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經濟貿易發展探究論文
時間:2022-05-17 11:43:00
導語:中印經濟貿易發展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印貿易往來的歷史和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原因透析;中印經貿發展前景展望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印兩國貿易關系經歷了互補、中斷、恢復、增長的過程、中印的政治、經貿關系出現了轉折性變化,雙邊經貿活動越趨頻繁、中印雙邊貿易總額與各自對外貿易規模很不相稱、雙邊貿易摩擦日益加劇、宏觀因素、中國經濟、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印度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使然、微觀因素、印度獨特的產業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額偏小的重要原因、中國自身存在的問題,比如出口企業的惡性競爭、增進兩國官方的高層次互訪、增進兩國工商界的了解、加強對出口產品的宣傳力度,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熟悉度和認可度、實事求是地解決貿易摩擦等,具體請詳見。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近幾年來,隨著中印政治關系的改善,中印貿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本文擬對中印之間貿易往來的發展現狀和前景作一分析。
一、中印貿易往來的歷史和發展現狀
建交五十多年來,中印兩國貿易關系經歷了互補、中斷、恢復、增長的過程。1990年代以前,中印兩國的關系是多變的,當時雙方都不是對方的主要貿易伙伴,而且兩國經濟落后,可以互補的空間極其有限,所以雙邊經貿的規模很小。1950至1962的13年,雙邊貿易額總共才2.6038億美元。此后雙邊貿易中斷了14年,到1977年得以恢復。雖然基本趨勢是穩步增長,但貿易額仍然很小,1990年才達2.64億美元。從九十年代末開始,隨著雙方關系的逐漸回暖,中印貿易、投資開始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印度總理瓦杰帕依2003年6月訪華,標志著困擾兩國關系發展的政治堅冰已被打破,中印的政治、經貿關系出現了轉折性變化,雙邊經貿活動越趨頻繁。?近幾年,中印雙邊貿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每年的貿易額均保持了兩位數字的增長。2003年,中印貿易額達到75.95億美元,同比增長53.56%。2004年達到136.04億美元,較上年增79%,比預計提前兩年突破百億元大關,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2005年雙邊貿易增加到1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2%。而2006年到目前為止,中印雙邊貿易額已達230億美元,比去年4月總理訪印時提出的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的目標提前兩年實現。而十年前兩國貿易額僅為10億美元,10年內貿易規模增長了220%。
中印雙邊貿易總額統計單位:億美元(根據中國海關和WTO的相關統計數據整理)
1990年1996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2.64103649.475.95136.04187目前已超230
二、存在的問題
在快速增長的貿易額背后,中印之間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簡單來說可歸結為兩個方面。
首先,中印雙邊貿易總額與各自對外貿易規模很不相稱。2005年雙邊貿易額雖然增加到了187億美元,但中國對印度貿易額僅占對外貿易總額的0.8%,印度對華貿易額也僅占印度對外貿易總額的5%。
這些數據并不意味著兩國缺乏合作空間。恰恰相反,在能源、電子和家電、機電、制藥、礦業、鋼鐵和化工等領域,兩國互補合作的潛力很大。目前遇到的問題之一,是印度的歧視性政策使中國企業在進入印度市場時遇到障礙。無論是銷售產品,還是直接投資,它們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其次,雙邊貿易摩擦日益加劇,這是目前中印貿易中面臨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據商務部統計數字顯示,從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到2005年年底,印度對我國發起的反傾銷立案數量達81起,位居WTO150個成員方的榜首。緊隨其后的才是美國、歐盟、阿根廷、土耳其、南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2005年4月,印度對中國的粘膠長絲和尼龍長絲反傾銷調查案,僅浙江省涉案金額就達近5000萬美元。2005年5月,印度對原產于我國的綢緞反傾銷案,涉案金額1.8億美元,為印度歷年來對中國反傾銷調查金額之最,也是紡織品一體化以后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紡織品發起的涉案金額最大的反傾銷案。2006年截至7月份,印度對我國反傾銷立案調查就有7起,總計涉案金額達2.5億美元,立案較去年大幅增加,涉案金額比前三年總和還要高出一倍。
三、原因透析
造成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來探討:
(一)宏觀因素
1、中國經濟、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發展和貿易方面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就,對外貿易已連續多年保持順差,這引起了很多其他國家的關注和不滿。從上世紀末期開始,在國際上刮起了一股“中國威脅論”的旋風,鼓吹中國對世界政治、軍事、經濟的負面影響。印度和中國作為兩個發展中大國,在世界市場存在較強的競爭關系,這使印度不可避免地把中國看作一個很大的威脅,近年來印度對中國產品提起的種種貿易救濟訴訟和投資方面的設限明顯反映出了印方對中國的顧忌。
2、印度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使然。印度曾經長期對貿易實行嚴格的政府管制,直到1991年發生獨立以后最為嚴重的國際收支危機,才求助于IMF并接受其經濟改革的建議,開始向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轉變,逐漸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但是相比之下,保護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到目前為止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封閉的發展中國家之一。近10年來印度的對外貿易雖然也取得了一定幅度的增長,但速度較緩,無論是貿易總量還是對外貿易占GDP的比重都低于中國,2004年印度對外貿易總額為1728億美元,外貿依存度只有近30%,經濟的內向性較為突出。而同期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為11545億美元,外貿依存度接近70%。
