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反傾銷反補貼對策論文
時間:2022-12-24 10:38:00
導語:國際反傾銷反補貼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世界經濟腳步邁入21世紀的時候,回顧國際反傾銷反補貼歷程所呈現的發展趨勢是:反傾銷案件數量較大幅度上升,反補貼案件增加較快,中國成為國際反傾銷案件涉及的主要目標之一。它向我們表明應加強產業保護武器的使用與武器的研究,應當開展反傾銷、反補貼方面的經濟外交,加強政府間協商合作。
國際反傾銷案件呈現較大幅度上升趨勢
國際社會運用反傾銷手段越來越頻繁。自1948年關貿總協定生效至1999年,全世界范圍內發生的反傾銷案件逾4100件。1990年以來使用該手段愈加頻繁,案件數量大幅度上升。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1990年到1999年,全世界反傾銷案件共有2483起,超過前41年的總和。
反傾銷案件涉及價值較大應當引起重視
20世紀,全球遭致反傾銷的產品種類已超過4000種,反傾銷立案數逾4000件,涉及的年貿易額按當年價格累計達4000多億美元。平均每個反傾銷案件所涉及的年貿易額為1億美元左右。
從已有的新聞紙、聚酯薄膜、硅鋼片、不銹鋼冷軋薄板、丙烯酸酯5個中國對外反傾銷案件來看,每一個產業的單獨1個型號或稅號的產品,每年的銷售收入或產值都不止1億美元。如新聞紙1996年產值為50.84億元人民幣,超過6億美元,高出國際平均水平5倍之多。
對于中國來說,由于我國單個產業的企業數量多、人數眾、產值高、市場大,尤其是農產品、農藥、化肥、石油、化工、礦產、機電等大宗產品,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產地和消費市場之一,所以無論是國內受到傾銷損害或進行反傾銷或在國外被反傾銷,在經濟價值意義上要比其他國家和地區顯得更加重要、更為迫切。
中國受到反傾銷調查案件日益增多
據有關方面統計資料整理,1979年到2000年,22年來我國出口產品共受到反傾銷調查416起。
近期我國每年受到的反傾銷案件數量占全世界反傾銷案件數量比重上升較快,資料顯示,中國受到反傾銷調查案件越來越多。自1979年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后,國民經濟逐漸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對外貿易加速發展,國外對我出口產品的反傾銷也如影隨形地撲了上來。
1948年關貿總協定簽訂后,確立了反傾銷法律規范,一些國家開始使用反傾銷法律武器。那時起,直到21年以后的1978年我國才受到第一起反傾銷調查,但是針對我國的反傾銷案件上升很快,超過任何國家和地區。自1979年8月歐共體對我國出口的糖精及鹽類第一例反傾銷案以來,對華反傾銷,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79年至1989年,11年間共發生對華反傾銷案72起,平均每年6.5起。1990年至2000年,11年間共發生對華反傾銷案344起,平均每年31.3起。無論總量還是年平均量,第二階段均相當于前一階段的5倍,升溫相當快。反傾銷案件主要發生在近11年,占中國受到反傾銷案件總數的82.7%。在近11年當中,前6年平均每年發生對華反傾銷案件27.7起,后5年平均每年發生對華反傾銷案件35.6起,數量仍在上升。第二階段比第一階段平均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遞增。
究其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出口增加,受到國外關注。一些國家對中國有仇視心理,懼怕中國強大起來。二是我國某些出口產品確實存在競相壓價出口和出口秩序管理工作薄弱等問題。
哪些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最多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出口產品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自1979年到2000年底,世界上已有2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416起。1990年至1999年國際社會提起的反傾銷案件總數為2483件,被提出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四大類產品在過去10年和最近2年基本上沒有變化。
1999年四大類產品的排位依次是:化工產品占30.8%,躍居首位;鋼材及制品占27.7%,屈居第二;紡織品占11.3%;機械和電子產品占8.0%。
