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技術貿易壁壘弱化現狀研討論文

時間:2022-05-06 11:24:00

導語:中歐技術貿易壁壘弱化現狀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歐技術貿易壁壘弱化現狀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金融危機為利用高新技術外商投資帶來難得機遇;新形勢下加大利用高新技術外資的幾個著力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美國政府不得不重新評估其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跨國公司延長在華投資產業鏈,優化地區和產業布局、跨國公司加強在華總部建設,提高技術研發力量、我國產業振興迫切需要高新技術外資、用全球視野謀劃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利用外資的總體戰略規劃、保持財稅、土地等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整合資源,因地制宜提升外資利用質量、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財稅支持和重點扶持安排、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內外交流、打造科學、統一、穩健的制度標準等,具體請詳見。

金融危機導致全球最重要的歐美國家消費市場快速萎縮,跨國公司拓展海外市場的需求更為迫切。為了降低成本、拓展全球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技術合作的動力增強。2009年初,美國把對華高科技出口的逐項審查調整為向我國民用企業發放執照;2009年10月,作為第二十屆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的重要成果之一,美方承諾在進行出口管制體制改革進程中,將與中方合作,妥善解決中方關注的放寬對華出口管制問題。歐盟也加強了與我國在大型客機、民用核能和磁懸浮等領域的技術合作。橫亙在歐美發達國家與中國之間的技術貿易壁壘有所弱化

一、金融危機為利用高新技術外商投資帶來難得機遇

美國數十年來堅持對中國進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保持對中國的科技優勢,尤其是軍事技術優勢,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然而這項政策的后果卻是大大制約了美國對華貿易,加大了美方貿易逆差,而且使歐盟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技術進口來源,日本緊隨其后,美國僅排在第三位。隨著國際政治環境和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美國政府不得不重新評估其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國家經濟經歷了百年不遇的經濟衰退,跨國公司不得不進行戰略調整,以求在金融海嘯中贏得生機。在這場源自西方的重大經濟結構和產業戰略調整中,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的中國,無疑成為承接新的國際產業轉移的熱土。

(一)跨國公司延長在華投資產業鏈,優化地區和產業布局。

為占領市場、拓展業務,跨國公司縮短了產品研發和推廣周期,在全球收縮業務的同時,增加了對華投資,延長了在華投資的產業鏈,重點是擴大高技術含量的生產流程,以期通過技術水平的提升增強產品競爭力。

美國超成半導體公司(AMD)計劃在2009年把新加坡工廠三分之二的設備轉移至蘇州工業園,其中包括所有的高技術生產能力,使得蘇州工廠的芯片生產能力從AMD全球總量的30%增長到70%。同為電腦處理器制造商的英特爾公司(Intel),2008年凈利潤下降九成,在全球關閉八家工廠的同時,計劃增加在大連新工廠的投資,使其能夠生產最先進的新品,并同時向在上海的投資性公司——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追加1.1億美元的注冊資本。

三洋能源為了應對中國對鎳鎘電池生產的限制,把原本在日本生產的愛樂普(Enloop)鎳氫電池的生產線轉移到蘇州,并加大營銷宣傳。運營總部位于上海的全球第三大專業通路商聯強國際(SYNNEX)財務總監表示,公司非常看好中國市場,2009年預計在華增資1億美元,加強區域布局和網絡建設,為二到三年后經濟復蘇做好準備。

(二)跨國公司加強在華總部建設,提高技術研發力量。

金融危機條件下,跨國公司為提高企業運營效率,不得不重新配置全球資源,重點是加強了對生產加工業務密集的中國市場的總部建設和研發中心建設。隨公司業務重點轉移對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調整,中國在跨國公司全球戰略資源配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截至2008年底,外商在上海累計設立總部經濟機構676家,比2007年末增加了184家,其中“《財富》世界500強”中已有60家在上海設立了地區總部。

同時,隨著在華研發中心的設立和產業鏈的延伸,跨國公司對管理和技術的要求提高,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大量進入中國。隨著跨國公司業務在中國的快速提升和發展,其在中國本土人才的培養和工業裝備技術水平的提升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我國產業振興迫切需要高新技術外資。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政府制定實施了規模宏大的經濟振興計劃,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投入,為新一輪經濟快速增加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制定了包括汽車、紡織、裝備制造、船舶、電子信息、鋼鐵、石化、輕工、有色金屬以及物流業十個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其中重點是加強科技創新,支持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發揮科技對產業振興的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實施過程中,如何發揮外商投資的作用,既是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外國投資的重要機遇。

二、新形勢下加大利用高新技術外資的幾個著力點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有利于加快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外資,我國各級政府應從長計議,精心謀劃,做到定位準確、政策到位、服務跟上,切實抓住難得的機遇期,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利用外資的步伐,提高質量水平,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克服內外需不足的眼前困難,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用全球視野謀劃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利用外資的總體戰略規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吸收高新技術產業外資工作,在全國設立了數十個國家級高新產業園區,各地方政府也設有本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帶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形成的新的經濟帶和產業帶正在梯度北移,原有的高新產業園區功能落后,作用減退。因此,各級政府應該站在世界角度謀劃后危機時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利用外資的總體戰略,整合國家級和地方各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資源和功能,提升高新區要素聚集的質量,為擴大吸收高新產業外資打造更加有利的環境,進而全面推動我國高新產業發展,推動結構升級。

