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外貿易政策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5 10:21:00

導語:我國對外貿易政策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對外貿易政策探究論文

重商主義思想回顧

重商主義學派產生于15世紀,全盛于16、17世紀,瓦解于17世紀下半葉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興盛時期。重商主義的名稱,最初是由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一書中提出的。重商主義政策主要是由一些巨商、大賈、政府官員在處理實際的貿易、工業、航運和行政工作中提出來的。根據主張的差異,重商主義可以分為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

早期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斯坦福特和法國的安徒安德•孟克利欽,他們認為貨幣即是財富,主張在對外貿易的每筆交易中都保持順差,奉行絕對的“少買多賣”原則以增加貨幣的流進,因此被稱為“貨幣差額論”。

晚期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馬斯•孟和法國的柯爾培爾,他們意識到只有將貨幣不斷地投入到流通中去,才能使貨幣財富不斷增加,他們主張全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因為被稱為“貿易差額論”。晚期重商主義的對外經濟政策以貿易管制政策為主要手段,實現國內貴金屬的存量增加。

重商主義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出口貿易規模從1978年的97.5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0億美元,30年間增加了125倍,比同期世界貿易增長速度快三倍,被國際社會稱為“出口增長奇跡”。我國的經常項目順差也不斷擴大,從1999年的211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622億美元,28年間增加了約13倍,經常順差額占GDP的比例從2000年的1.7%上升到2007年的11.7%(數據來源:IMF,WorldEconomicOutlook,2007)。

有著濃厚重商主義色彩的外貿政策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當前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雙巨額順差的情形下,重商主義對我國對外貿易也帶來了負面影響,下文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一)惡化我國貿易條件

貿易條件是指一國的出口商品價格的比率,它可以解釋為出口每單位商品所能購買進口商品的數量。有數據顯示,我國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從1995年到2005年,我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19%,其中制成品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25%,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24%。這主要是因為出口商品的結構不合理,貿易順差的主力軍仍是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加工貿易品幾乎沒有定價能力,國內出口廠商在出口政策推動下,為了獲得比內銷更大的利益,競相出口甚至惡性競爭壓低出口價格。與此同時,加工貿易的市場容量正在萎縮,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在搶占市場份額,有的出口產品已經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二)扭曲國內經濟資源的配置

對外貿易的實質是通過經濟交往實現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最佳配置,使每個國家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的對外貿易主要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廉價土地、廉價的環境成本上,由于國內的資源價格被人為壓低,多數資源價格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因此出口產品的成本顯得很低,導致出口產品的價格保持在全球較低水平,刺激了出口快速增長和貿易順差急劇擴大。

(三)加大外匯儲備的成本和風險

據統計,至2007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額達1.53萬億美元(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居全球第一,巨額的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形成巨大的“機會成本”,同時面臨著巨大的匯率風險。我國為緩解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導致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買入外幣投資本幣,其后果是我國面臨著很大的通貨膨脹壓力。2007年全年CPI上漲4.8%,12月CPI上漲6.5%。此外,我國購買了巨額的美國國債,這樣大部分以國內實物資源換取的外匯,又流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經由美國政府以信貸形式發放給美國企業,幫助其進行海外投資,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又成了外國投資者投資我國的資本,來到我國市場獲得收益。在這樣一個資本循環過程中,我國僅得到極低的美元債券利息。根據美國財政部網站的相關數據,計算出2002-2008年美國國債的平均利率,其中最高年份2005年的平均利率也只有3.5%,比相關專家預測的平均4.05%的利率更低。但是,西方發達國家得到的是以生產性直接投資方式獲取的生產收益。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對我國120個城市的124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表明,外資企業在我國投資回報率高達22%,而我國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的收益率不到5%。近年來,美國面臨著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系統安全及雙赤字壓力、巨額國債、過度消費等一系列經濟問題,美國政府為緩解經濟壓力,長期刻意執行“弱勢美元”的政策,引發美元持續性貶值,我國的外匯儲備財富隨之蒸發。

(四)加劇貿易摩擦

持續大規模的貿易順差加劇了我國與美國、歐盟甚至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截至2007年底,我國已持續13年成為世界上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20世紀90年代,對華反傾銷案件數每年高達平均30.7起。

(五)損害消費者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奉行“以出口創匯為目標”的重商主義貿易政策,政府給予外資企業和出口企業諸多優惠條件,導致很多企業以廉價勞動力和資源換取出口優勢,這無疑會損害國內的勞動者利益和環境,惡化國內收入分配格局,損害了國內消費者福利,削弱了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我國對外貿易政策調整措施

對外貿易必須同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繼續推行重商主義貿易政策對我國外貿的發展弊大于利,我國必須調整貿易政策,追求國際收支平衡或者保持適度的貿易逆差。

(一)開拓國內市場

按照經典的經濟理論,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需求的“三駕馬車”。長期以來,我國儲蓄過度,造成有效需求相對不足,政府投資和國外需求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開拓國內市場,挖掘居民的潛在消費能力對于調節貿易順差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要擴大內需就需要政府的積極干預,以建立完善的社保體系和證券市場,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優化出口產品和出口市場結構

目前,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或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產品附加值低,結構單一。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減少大量消耗資源型產品和消耗能源型產品的出口比重,加強對高新技術出口產品的支持。我國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這種情況使我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難以分散風險。2007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我國對美出口金額開始大幅下降。2008年1-6月,我國對美出口金額比2007年同期增長8.88%,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低于2007年同期對美增長速度,因而形成了對這些國家的過分依賴,增加了雙邊的貿易摩擦。今后應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尤其應當加強同東盟國家的合作。

(三)重視進口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后發優勢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通過技術引進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我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規模機械設備等的進口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重視進口,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消費者福利,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才能使我國從貿易大國變成真正的貿易強國。

綜上所述,我國在今后幾年之內的出口增長速度仍將繼續高于世界貿易平均增長速度和大多數國家的出口增長水平,與一些國家的多邊貿易失衡狀況很難得到完全解決,甚至會有所惡化。因此,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實施順應經濟形勢的外貿政策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曹亮,王平.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鄧春玲.經濟學說史.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3.童霞,吳林海.基于出口貿易視角的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現代財經,2007(12)

內容摘要:貨幣、貿易雙順差的重商主義貿易政策在極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對外貿易必須同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繼續推行重商主義貿易政策對我國外貿的發展弊大于利。因此,我國必須調整貿易政策,追求國際收支平衡或者保持適度的貿易逆差。

關鍵詞:重商主義貿易順差貿易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