中檢出藥物殘留,導致出口價格一路下滑,創匯能力大幅度下降。
2.生產成本上升
近幾年人民幣升值、利率提高、勞動力成本上升、燃油價格上漲和全球漁業資源衰退,這些因素共同推動成本上漲。此外,其他生產要素,如土地、飼料、原材料價格都有不同程
度上漲。由于國際市場價格并未同步上升,企業“兩頭受壓”,效益普遍下降。
3.產品質量安全存在不少隱患
由于我國水產品出口規模最大,一些質量安全事件顯得尤為明顯和引人關注,如2003年的恩諾沙星事件、2004年的孔雀石綠事件、2005年的硝基呋喃代謝物事件等。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國水產品聲譽,也使養殖漁民和加工企業遭到重大損失。這些年漁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但小規模分散式的經營方式仍占主體,水產品質量安全方面仍存在不少隱患。
4.組織化程度較低
我國水產行業的組織化程度較低,行業內部規范化管理和協調機制不健全,遠遠不能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尤其是在我國面臨國外反傾銷、反補貼以及所謂緊急限制進口措施的情況下,行業的組織和協調相形見絀。例如出口企業為了爭奪日本的鰻魚市場,競相壓價,相互“殘殺”,造成鰻魚產品增產不增收,出口額大幅度下降。
5.國際貿易保護和貿易摩擦增多
貿易格局的相對集中,出口總量的增長較為突出地集中在某一國家或地區,比較容易引起貿易伙伴的關注從而產生貿易摩擦,水產業已成為我國貿易摩擦發生最頻繁的行業之一,先后出現了歐盟氯霉素事件、日本恩諾沙星事件、韓國鉛塊事件、香港大閘蟹事件和美國蝦反傾銷事件等等。其中反傾銷作為用以限制進口的一種既有效又合法的措施,越來越頻繁地被有些國家使用。
三、發展我國水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對策與建議
1.調整出口地區品種結構,逐步走向市場多元化
組織專家跟蹤研究國際農產品貿易和水產品市場動態,及時了解國際水產品市場需求。政府、企業、行業協會聯合舉辦各類營銷活動,辦好各類漁業博覽會和農產品交易會,鼓勵和資助出口企業參加國際知名漁業博覽會和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推銷活動。積極開發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名特優養殖水產品出口,調整出口品種結構。如河蟹是我國特有的大型淡水蟹類,營養豐富,口味獨特,進入日本市場后受到日本消費者的普遍歡迎,具有較大的出口增長潛力。論文來源于小柯畢業論文網
2.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推進自主品牌創建
企業可以通過品牌建設來消化上漲的成本。目前我國80%以上的水產品出口采取貼牌出口模式,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鳳毛麟角。我們要加快品牌建設,鼓勵企業創名牌,樹立我國自己的國際漁業品牌。要大力推動產學研合作,促進產品結構調整。激勵企業進行產品認證工作,加大認證產品開發和監管。鼓勵龍頭企業走出去,變被動接受訂單為積極主動地在出口國家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加大營銷力度,盡快打入水產品銷售終端市場。
3.加強水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全面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針對發達國家越來越嚴格的衛生質量要求,加強國外標準和檢測方法研究,盡快建立系統科學的質量標準制定和評價體系。全面推進健康生態養殖,切實保障出口原料質量安全;組織開展養殖業專項執法,嚴格對養殖過程中投入品的監管,加大水產品藥殘監督抽查力度;加強育種理論技術創新和應用,提高育種水平和良種擴繁能力;加強對藥物代謝動力學、新藥物、藥效等基礎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強水產疫病防控和規范用藥培訓工作,努力提高水產養殖從業人員素質,從生產源頭上保證安全用藥。
4.加強行業協作,建立水產品出口協調機制
依靠法律保障、行政推動和財政支持等手段促進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提高行業的組織化程度。組織多種形式的出口專業合作組織,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出口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加強規范會員行為,協調會員關系,建立完善的行業自律性管理約束機制,共同開拓出口市場,共同防范和抵御市場風險。例如在2004年~2005年,商務部與農業部、質檢總局以及江蘇省紫菜協會密切配合,為我國紫菜進入日本市場成功爭取了配額,打開了日本紫菜市場。
5.加強國外標準跟蹤研究,提高國際貿易預警能力
建立完善的水產品出口預警系統,加強對重要水產品的數量、價格監測,爭取產業保護的主動權。此外,有關機構還要關注國外水產品傾銷案件、技術性法規、衛生檢疫通報、技術標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等方面的情況,形成預警機制,及時提出應對措施。政府部門、協會團體和龍頭企業要充分利用各種有效形式,定期國際市場信息,加大信息共享力度。
從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世界漁業總產量已增至1.59億噸,其中35%左右的產量進入了國際貿易。而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已經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盡管水產品國際貿易發展很快,但水產品貿易的國際化程度還不高。90年代我國只有6%~8%的水產品進入國際貿易,加入WTO后我國水產品貿易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進入國際貿易的水產品比例超過了10%,2007年達到13.8%,但還是大大低于國際水平。因此我國水產品進出口貿易仍然有一定的增長潛力。
- 上一篇:新形勢下高校輔導論文
- 下一篇:美國次級債危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