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貿易壁壘影響及解決策略

時間:2022-04-13 10:40:00

導語:技術貿易壁壘影響及解決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術貿易壁壘影響及解決策略

一、技術貿易壁壘綜述

(一)技術貿易壁壘的定義。

所謂貿易壁壘,是指國與國之間進行商品交換時,通過頒布法律、法令、條例、規定,建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商品制定的技術、衛生檢疫、商品包裝和標簽標準,從而提高產品技術要求,增加進口難度,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戰后,發達國家對許多制成品在進口時規定了嚴格的,甚至繁瑣的技術標準,商品只有符合這些要求才允許進口,這就構成了技術貿易壁壘。具體地說,技術貿易壁壘由以下三個環節組成:第一,制定強制性的技術法規和標準。凡不符合這一標準的產品不予進口。如法國一度禁止進口含有紅霉索的糖果,這項技術規定實際上是針對英國的。因為英國的糖果在制造過程中曾普遍用紅霉染料染色。美國則規定,凡不符合美國聯邦食品、藥品及化妝品法規的食品、飲料、藥品及化妝品,都不予進口。第二,在實施本國的技術法規和標準時,對外國產品的進口和銷售設置各種障礙。比如在進口游艇方面,日本海關官員曾得到授權,為了檢查牢固度,可以把外國游艇從幾公尺高的平臺上拋下來,而日本制造商則只需把游艇模型送審就可以了。第三,用不透明的隱蔽的方式公布技術法規和標準,給外國出口商了解和執行有關的法規和標準增添困難。例如1982年法國宣布,凡錄像機進口都必須經過一個叫普瓦蒂埃的口岸。普瓦蒂埃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內地小鎮,離最近的港口有數百英里。該鎮海關人員很少,海關手續又特別復雜,極大地延遲了過關的時間。加上要求在該口岸過關的消息是在一個不為人注意的小報上公布的許多外國出口商沒有讀到這條消息,把貨物還是運到了原來的口岸,再轉運到普瓦蒂埃,浪費了時間和金錢。

(二)技術貿易壁壘的特征

第一,廣泛性。不但包括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和工業制成品,而且涵蓋了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從研究開發、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到消費,并已從有形商品擴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務貿易及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涉及法律、法令、規定、要求、程序等各個方面。盡管要求采取技術貿易壁壘應盡量減少對貿易的影響,但一般來說,一旦技術貿易壁壘產生了影響,其程度較之于關稅和一般非關稅壁壘要大得多,而且一些技術貿易壁壘容易產生連鎖反應,即從一個國家擴展到多個國家,甚至全球。第二,隱蔽性。技術貿易壁壘在理論上對所有國家一視同仁,沒有限定在某一國家,從而避免了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額度在分配中存在的明顯的不合理和歧視性問題;涉及面廣、內容復雜、形式靈活多變,使出口國、出口商難以適應,其限制進口的目的是通過間接途徑達到的;技術貿易壁壘還廣泛地利用安全、衛生及環境標準作為限制進口的武器,很容易把人們的視線從貿易保護轉移到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上,從而具有更強的隱蔽性。第三,合理性。設立技術法規、標準及檢驗程序,主要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及消費者利益,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WTO有關技術貿易壁壘的協議并不否認各國技術貿易壁壘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要求技術貿易壁壘不應妨礙正常的國際貿易,不得具有歧視性。第四,動態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各國對環境保護日益重視,消費者對產品安全要求不斷提高,技術法規和標準也必然要隨之新陳代謝。不斷發展的技術多樣化為靈活運用技術貿易壁壘提供了條件,技術貿易壁壘也較其他貿易壁壘更容易實施。第五,復雜性。技術貿易壁壘因其涉及的技術和適用范圍的廣泛性,使其比配額、許可證等其他非關稅壁壘更為復雜,而WTO允許各國根據自身特點如地及消費習慣等制定與別人不同的技術標準。因此,要證明技術標準是否妨礙正常的國際貿易并不容易。第六,爭議性。各國采取的技術貿易壁壘措施經常變化,且各國差異較大,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廠家難以適應。比如法國規定服裝含毛率只需達到85%以上就可以算作純毛服裝了;而比利時的規定含毛率必須達到97%。