(二)微觀因素
1、印度獨特的產業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額偏小的重要原因。在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構成中,服務業所占比重一般比較小,而印度是一個例外,其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比較大的份額,與發達國家相似。2004年印度的服務業幾乎占其GDP的一半。印度的工業化程度相對滯后,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都很落后,在制造業方面不具有優勢,從1990年到2003年,印度GDP的工業比重基本上停滯在27.2%的水平。因此,工業在過去13年的GDP累計增長中只占27%。一般來說,工業在GDP中所占比重較高的國家更容易擴展對外貿易。工業部門的發展一方面會擴大制成品出口的數量和產品種類,另外也因為需要大量的進口投入導致進口的增長。印度因為以服務業為主,無法通過工業的發展帶動貿易的增長。
2、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的相似性導致貿易摩擦頻發。按照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和赫克謝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的觀點,每個國家的要素稟賦不同。但是中國和印度作為經濟尚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都屬于勞動豐富的國家,兩者的比較優勢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制造業而言,彼此的優勢產品均為勞動密集型,所以兩國在貿易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競爭關系。相比之下,中國的勞動力素質較高,生產效率優于印度,因而商品的生產成本具有更大的優勢,物美價廉,在印度市場受到消費者歡迎。而印度雖然高等教育比較成功,但基礎教育落后,文盲率高,熟練技術工人的數量比較少,低效率的生產導致產品的價格與中國相較缺乏優勢,質量也較為低劣。中國產品對印度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當地市場,印度的生產企業增加對從中國進口產品的反傾銷指控反映出他們保護自己的生產利益,保住國內市場的強烈要求。
3、中國自身存在的問題,比如出口企業的惡性競爭。目前我們出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如紡織、服裝、機電產品等,因為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很多,內部競爭激烈,加上企業自律性較差,所以在國際市場相互壓價出口現象比較多,競相低價爭取訂單,也造成了部分事實上的傾銷。
四、中印經貿發展前景展望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兩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接近,在雙邊貿易往來中有競爭,但更多地呈互補關系,經濟貿易前景是比較樂觀的。但要實現兩國貿易的持續穩定增長,還有賴于兩國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對此,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增進兩國官方的高層次互訪,在發展雙邊經貿往來的宏觀問題上達成更多共識,可適當制定一些具體目標和相應的時間表。在這點上我國已做出積極姿態。2002年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率領中國企業訪問印度,當時雙方提出的目標是在2008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0億美元,但是這一目標在2003年即被突破。2005年4月總理成功訪印,兩國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06年11月,國家主席又出訪印度,設定了雙邊貿易的最新目標,在2010年貿易額要達到400億美元。官方的互訪可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創造良好的政治氛圍和輿論攻勢,而時間表的確定可以起到督促和激勵作用。
第二、增進兩國工商界的了解,消除誤會和成見。在很多印度工商界人士看來,中印出口產品結構相似,且都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互補性并不很強。而印度由于國內的一些問題,如缺乏靈活的勞工市場、基礎設施差等因素,導致生產成本遠高于中國,使印度很難向中國出口制造業產品。實際上雙方優勢有很大的互補性,而且印度最近幾年對華貿易已從逆差轉為順差。2001、2002年,中國對印度的出口大于進口,從2003年開始,中方的進口開始超過出口,2003年、2004年、2005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分別為9.1億美元、17.5億美元、8.3億美元。所以中印之間不可能是單向交通,與中國的貿易對印度來說不是威脅而是機遇。
第三、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出口產品的宣傳力度,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熟悉度和認可度。其中相互參展辦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通過參加展會既可以使雙方保持聯系和接觸,搞清彼此的基本法律、法規和關稅等對外開放政策,為進一步探討合作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此外也有利于宣傳自己的商品,為擴展貿易打下基礎。我國在印度參、辦展,不僅了解了印度市場的需求情況,而且顯示了我國商品在技術上的優勢。為拓展中國市場,印度也可以到中國參展辦展,讓中國消費者了解和接受印度產品。
第四,實事求是地解決貿易摩擦。隨著中印貿易額擴大,經濟合作不斷發展,產生的貿易摩擦和其他糾紛也自然多起來,這是正常的,關鍵是采取妥善的方法解.決。目前兩國尚未締結司法協定,使一些經貿糾紛的解決缺乏法律依據,所以兩國應盡快締結司法協定。對于印度方面出于貿易保護目的提起的貿易救濟案件,要積極應訴,必要時可訴諸于WTO的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中方也要加強行業自律,進一步規范貿易秩序,減少惡性競爭,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公平地參與對外貿易。
- 上一篇:公路局民主生活會情況匯報
- 下一篇:通信公司先進性教育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