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中國經濟策論文

時間:2022-04-06 10:48:00

導語:金融危機中國經濟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中國經濟策論文

[摘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本輪全球金融危機,造成了全球經濟的衰退。如何將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減到最少是學界研究的重點。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所造成的影響的基礎上,進而提出我國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擴大內需財政政策貨幣政策

一、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1.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1)對出口的影響

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金融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我國對出口產生重要影響。匯豐銀行在2007年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認為,目前中國的出口有60%是輸出到發達國家,其中美國就占了28%,因此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對從中國進口的需求減弱,將導致企業減產、工人失業、企業虧損。目前,許多企業已陷入倒閉和破產的困境。面臨困難的企業越多,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就越大。日前,據里昂證券(CLSA)公布,中國9月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7.7,低于8月份的49.2,亦繼創有調查以來新低。

(2)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國家統計局21日的數據顯示,9月份國房景氣指數為101.15,比8月份回落0.63點。至此,全國房地產景氣指數已連續十個月環比回落。截至9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為1.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0.2%。同時,銀行不良貸款風險開始顯現,加上國際金融危機下,各銀行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惜貸氛圍比較嚴重。房地產投資進一步萎縮。此外,由于美國本土發生金融危機,引起諸多金融機構積極拋售在新興市場國家資產,以應對本國流動性不足。幾種因素綜合夾擊下中國房地產業拐點的到來不可阻擋。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又一大引擎的熄滅。

2.對金融系統的影響

(1)直接損失

首先是持有美國次級債或對美國破產公司的貸款造成的損失。如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562萬美元;工商銀行對雷曼公司貸款5000萬美元;招商銀行對雷曼貸款8000萬美元;其次,是中國企業銷售給美國產品所形成的1000億美元以上的應收賬款,這部分欠款的信用風險是很高的。再次,是很多金融機構、個人的投資,包括QDII等等,這些都會是中國在金融層面上的虧損。其中還沒有包括對中國持有的超過5000億美元美國國債資產的評估。

(2)間接損失

銀行業的經營效益增長出現困難。在經濟下滑狀態下,銀行的業務拓展空間變窄;在居民收入不穩定性加大和貨幣緊縮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與貸款增量減少的矛盾突出。另外,經濟下滑帶來的行業、企業破產倒閉,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很大。

二、我國的應對策略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顯現,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我國采取哪些措施以減少對我國的沖擊,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點:

1.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

我國去年財政實現了盈余,政府負債占GDP的比例不到20%,這為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供了空間。首先,政府可以通過增值稅轉型(降低企業稅負)和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減輕個人稅負)等措施來刺激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其次,從農村著手通過有效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來刺激農民消費,同時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再次,房地產市場是內需的火車頭但并不代表政府要救助房地產商,維持高房價,相反的政府應推出萬億級別的保障性住房供給計劃,由于保障性住房價格低廉,不僅會有效地擠壓商品房市場的泡沫,完成房地產市場的自我調節,更重要的是,它能與百姓需求對接,有效盤活內需,帶動中游、上游產業的發展;最后是盡快使一批重點大型項目開工啟動,例如:鐵路建設重點項目等,拉動鋼鐵、水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2.放松信貸的貨幣政策

放松貨幣政策重在放松信貸規模控制。目前經濟下行趨勢已經進一步得到確認,應考慮再次放松和淡化信貸總量控制。因為相比而言,在經濟出現一定幅度下滑的情況下,適度放松信貸閘門是比較有效的政策工具。幾種工具交替、配合使用,才能達到更好的政策效果。有學者實證研究表明即使今年經濟增速和物價漲幅均有所回落,貸款需要增長15%~16%才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因此,目前的信貸總量控制依然是偏緊的,有必要適度放松,使其回到與實體經濟的需要相適應的水平。

3.充分利用大量的外匯儲備

本月溫總理訪俄期間,與俄國簽訂的一項規劃已久的長期石油供應協議,中國將為俄羅斯企業提供200億~250億美元出口支持貸款,換取未來20年內獲得3億噸的俄羅斯石油供應協議。這一協議為我們有效利用我國高達1.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金融危機引發全球資產價格大幅縮水,而預期美國巨額的救市資金所制造的天文數字般的國債,未來隨時可能出現支付信用危機,美元貶值幾成定局,在此期間,用外匯換資源,換技術是我們目前最好的選擇。

4.大力發展服務業

2007年,中國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不到40%,而印度是50%、日本是65%、美國是80%以上,中國的服務業水平遠遠低于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由于當前中國70%~80%的中小企業沒有金融服務,大的農村基本上也沒有金融服務,所以市場非常廣闊。如果能夠盡快地把制造業游離出來的資源,轉移到服務業,在比較低的GDP增長速度上,可以解決全社會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