二、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第一,技術標準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影響。

通過設置進口商品的技術標準來歧視外國商品并限制其進口是近年來實施技術貿易壁壘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運用質量標準作為保護手段時,最明顯的是將技術標準只適用于進口商品或對進口商品使用更為嚴格的技術標準,這正是近年來國際貿易中屢見不鮮的事實。而且不少國家在規定技術標準時往往使用所謂設計標準而不使用性能標準。我國出口貿易中常遇到的強制性技術標準主要有: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陶瓷產品的含鉛量、皮革的PCP殘留量、煙草中的有機氯含量、機電產品、玩具安全性指標、汽油的含鉛量、汽車的排放標準、包裝材料的可回收性指標、紡織品染料指標、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我國不少商品因為不達標而被排除在國際市場之外。第二,包裝和標簽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影響。在歐美等國的環保法規中對商品包裝材料的易處理性和可回收率有很高的要求,包裝的材料要求首先是其安全性,其次是對人體和自然環境無害。我國的包裝材料落后、不易處理、可回收率低、對進口國的環境污染嚴重,這就造成了我國許多產品因為包裝問題而無法出口。歐美等國的環保法規中都對動植物檢疫提出較高的要求,規定對一些用天然材料生產的包裝物要進行衛生和動植物檢疫,以防止動植物病蟲害的傳入。我國的包裝材料材質較差,不注重上述要求,部分出口產品的包裝中還在大量的使用木材、稻草等。不僅外觀粗陋而且常常因為其中含有病蟲害而一再受到進口國的責難和限制。第三,商品檢疫和檢驗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影響。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深受國外產品檢疫和檢驗要求的影響,主要是受農藥及有毒物質殘留量、動植物的病蟲害規定、嚴格的衛生檢疫制度、對農產品和食品加工的規定、保護特定動植物物種等的影響。因此造成的禁止進口和退貨、被進口國海關扣留或拒收、索賠等的案例已發生很多起,給我國的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帶來巨大的損失。我國凍雞肉因不符合歐盟衛生檢疫標準,歐盟已決定自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國凍雞肉進入歐盟市場。

三、應對措施

(一)充分利用“標準守則”的原則,制定切合我國國情的統一的技術標準法規體系。

一是建立技術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收集、整理國外技術壁壘信息,建立我國國家技術壁壘數據庫和咨詢中心,及時為出口企業提供國外技術壁壘信息,從而對國外可能出現的技術壁壘預先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全國性的應對技術壁壘快速反應機制,及時對國外制定和實施的針對我國的技術壁壘進行交涉,盡量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二是健全反技術壁壘的研究和協調管理機制。加快專業人才培養,研究和掌握《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及其他相關協議的具體內容,加強對國內外反技術壁壘典型案例的研究,總結國內外企業突破技術壁壘的經驗和教訓,探索應對技術壁壘的一般規律,并在解決貿易糾紛中發揮指導和協調作用。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要建立信息共享和溝通協調機制,及時反映情況,完善相關措施,更好地應對國外技術壁壘。三是建立我國的技術壁壘體系。一方面通過技術壁壘有效保護本國市場,另一方面,針對那些對我國產品設置歧視性技術壁壘的國家或地區,保留報復的權利,并根據形勢需要實施報復,以使這些國家及時撤銷針對我國的不合理的技術壁壘。

(二)實施國際標準化戰略。

一是逐步使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接。國際標準代表著一定的質量水平,得到各國的認同,成為國際上處理貿易糾紛的重要基礎。目前,國際標準有取代國家標準的趨勢。我國要適應這一趨勢,及時制定和調整國家標準,以使我國的出口商品適應和滿足國際標準或進口國的要求,避免陷入技術壁壘的陷阱。二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協調工作。目前發達國家利用其技術優勢及對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技術領導權,盡可能將本國的技術法規、標準及檢測技術納入國際標準。這顯然不利于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據統計,發展中國家受技術壁壘限制的案例大約是發達國家的3.5倍。因此,我國要積極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全面參加ISO、IEC各委員會和工作組,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改和協調工作,充分反映我們的意見和合理要求,特別是要盡量爭取把我國的優勢項目(如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工藝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國家標準納入國際標準體系中去。

