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貿易合作共贏求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25 05:32:00

導語:中印貿易合作共贏求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印貿易合作共贏求發展論文

[論文摘要]中印同作為亞洲經濟發展最快的經濟體,其兩國的雙邊貿易在未來的發展中將越來越重要。雖然目前中印貿易額迅速增長,但在各自的貿易總額中分量尚輕。文章分析了中印貿易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提出了簡單的建議。

[論文關鍵詞]中印貿易經濟因素非經濟因素

自20世界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兩國關系的改善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印貿易也發展迅速。進入21世紀,特別是中國成為WTO成員國后,雙邊貿易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中印雙邊貿易額以年均超過30%的速度增長。2004、2006、2007年分別達到136、250、387億美元。但中印雙邊貿易總額占各自對外貿易總額都很小。以2005年為例,中國對印度貿易額僅占對外貿易總額的0.8%,印度對華貿易額也僅占印度對外貿易總額的5%。其原因是還有諸多因素制約著中印貿易的發展。

一、經濟因素

(一)中印貿易商品結構具有明顯的重疊

由于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規模經濟以及產品差異性的存在;中國和印度均存在著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以及中印經濟技術水平差距不大;中國和印度國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似,對產品的需求結構或需求檔次相似。中印在參與國際分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進出口結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印2005年出口產品構成:中國農業原材料、食品、燃料、礦物和制成品分別為0.5%、3.2%、2.3%、1.9%、91.9%,印度1.5%、8.9%、11.4%、6.9%、70.3%;進口構成:中國3.6%、3.3%、9.7%、8.1%、75.1%,印度2.0%、3.3%、36.3%、5.0%、52.4%。中印2005年進口來源出口去向構成:兩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貨物分別為55.2%、45.1%,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分別為44.8%、54.98%;從發達國家進口分別為38.5%、34.4%,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分別為61.5%、65.6%。從以上數據得知,除制成品的進出口額及個別外,各項基本一致,這表明中印兩國進出口和經濟結構雷同,發展水平相似。明顯這成為雙方貿易發展的一大障礙。

(二)印度高關稅與非關稅壁壘

印度的貿易保護水平之高在全球開放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制成品平均關稅之外,印度還對進口維持著一系列的額外收費,各種非關稅措施紛繁復雜,貿易爭端的立法不規范,解決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來印度關稅已陸續下調,但仍居較高水平,最高關稅由400%降至50%,平均關稅由87%降到27%。高關稅阻止了外國商品的進入,中國商品同樣也難以進入,阻礙中印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此外,印度非關稅壁壘相當普遍,行政干預多。印度進口商一般還須交納附加稅、增值稅、預期收入稅、調節稅及基礎設施建設費、進口許可費等各種進口費。

(三)投資領域重疊

中印兩國經濟起步都較晚,且兩國經濟增速很快,在很多領域,具有相同的需求。特別是對基礎建設領域的大量資金投入,這種共同的資金缺口使兩國不得不尋求其他國家的投資。這種在需要投資領域的重疊,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中印兩國之間的競爭。而這種相似的投入,使中印的產業結構以及國內需求產品趨同,從而增強了競爭性,阻礙了中印貿易的發展。

(四)兩國間貿易摩擦頻繁

中印兩國雙邊貿易隨著在各方貿易額中所占的比重都不大,但兩國的貿易摩擦不斷。但由于印度的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中印兩國間貿易摩擦頻仍。從1994年印度對我國發起第一例反傾銷調查以來,截至2006年7月,印度對我國反傾銷調查98起,特保措施l起,保障措施2起,總計涉案金額716億美元,印度正成為對我國發起反傾銷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頻繁的貿易摩擦給中印兩國貿易開展造成了障礙,也阻礙了兩國自由貿易區談判的進程。

二、非經濟因素

(一)政治和安全因素障礙

中印貿易關系發展是個經濟問題,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對其產生著間接的影響,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印方看來,密切的中巴關系為中印政治關系的改善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也為中印貿易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長期以來,印度對于中巴的密切關系依然懷有戒備心理,把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正常的國家關系看作是對印度國家利益的威脅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響兩國政治經濟合作的發展。其次,“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使印度對中國的崛起產生畏懼心理,對中國的的商品產生抵制情緒,使得中國在印度的市場縮小,中印貿易發展受挫。再次,中印邊界和西藏問題。中印作為亞洲的鄰國,邊界長達2000公里。由于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我國西南邊疆進行侵略時遺留下了許多邊境問題,直至目前雙方仍未找到最終妥善解決邊界問題方案。在西藏問題上,印度政府多次重申西藏是中國的一個自治區,不允許西藏的反動勢力在印度領土上進行反華活動的官方立場。這不僅給中印政治上的互信蒙上了陰影,同時也阻礙了邊境貿易的發展和貿易的便利運輸業。

(二)交通運輸費用高

對于貿易的發展,交通運輸可謂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因為他直接關系到雙方貿易的運費問題。中印兩國雖為緊鄰,且有數千公里邊界相連,但至今卻沒有作為基本交通設施的公路和鐵路相通,使雙方之間交通運輸極為不便。雙方大部分貿易商品只能通過南中國海,繞道馬六甲海峽,經過遙遠的海洋運輸,從而大大增加運輸成本。這不僅嚴重阻礙中印商品貿易擴大。而中國目前提出的第三亞歐大陸橋的修建,成為解決中印交通運輸費用的一條極其可行的辦法,但印度尚存疑慮,反映不是很強烈。這為中印貿易的長期發展造成障礙。

(三)印度的大國意識和經濟發展戰略

印度的大國意識和大國目標決定了印度對中國的經貿戰略中始終以趕超為目的、以競爭為主題。印度是一個具有強烈大國意識的國家,但印度又缺乏一個大國所應具有的自信和風范。印度施行了內向型經濟戰略思維,奉行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和外貿戰略。一方面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學習和借鑒中國引進外資、促進出口的經驗,另一方面,印度又過度保護本國企業和市場,印度的開放度不夠。在享受別國經濟開放帶來的好處時,利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政策來保護自己,這種體制制約著印度進一步向外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也阻礙了中印貿易的發展。

三、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在合作共贏中求得發展,中印貿易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個例證。如何更快、更好的促進中印貿易的發展,成為兩國經濟合作和發展的強勁動力。從上面對中印貿易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要促進中印貿易的快速發展,首先,在經濟因素方面,中國政府和企業要主動去了解印度的投資和合作環境。盡量避免中印貿易中的重疊性,促進互補性產品的開發,減少貿易摩擦;在非經濟方面,解決中印邊界問題,通過高層互訪來增強政治上的互信,修建第三亞歐大陸橋及構想其他通道,為中印貿易的快速發展準備條件。

參考文獻

[1]文富德,論中印經貿合作的發展前景[J],南亞研究季刊,2008(1)

[2]倪香芹,王曉瑩,試論中印貿易合作發展的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南亞研究季刊,2006(4)

[3]楊文武,倪香芹,中印經貿合作現狀、問題及其對策[J],社會科學,2007(9)

[4]熊德祿,中印貿易關系發展現狀分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

[5]李鐵峰,李軍,中印貿易問題透析及解決[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