從總體上看,今后應把化工、鋼材、紡織、機電這四大類產品作為反傾銷預警工作和治理整頓出口秩序的重點目標,兼顧建材、食品、礦產品和其他產品的預警工作。
國際反補貼案件數量正在增長
國際社會提起的反補貼調查案件比反傾銷案件要少的多,但數量正在增長。1990年至1999年全世界共發生反補貼調查案件285起,相當于同期反傾銷案件2483起的11.5%。
1990年至1999年全球發生的285起反補貼案件針對的國家和地區是:印度、中國臺灣、巴西、歐盟、南非、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等,針對我國內地也有7起。
國際反補貼案件主要是針對東亞一些經濟正在起飛的國家和地區的。1995年至1999年5年間,雖然國際社會沒有對我國提起反補貼調查,但是1990年至1994年5年間,我國已遭受了7期反補貼調查。
我們所應當采取的對策
舊的手段正在弱化,新的要求正在提出。關稅、非關稅壁壘措施作為原有的產業保護手段已受到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限制,各國越來越多地使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世界貿易組織允許的保護手段來保護國內產業。面對世界經濟激烈競爭的形勢和國際社會產業保護斗爭的日益升溫以及我們承擔的產業經濟安全任務的加重,要求我們明確目標,提出對策。
產業保護目標是:掌握和運用好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新手段,加強對進入我國的傾銷產品的監控和出口企業的規范管理,保證我國國民經濟安全健康發展。
對政府的建議
(一)開展產業損害調查研究。當前國內企業破產、停產、半停產、生產運行不良、銷售不旺及職工下崗情況較多,哪些是受到傾銷損害造成,情況不明。需開展產業損害調查研究,弄清情況,主動指導企業開展反傾銷、反補貼起訴、應訴工作。借以幫助企業脫困,促使一些產業經濟轉旺。
(二)降低門檻,增加立案數量。迄今為止,4年來我國政府僅立案調查反傾銷調查7起,一年不足2起。歐盟、美國、印度等每年立案40—70起,有效地保護了國內產業。我國也應當增加立案數量,從每年3—5起,逐步達到20余起的國際平均水平,才能符合我國產業受損害的實際情況,保護好國內產業。這里需要做的工作是,要降低門檻。對企業的立案申請條件要放寬,要幫助企業完善立案申請。
(三)提高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一是要認識國際產業保護案件數量正在迅速上漲,我們不加大對產業的保護力度,我國產就要受到更大的損害。一起產業保護案件無論是起訴還是應訴,如果勝訴,每年都會挽回幾千萬美元或上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四)加強隊伍建設,并應在若干高校設立反傾銷專業,培養后備人員。
(五)建立信息系統和產業損害預警機制。設立附屬機構,專門從事國際經濟形勢分析,關注反傾銷發展趨勢,預測經濟危機和風波走勢,收集各國和地區反傾銷尤其是對華反傾銷信息,監測國內產業受損情況,預報進出口產品價格情況。
(六)完善和制定相關法規。一是完善現有反傾銷、反補貼法規,制定保障措施法規。二是擬定制止擾亂市場秩序規則、反規避措施和產業安全法等。為產業保護工作找到新的切入點。
(七)改善出口產品退稅、補貼、優惠和鼓勵政策,轉變出口換匯指導思想。
對企業和協會的建議
(一)抓好企業反傾銷、反補貼等方面的培訓工作
(二)指導企業開展反傾銷、反補貼、反規避、起訴、應訴等工作。
(三)監督和規范企業出口競爭秩序和壓價行為。
(四)加強企業出口自律工作。組建同類產品利益聯盟和出口協作聯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避免壓價競爭,利劍自傷,招致國外反傾銷,自毀長城。從而降低國外反傾銷起訴機率。
(五)加強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建設,特別是建立和完善以國際接軌的會計制度,從而在接受反傾銷核查時獲得良好的評價。
(六)加強反傾銷機構建設,充實反傾銷專業人員。協會應當這樣做,一些經常遭受國外反傾銷的大企業也應當這樣做。
(七)建立反傾銷、反補貼信息系統,及時掌握情況,指導企業工作。
(八)開展與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反傾銷工作聯絡和交流,與主要貿易對象建立友好伙伴關系。
(九)加強反傾銷的研究和宣傳,提高對反傾銷工作意義的認識,增強反傾銷申訴及應訴意識。為維護產業經濟安全,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作出貢獻。
- 上一篇:跨國并購發展分析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創建生態村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