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的發展動因透析
時間:2022-07-22 06:08:00
導語:加工貿易的發展動因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生產國際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加工貿易順應了這個歷史潮流,成為當代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一種主要形式。為進一步推進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帶動作用,以適應我國對加工貿易政策上的調整,分析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強勢動因,對維持加工貿易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開展加工貿易對我國貿易方式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
1.開展加工貿易,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目前,加工貿易直接從業人員3000萬~4000萬,約占我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20%。
據估測,加工貿易相關配套產業就業人數5000萬~6000萬。據有關部門統計,加工貿易至少可以提供3500萬的就業機會。自從珠海的第一家加工貿易企業成立開始,至今20幾年的時間內,在我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幾十萬家,加工貿易在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中都占很高的比例,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一條新的就業渠道,并向社會提供可客觀的就業機會。
2.開展加工貿易,大力推動國內配套產業結構調整
在我國加工貿易快速發展的20多年中,不僅數量上急劇膨脹,而且在結構上也不斷提升。從加工貿易起步開始,我國加工貿易結構從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逐步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拓展,并且進入到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的部分生產環節。我國發展加工貿易最初是從以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開始的,這適應了我國勞動力豐富的、就業壓力大的狀況。特別是隨著我國制造業、加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加工貿易出口產品已從紡織、輕工制成品為主轉變為以機電出口為主。加工貿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如計算機、通信等行業,正是在加工貿易的帶動下,在短期內就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3.開展加工貿易,能夠充分利用外資,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當前,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貿易和投資是連成一體、不可分割的。應當看到,我國加工貿易已不僅僅是一種貿易行為,更重要的是它與利用外資相聯系,是我國參與國際化生產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據統計分析,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主力軍。從總體上看,外資經營的加工貿易分別約占全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的90%,加工貿易的發展既是我國吸收外資取得重大成就的體現,也是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內容。
4.開展加工貿易,有利于提高我國的技術發展
我國一半以上的加工貿易出口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的。從事機電產品出口的外商投資企業,大多采用加工貿易方式,據北京市的一項調查,北京工業系統的外商投資項目中,80%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使這些企業技術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正是由于首鋼與日本NEC合資的生產大規模集成電路,才填補了我國集成電路1微米以下的產品空白。因此可以說加工貿易對我國先進技術的引進,起到了帶頭作用,如加工貿易帶動高新技術產品的發展,加工貿易引領國內企業加入國際高新技術產品產業鏈條,加工貿易推動企業由單一制造向研發制造型轉變等。
二、中國發展加工貿易是順應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形勢的需要
1.加工貿易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和手段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繼續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對各國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傳統的工業化道路面臨嚴峻挑戰。近年來,加工貿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其背景就是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導致全球生產分工體系的不斷深化,產業內、產品內分工程度不斷加深。確保加工貿易的穩定發展和持續提高,是做強做大外源性經濟的戰略選擇,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和手段。
2.加工貿易是推進工業化的捷徑
隨著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不斷發展,加工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由于國際分工從產業間分工為主轉變為以產業內生產環節分工為主,只有采取加工貿易的方式,發展中國家才能抓住國際分工深化帶來的發展機遇,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環節形成組裝與制造能力,參與國際分工。加工貿易是發展中國家接受跨國產業轉移的重要方式和進入全球化市場的基礎手段。創造適合加工貿易發展的體制環境,促進加工貿易發展,是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推進工業化的一條捷徑。
3.加工貿易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加工貿易是將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資源優勢與發達國家資本技術優勢相結合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適應了國際分工深化的趨勢,使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制造業分工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珠三角地區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沒有加工貿易,20多年來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奇跡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可以肯定地說,發展加工貿易、依靠加工貿易,是珠三角地區走出的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三、中國沿海地區的區位、勞動力、人文優勢,是加工貿易得以迅速發展的基礎
1.我國擁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優勢
傳統貿易理論中,各國要素稟賦的差異是決定貿易的主要因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由于兩國具有不同的要素稟賦,造成產品相對價格之間的差異,導致國際貿易的發生。中國加工貿易的超速發展同樣要歸功于勞動力資源異常豐富的要素稟賦結構。我國擁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尤其是非熟練勞動力的供給彈性幾乎是無窮的。因此,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能夠充分利用我國的勞動力優勢,降低勞動密集型環節的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從我國加工貿易的現實來看,我國加工貿易企業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服裝、玩具)和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如計算機機箱、組裝)。
2.我國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
中國大陸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毗鄰而居,同時又具有相似的文化傳統,在歷史上具有深厚的聯系,降低了各經濟體之間進行貿易和投資的成本。從1980年開始,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中的第一浪(亞洲四小龍: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將產品的分工逐漸的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制鞋)向技術含量更高的產業(電氣設備,通訊設備)發展。他們將低技術含量的產業向其他國家轉移,通過FDI和外包生產。中國有利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在吸引日本、亞洲“四小龍”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轉移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92年之后,除了東亞地區繼續向大陸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外,歐美發達國家的一些跨國公司也將部分標準化的生產環節和加工工序轉移到我國進行生產,是我國進一步融入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分工體系,加工貿易的發展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四、開放式的管理模式和政府的扶植是加工貿易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1.開放式的管理模式推動了加工貿易的發展
我國的加工貿易管理模式與國際上一般采取的出口加工區的方式不同,原則上沒有地域的限制,國內任何地方均可投資設廠,開展加工貿易。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區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選擇適合的加工貿易產品,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這種開放的模式客觀上推動了加工貿易的發展。此外,我國長期推行的鼓勵加工貿易發展的優惠政策對于加工貿易的發展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加工貿易優惠政策由多種不同的政策措施構成,包括加工貿易的進口免稅、出口退稅、地價優惠、對外資企業的減免稅等。加工貿易優惠政策降低了加工貿易企業的成本,有利于企業降低產品價格,提高競爭力。加工貿易的優惠政策增加了我國對于FDI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來我國開展加工貿易,促進了加工貿易的發展。
2.政策的扶植是加工貿易迅猛發展的前
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期,帶動了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的迅猛發展。國家對“三資”企業(加工貿易)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出口退稅”政策、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優惠政策等。按照出口退稅政策,加工貿易有“免、抵、退”政策,在資金緊張、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加工貿易是企業擺脫困境的一條有效措施。由于對外資企業的實行兩免三減等政策,外商投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比重迅速攀升。自1990年到2004年中國當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從34.87億美元增加到606.3億美元。大批的外資企業涌入中國,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優惠的政策面向世界市場進行產品生產,大大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
- 上一篇:低碳融資的驅動因素透析
- 下一篇:華商網絡發展的新趨勢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