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與環境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6 03:33:00

導語:對外貿易與環境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外貿易與環境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在貿易自由化情況下,中山市的對外貿易現狀及呈現出的特點對環境帶來的影響,以及中山市近幾年工業“三廢”排放情況和變化趨勢,通過貿易與環境關系的分析,對中山市貿易與環境和諧發展的途徑提出建議。

關鍵詞:貿易與環境關系、和諧發展、途徑

一、引言

貿易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貿易與環境之間矛盾的關系,應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調整貿易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發展循環經濟,健全民主法制制度,來實現有效、綜合地利用資源,改善環境,使貿易穩定、持續、健康地發展。本文基于這樣的目的展開對中山市近幾年的貿易與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及其和諧發展途徑的思考。

二、對外貿易與環境現狀

1.對外貿易現狀

(1)2004年~2006三年期間實現GDP值和進出口總額逐年增加。根據中山市近幾年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告,2004年至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分別為610.14億元,817.56億元,1036.04億元;中山市對外貿易進出口額均逐年增長,實現了對外貿易順差,并呈增長趨勢。據海關統計,2004年進出口總額156.21億美元,增長19.0%;2005年進出口總值186.8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7%;2006年進出口總值231.32億美元,增長23.4%。貿易市場以歐洲、美國、香港為主,市場單一,貿易依賴性較強。

(2)加工貿易進出口發展較快,但質量有待提高。在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出口占主導地位。2004年加工貿易出口額73.32億美元,增長16.4%,占全市出口總額的73.4%;2005年加工貿易出口86.00億美元,增長17.3%,占全市出口的70.4%;2006年加工貿易出口109.26億美元,增長26.6%,占全市出口的70.0%。從出口商品看,2004年至2006年三年間,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類、玩具、塑料制品、化工產品、金屬制品出口額呈現上漲態勢。這其中有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品進出口,也有部分屬于低附加值、高能耗的、對環境污染較大的產品加工與出口。

由此可以看出,中山市對外貿易策略正從以資源型出口戰略為主、以量取勝,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

2.環境現狀

2004年至2006年三年間,中山市共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210個,總投資4.71億元。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5.1%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84.8%、87.6%、87.4%。全市33.4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區面積中,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為74.9%、86.8%、66.9%;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64.7%、66.9%、71.7%;三年飲用水質達標率100%。

近三年,由于經濟規模擴大,中山市的工業三廢排放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04年至2006年三年間,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2923313、2538970、2671637萬立方米;煙塵排放量為3159.36、6869.63、7924.50噸。工業廢水排放量分別為6348.54、8410.18、9543.75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分別是25.62、30.91、35.00萬噸。

以上這些數據說明中山市在經濟擴張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體現在經濟資源的無限需求與生態資源的剛性供給的矛盾,在追求貿易的數量中對環境帶來的負效應。

三、對外貿易與保護環境實踐的啟示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自由化貿易的內在增長要求資源無限地供給,而生態環境自身的平衡體系決定了資源供給是有限的,因此,環境保護問題在國際貿易體系的地位凸顯出來。自由化貿易與保護環境的實踐對中山市發展對外貿易和改善環境帶來啟示。

1.發達國家的環境成本占其工業成本的比重非常低,環境標準低不是導致失業率上升。如美國1989年消除污染的費用,占制造業產值的比值是0.5%。因此,中山市可以利用自身的勞動力、對外貿易政策和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發達國家資本要素流入,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資金供需矛盾;但要重視生產技術的引進及相應的配套治污措施,保證中山市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貿易實踐表明,環境標準高的投資組合的經濟業績要優于環境標準低的投資組合的經濟業績。對外貿易中,要注重研究、引進和發展適合中山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特點的、環境標準高的投資組合,更能取得好的經濟業績。

3.環境成本被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主要原因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形成的特殊貿易結構所導致。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制定了污染控制計劃并影響其貿易模式的改變,而多數發展中國家形成了專業化開采自然資源的貿易結構,又沒有足夠的資金治理環境。所以要注重對外貿易結構,把環境成本考慮到經營成本中,引進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發展。

4.Suri和Chapman(1998)通過將人均收入相似的國家比較發現,收入分配扭曲、文盲率高、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缺乏民主的國家的污染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國家。因此,要注重民主制度、法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公民所享有的必要權利和責任,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民主法制制度,加快人們努力向更高質量的環境轉變的進程。

