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遭遇綠色貿易壁壘論文

時間:2022-08-13 10:24:00

導語:我國遭遇綠色貿易壁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遭遇綠色貿易壁壘論文

摘要:21世紀,各國均開始強調綠色貿易。從本質上講,這有利于“可持續發展”,但是大部分國家開始把這一善意的行為變形為意在在阻礙其他國家出口的一個方法。因此,隨著在國際貿易上“綠色貿易壁壘”的廣泛采用及我國因其受限的情況不斷出現,研究如何應對這一趨勢有著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對策WTO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綠色貿易壁壘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技術水平較高的國家限制他國產品進口的主要和常用方式。隨著其行為日漸激化,研究環境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并尋求應對之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綠色貿易壁壘概述

綠色壁壘是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以及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為由,以限制進口保護貿易為根本目的,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境技術標準,制定繁瑣的檢驗、審批程序等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貿易障礙。

1973年GATT曾嘗試對所有締約方的非關稅措施分類,制作了一個包括各國采用的800多項措施的目錄。從其提供的數據看,在美國市場上,使用較多的非關稅措施是為保護人類生命健康而實行的測試、檢驗和檢疫要求;出于保護人類生命健康目的而實行的產品性質要求;為確保人類生命安全而實行的產品性質要求;商標要求;反傾銷稅;為保護植物健康而進行的授權許可,上述六種措施的使用占總量的75.9%。在歐盟市場上,使用最多的非關稅措施是為保護人類生命健康而進行的授權許可;其次是為保護人類生命健康而實行的禁運;排在第三位的是出于保護植物健康目的而實行的產品性質要求;排在第四位的是為確保國家安全而進行的授權許可,上述措施合計占比達84.5%。

1.全球環境的惡化

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原有的環境問題,如水環境污染,植被破壞等問題還未得到徹底解決的同時,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環境問題不斷出現不僅對人類身體健康造成巨大損害,也加速了綠色貿易的發展。

2.貿易與環境的密切聯系

各國為使環境成本達到最低,都想通過各種手段使一部分內在化環境成本向其他國家轉移。發達國家則選擇綠色貿易壁壘將此成本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樣,它不僅降低了自己產品成本,增強了競爭力,同時還實現了本國環境保護,可謂一箭雙雕。

3.經濟全球化

在這個前提下的非歧視原則使發達國家失去了以往一統天下的霸主地位,他們不得不在國際貿易中進行公平交易。因此,非發達國家在與發達國家的貿易交往中獲得了相對更多的利益。不過,發達國家并不甘心就這樣與別人分享其成,他們不僅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國際貿易中處于實際優勢地位,而且利用一種更隱蔽的手段來維護其經濟利益。

二、綠色貿易壁壘現狀

2003年2月13日,歐盟出臺了《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和《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規定了廢舊電子電氣產品的回收、處理、再利用以及禁止在電子電氣產品中使用鉛、汞鎘等6種有害物質。

WEEE指令要求生產商包括其進口商和經銷商在2005年8月13日以后,負責回收、處理進入歐盟市場的廢棄的電氣和電子產品并在2005年8月13日后投放市場的電氣和電子產品上加貼回收標志。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歐盟市場的電氣和電子產品不得含有鉛、汞、鎘、六價鉻等6種有害物質。

2004年9月起,日本再次提高進口蔬菜的綠色貿易壁壘,對從中國進口的蔬菜實行更加嚴格的檢驗檢疫措施。2004年日本通過了《食品衛生法》及其修正案,新的《食品衛生法》對不合格的進口食品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將全面禁止從多次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的地區進口貨物。臨時標準的實施將目前現行的制度所涉及的130種農作物、229種農藥、9000個農殘標準擴展到135種農作物、涉及724種農藥19000個農殘標準,幾乎覆蓋了中國現在種植的所有農作物。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發達國家目前已經更多地運用高技術標準避開關稅壁壘和關稅配額,以抵制外國商品的進口,以環保為名義的“綠色壁壘”成為一種較為突出的、更為隱蔽的貿易保護新壁壘。

三、我國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

我國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迅速崛起以及貿易大國地位的確立,打破了原有的國際經濟和利益格局,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些錯綜復雜的國際矛盾和沖突,筆者認為,我國出口的產品是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貿易伙伴的技術要求

目前,我國最大的三個貿易伙伴是美、日、歐盟。而據統計,包括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在內,我國出口商品近75%銷往美、日歐盟等國家或地區,同時這三大經濟實體也是實施技術貿易壁壘的積極倡導者,絕大多數技術貿易壁壘措施發源于這三大經濟實體。產品出口的地理方向決定了我國將不得不直面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威脅。

2.我國出口產業的弱質性

隨著全球質量水平和檔次的不斷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性門檻也隨之提高。僅就德國為例,目前應用的工業標準約有15800種,大多數等同于國際標準,而我國技術標準約有70%~80%低于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而且我國標準體系混亂,有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專業標準及企業標準,數目多而水平低下,使企業產品出口不暢。

3.我國對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視不夠

由于我國宏觀管理層次上存在巨大的漏洞,對國際通用的國際標準和技術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對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手段缺乏了解,不能對我國出口企業在宏觀上予以指導;再加上綠色貿易壁壘本身的不透明性,使得我國出口在改進宏觀層次上的指導方面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四、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由于受國際環境意識的影響,中國的貿易伙伴的生態保護意識愈來愈強。中國政府需要通過法律、行政進行疏導,企業應積極采取措施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增強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1.應用ISO系列

1995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開始實施《國際環境檢查標準制度》,要求企業產品達到ISO9000系列質量標準;歐盟也啟動了名為ISO14000的環境管理系統,沒有達標,就不予市場準入。由于該系列標準具有保護環境和消除綠色貿易壁壘的雙重作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我國應通過立法程序將該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內標準,推廣使用。制訂實施ISO標準的管理法規,使工作規范化,積極引導企業進行綠色認證。

2.企業應開展綠色理念學習

綠色管理把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融于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之中,以追求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最優化為目標,以獲得企業與社會的和諧、協調發展,它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如綠色戰略、綠色技術、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營銷、綠色教育、環境會計與環境審計制度等。綠色管理是現代企業生存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這不僅是外經貿企業應對國外環境壁壘所必需,亦是新時代任何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3.綠色產業與產品的創新

政府與企業應形成共識,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強技術創新,發展綠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開發和生產優質的綠色產品,以沖破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擴大在國際市場的貿易空間。國家應對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產品給予扶持,實施優惠政策,鼓勵其加入國際競爭行列。

以環境和資源保護為核心的綠色產業正推動著綠色產品的開發與綠色市場的形成。據預測,綠色產品在未來的10年內將主導世界主要工業市場。開發綠色產品應重點抓好四個環節:進行綠色設計、實施綠色生產、鑄造綠色品牌并實行綠色包裝。

4.政府部門的宏觀政策

(1)政府積極參與談判,加強合作。為了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我國政府應積極參與談判,拒絕接受超越自身承受力的環境條款。對于進口國以環保為借口單方面設置的環境壁壘,或進口國將其國內環保法規實施到境外,或進口國以隱蔽形式做出的各種貿易歧視,我國要通過外交途徑與進口國談判,或向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構提出起訴。

(2)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出口產品的開發重點應放在不損害對方國家可持續發展、符合綠色貿易要求的產品,使我國出口貿易向節約原料、節約資源的“綠色結構型”發展,從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進口產品應體現國內消費者的要求,以不污染地區環境和不損害國內人民健康為標準的資源性產品、技術和設備為主,同時嚴禁對方國家污染產業和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向中國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