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特點論文

時間:2022-09-06 03:30:00

導語: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特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特點論文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條件下,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聯系日益緊密。雖然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時間不長,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既是實現“睦鄰、安鄰、富鄰”外交政策目標的基礎,更是促進我國對外開放,加快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本質需求。

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歷程

(一)以雙邊經濟協定為基礎

1979年以來,中國經濟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GDP增長占整個東亞的40%,中國已經成為東亞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僅限于與相關國家簽訂經濟協定。

1991年,中國與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同時成為APEC成員。這是中國加入的第一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同年,在第24屆東盟外長會議上,中國開始與東盟對話。隨著中國與周邊國家經濟關系的迅速發展,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意識日益增強。中國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和力度,積極投入到區域經濟合作之中。

(二)以APEC開放的地區主義為基礎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中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后,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嶄新時期。隨著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中國以APEC作為依托,通過APEC的集體和單邊行動計劃不斷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1993年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創立以來,我國領導人多次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講話,闡述中國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的重要原則,表明了中國改革開放、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的決心。

為了達到《茂物宣言》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目標,中國作出了一系列具體承諾和實際行動:從1995年11月起,中國開始降低關稅的行動,到1996年,中國的平均關稅水平由35.9%降到23%。1996年底,我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1997年,APEC溫哥華會議上,我國承諾在2005年前,將工業品平均關稅稅率降到10%左右,取消185個稅號的信息技術產品的關稅(個別產品到2007年),并逐步取消所有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的非關稅措施。除此之外,中國政府還采取切實措施,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提高投資政策的透明度,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為外國投資提供更多的便利。這些具體行動,既迎合了APEC的要求和宗旨,又為加入WTO做了充分的準備和鋪墊。中國在這一階段所進行的區域經濟合作,鞏固和發展了與APEC各經濟體之間的關系,到2000年,我國同APEC成員的貿易總金額高達3445億多美元,同比增長30%,占我國當年外貿總額的73%。APEC成員實際對華直接投資達301億美元,占全國實際利用外資額的74%。

(三)以WTO多邊貿易體系為基礎

加入WTO之前,中國與東亞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主要依靠投資導向和市場推動,開放的地區主義為宗旨,采取非歧視的原則,而政府并無突出的戰略設計和干預。加入WTO以后,中國在獲得更廣闊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為了突破國際多邊體制和區域經濟集團的雙重制約,避免被邊緣化的風險,中國開始積極參與制度性區域貿易安排。

2001年5月,中國正式加入《曼谷協定》,這是中國加入的第一個制度性區域安排。2005年《曼谷協定》更名為《亞太貿易協定》,迄今為止已經進行了四輪關稅減讓的談判。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2004年11月,雙方簽署《貨物貿易協議》,并于2005年7月開始實施全面降稅。2006年1月,我國對東盟所有國家的早期收獲產品實現零關稅,東盟老成員也對我國的早期收獲產品給予了零關稅待遇。2007年1月,雙方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并于2007年7月順利實施。2006年11月,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07年7月,《中巴自由貿易協定》關稅減讓進程全面啟動。2008年4月7日,《中國和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簽署。此外,中國與新加坡、澳大利亞、海灣合作委員會、冰島的自由貿易區談判正在進行中,與日本、韓國、印度、挪威和秘魯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的聯合研究也取得積極進展。同時,中國還不斷加強各類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圖們江開發計劃、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以及上海合作組織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特點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進程加快,行動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從2001年中國加入《曼谷協定》,到2002年簽訂第一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協定》,以至2005年以來,中國與巴基斯坦、智利、新西蘭等國啟動自由貿易區談判和協定的簽訂,中國的雙邊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發展十分迅速。中國在與巴基斯坦、智利、新西蘭等國的自由貿易區建立,以及與海灣合作組織、南共體、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國的自由貿易區談判過程中,都開始發揮主導作用。中國對待區域經濟合作的態度越來越積極,其區域經濟合作的制度建設也越來越完善。

積極參與和推動東亞區域合作,把東亞區域合作作為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重點。隨著1997年“10+3”框架的形成,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作為東亞地區的制造業中心,中國把區域合作的重點放在東亞,既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

制度性合作與非制度性合作并舉兼顧,多邊和雙邊合作協調進行。就多邊看,有WTO體系下的多邊貿易自由化和APEC框架下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在雙邊上,中國已經與東盟、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巴基斯坦、智利和新西蘭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與東亞及歐洲其他國家的相關協定也正在談判之中。中國參與的制度性合作主要是東亞地區的“10+3”、“10+1”及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同時,對東亞地區的非制度性合作,如:湄公河、圖們江、環日本海、環渤海、環黃海等多個次區域合作,中國同樣積極參與、鼓勵和推動。

中國與現有的RTA對象國在經濟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但在中國貿易總量中僅占一個較小的比例。中國已經簽署的中國—東盟、中智、中巴和中新自由貿易協定,還有中國正在商談的對象,如海灣合作組織和秘魯等,這些國家與中國在經濟上都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有利于貿易雙方在RTA建設過程中,通過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來產生明顯的貿易效應,還有助于推動雙邊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參與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展望

近年來,隨著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快,我國對外經濟政策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我國現階段的對外經濟政策作了全面的闡述,指出:在“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世界發展格局之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擴大市場準入,完善國際貿易和金融體制,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通過磋商協作妥善處理經貿摩擦”,“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綜上,區域經濟合作已經成為我國以及世界各國依靠地區優勢,實現區域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選擇。從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合作將以東亞地區為依托,在深化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同時,針對不同地域、政治體制、經濟構成以及文化宗教氛圍的國家,開展更加務實而有效的區域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