(三)積極開展國際認證工作。

積極推廣并規范認證工作是我國實施國際標準化戰略的重要前提。一是壯大我國認證機構力量。引導認證機構走股份化、集團化、規?;牡缆?,通過兼并、參股等多種形式和國家必要的扶持,盡快形成一批專業技術覆蓋面廣、實力雄厚、管理有序、世界知名的認證機構。二是建立統一的認證體系。積極推廣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認證和ISO18000安全標準認證,增加認證的透明度和權威性,避免多頭認證。同時,要擴大認證覆蓋面,使更多企業和更多產品拿到通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三是建立與國外權威認證機構的相互認可機制。認證不僅要遵循我國的標準、程序,而且還要掌握其他國家的技術標準和認證程序,避免出現較大差異。同時,要加強對認證機構、實驗室的考核和管理,進一步提高認證水平和國際信譽,爭取簽訂各種類型的多邊和雙邊的互認協議,使我們更多的認證機構和實驗室取得外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權威認證機構的認可和授權,為企業取得國際認證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四)提高企業競爭力。

一是提高技術水平。加大研究與開發投入,吸引創新人才,完善創新機制,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加快對傳統產品的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這是應對技術貿易壁壘的根本途徑。二是提高管理水平。企業的組織結構、戰略管理以及經營管理等必須適應科技時展的需要,企業可以將ISO9000、ISO14000和ISO18000等管理標準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出適合自身的質量管理、綠色管理和安全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效能和質量。加強產品檢驗檢疫工作,嚴防不合格產品流向市場。這是應對技術貿易壁壘的重要保障。三是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在生產過程中采取整體性環境保護策略。加強對生產的全過程控制,從產品開發、規劃、設計、建設到生產管理的全過程,都采取必要的清潔方案,防止生產過程中污染事件的發生。加強對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控制,保證清潔生產貫穿始終。這是應對技術貿易壁壘的有效方法。

(五)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

一是用好評議權利。根據相關規定,WTO成員在制定技術法規、標準、評定程序和衛生措施時,凡是其中的規定沒有國際標準時,或與國際標準有實質性差別的,都應在之前向WTO成員通報,并提供不少于60天的評議期,以征求其他成員對措施草案的評議意見。作為WTO的正式成員,我國應該充分享受這一權利,組織相關部門、企業及中介組織,對措施草案制定的意圖、合法性、合理性及對我國出口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和評估,并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盡可能降低其對我國出口的不利影響。二是抵制歧視性標準。依據《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規定的非歧視的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防止發達國家對我國商品實行雙重標準。如果發達國家違反非歧視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對我國出口產品設置一些歧視性技術壁壘,我國要及時提出抗辯,采取雙邊磋商或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予以解決。三是充分利用有區別待遇。我國是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WTO的,要爭取充分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中有關發展中國家特殊和有區別的待遇原則,及時向WTO和有關發達國家申請技術援助和延長有關技術性措施實施的適應期或過渡期等,增強我國適應國外技術性措施要求的能力,降低對我國產品出口的影響。

(六)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

完善各種支持和促進政策,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采用多種方式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從而繞過技術壁壘。一是深層次開拓發達國家市場。發達國家市場與我國有較強的互補性,盡管競爭激烈,但仍然有較大發展空間。要進一步有重點、分步驟、深層次地開拓發達國家市場,盡快改變我國出口過分依靠日本、美國、歐盟的格局。二是積極開發新興大市場。美國商務部把世界上增長最快、市場潛力最大的中國、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韓國、波蘭、土耳其和南非等10個國家評為“新興大市場”。據預測,到2010年,這些新興大市場國家進口將占世界總進口的1/4以上,墨西哥、阿根廷等9個國家應該是我國今后積極開發的新興大市場。三是努力拓展暫時還不成熟的市場。我國物美價廉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非洲等落后國家和地區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要學會在尚不成熟的市場中發現機會,擴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