5.貿易使各國人民從事自己有比較優勢的活動,得到好處。如果出口國(一般是發達國家)國內環境治理成本較高,會把含有較高污染物的商品,出口到廢物處理價格廉價的國家(一般是發展中國家),給與對方補貼。這種交易對雙方都是有益的。但是這項交易對進口國造成的環境損失不一定能被這項交易帶來的經濟效益所彌補。把環境成本的外部性作為環境要素稟賦,來考慮貿易自由化中的比較優勢,就會在貿易中獲得真實的福利效應。

6.在自由貿易中,把利用自然資源、環境污染物的防治等環境成本適當地反映在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中,可解決貿易與環境的沖突。20世紀90年代后,環境成本內部化手段逐漸發展為實施環境標志制度、推廣ISO14000等新型經濟手段。因此,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把環境成本納入經營成本,適當地反映在市場價格中,更能體現對外貿易的本質要求。

7.“復雜關系理論”認為,貿易對環境影響的經濟結果分為規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規模效應是指國際貿易規模增長增加了環境的污染和自然資源的消耗。擴大出口部門生產活動的平均污染程度小于規??s小的進口部門生產活動的平均污染程度,該國結構效應為正,反之為負。技術效應是指貿易促進了專業化分工,經濟增長,人們收入增加,對環境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對外貿易規模擴大的同時,不斷調整貿易結構,有效配置資源,引發結構效應和技術效降低環境污染,使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

四、中山市對外貿易與環境和諧發展的途徑

中山市是位于珠江口西岸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其發展目標是建立一個生態、投資環境良好的宜居創業城市,和以偉人孫中山先生故里為特色的旅游城市。對外貿易與環境和諧發展可以有以下途徑。

1.利用對外貿易,優化產業結構,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在現有的對外貿易基礎上,積極引進較高的環境標準的投資組合,和電子信息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如IT業、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利用地理優勢,發展國際商務和現代物流業,開發具有中山魅力的國際旅游資源。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環保意識,嚴格執法

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樹立企業經營全過程環境保護的觀念,杜絕“先污染、后治理”的苗頭。

(1)開展全市的環境保護教育和清潔運動,推動環保機構、學校、公司參與環保活動,鼓勵每個人對環境負責。

(2)把環保工程建成為環保教育基地,組織員工、學生參觀,接受教育,在社區建立廢舊物品回收兌換中心。

(3)堅決制止在公共場所的污染環境行為,違者嚴格執行懲罰制度。

3.注重民主政治、法制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建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使人民具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權利、更高的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改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增強政府服務意識,改善生態環境,煥發企業的生機與活力。改善知識產權、行政、法律等軟環境,向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經濟模式調整,建立生態文明城市。

4.跟蹤國外環境信息動態,不斷提高環境保護標準。建立有關環境研究與保護的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及咨詢機構,收集和研究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環境信息,為中山企業制定產品標準和檢驗標準提供參考。

5.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中山企業進行環保技術研發,引進和采用高新技術,實現現代化的污染減排。對采取措施、有效進行清潔生產的企業實行優惠政策、補貼及資金支持,對積極發展環保和清潔生產技術并有成效的企業進行表彰、獎勵和推廣,對生產高能耗、高物耗設備與產品,實行限期改進與淘汰制度。

6.加大排查污染源的力度,將治理污染的費用納入企業經營成本中,如開征環境稅、細化并嚴格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推廣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規范企業的環境行為,節約資金、能源、預防污染,實現清潔生產,對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樹立中山企業出口產品的“環保形象”。

7.強化政府的環境管理職能,賦予其行政監察行使職能,以預防為主,積極細化并推行環保制度和法律。將環境監測管理部門賦予更大的監察行使職能權利,依法懲處貿易活動中違反環境法規的行為;積極為環保達標企業爭取國際綠色認證,限制、禁止生產、出口或進口高污染、高能耗產品。幫助減污排污達到合格標準的企業疏通流通渠道,拓寬市場,實施優惠或傾斜政策。

參考文獻:

[1]2004年、2005年、2006年中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data_stats/nj.php

[2]中山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

[3]張然:青島市高新區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師,2007.2

[4]張貴新:新加坡環保經驗值得借鑒[N].國際商報,2007年4月2日

[5]歐陽有旺等:江西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路徑探索[J].江蘇商論,2006.4

[6]鄭玉歆:實現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科學決策月刊[J].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