(二)保持財稅、土地等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

近年來,我國政府進行了多輪外資政策調整,外資優惠政策逐步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而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流動性不足使得各國吸收外資更為積極,我國吸收外資的政策競爭力減弱。外資企業紛紛表示政策的變動較快且不可琢磨,很難制訂相應的企業長期戰略,無法系統規劃和梯次投入,甚至出現經營用地在合同期內都被收回的情況。創新是產業進步的重要動力,但大多數技術和研發投資的回收期較長,投資風險較大,金融危機導致的資金鏈收緊必然減弱企業研發的動力。國內外的理論和實踐證明,投資政策的穩定性,是企業選擇投資東道國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我國只有進一步提高外資政策的穩定性,才能更加從容、穩健地吸收高新產業外國投資,進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目標。

(三)整合資源,因地制宜提升外資利用質量。

高新技術產業外商投資強度大,單位面積產值高,對經濟貢獻大,對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都有較高的要求。新形勢下各級特殊監管區在中國利用外資中的戰略定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認定,要避免各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產業門類上的趨同化發展模式。依靠開發區吸收外資需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各地區應該根據自身地理位置、資源物產、金融環境、人力資源、產業結構等要素稟賦特點,有針對性地吸收高新產業外資,實現差異化發展,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避免一擁而上和盲目招商,為外資提供全流程的呵護服務,營造更加有利的營商環境。

(四)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財稅支持和重點扶持安排。

利用2009年的結構性減稅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在對高新技術企業給予所得稅優惠的同時,對重點行業大型跨國公司研發類投資免征購置設備增值稅。上海商委反映現有享受高新技術優惠政策的企業尚不足制造業總量的百分之一,政策的作用很小。應提高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科學性,增加高新技術企業的覆蓋率,充分考慮金融危機下企業的發展,對業務增長率等評定指標暫緩考慮。通過一定比例的財政扶持鼓勵高新技術設備的進口和技術引進。

(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高新技術產業利用外資的重要風險之一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盡管在過去十年來我國保護知識產權取得重大進展,但是在許多方面還有不足。因此,新形勢下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用好知識產權這柄“雙刃劍”,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增加知識產權的侵權成本。把握歐美放松技術出口管制的機遇,引導企業技術水平的引進和升級。同時,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的市場交易機制,縮短知識產權交易的審核周期,發展有公信力的知識產權估值機構,減少企業知識產權交易和應用的成本,提高企業參與知識產權交易的積極性。

(六)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內外交流。

毫無疑問,吸收高新產業外資不是一廂情愿的事情,既要加大與技術發達國家政府的溝通和磋商,減少技術引進的壁壘,又要加強國內外產業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了解,拓展合作的領域、方式和發展空間。盡管美國政府已經松動了對華技術出口管制,但另一方面又在立法、清單管理、機構設置、部門協調、多邊體系等諸多方面,進一步強化了對華出口管制力度。這其中還包括了“視同出口”管制。美政府規定,中國學者和研究人員在接觸美國敏感知識和技術時,必須申請“視同出口”許可證。其范圍既包括在美中國公民,也包括可能將敏感技術攜帶來華的外國公司。美國商務部還專門成立了“視同出口建議委員會”,向商務部長建議如何強化包括中國在內的“視同出口”管制。同時,美國還加強了對違規的本國和外國企業與個人的懲處,包括嚴懲所謂涉嫌對華出售敏感技術的國內企業和個人,加強對外國公司的制裁,刻意炒作所謂“涉華間諜案”。因此,我國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外交涉力度,營造更加有利于吸收高新技術產業外資的外部環境。在產業層面,要加強中外企業和行業協會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尋找高新產業合作的新途徑,例如在外資較為集中的重點區域中心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有效承接外資研發中心轉移和技術資源的流入,引導外資風險投資參與科學技術研發活動,提升相關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鼓勵科研機構與外資企業開展科學研究、人員培訓等多方面的合作。

(七)打造科學、統一、穩健的制度標準。

在外資流入減緩形勢下,需謹防外資審批標準的降低和限制類、禁止類投資的反彈沖動。做到節能和環保標準不降低,而且內外政策統一。另一方面,在減少“兩高一資”產品生產過程中,也應對不同生產工藝區別對待,科學制定限制標準,避免一刀切。從而能夠真正鼓勵對國外先進生產工藝和技術的消化吸收,促進節能降耗和環保技術的推廣。

此外,新形勢下對外資質量的評定應更加科學合理,應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完善外資統計和評價指標,增加外資投資模式、區域布點、產業流程、節能降耗、環境保護、技術外溢等指標的統計。在聯合年檢的基礎上實現跨部委更多信息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