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6-25 11:00:45

導語: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問題及建議

“國際陸海貿易通道建設是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黨的提出建設“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的具體實踐;是落實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三個作用”和重慶市委、市政府針對建設內陸開放高地提出的“在西部內陸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要求的具體行動;是推動西部地區新一輪開發開放、推動西部地區與新加坡等東盟國家強化產業合作和經濟交流的重要抓手。重慶市沙坪壩區作為重慶實施內陸開放高地的主戰場之一,緊緊圍繞“兩點”定位、建設國際物流樞紐和內陸開放高地的目標任務,在中歐班列(重慶)的基礎上,創新發起并全面開展了“陸海新通道”建設。“陸海新通道”由國際鐵海聯運、跨境公路運輸和國際鐵路聯運等多種物流組織方式構成,其中以國際鐵海聯運為主。鐵海聯運班列于2017年4月28日成功首發,目前已實現了“雙向天天班”,累計開行850班,成功實現進口整車、水果、肉類等特色產品在重慶分撥,貨物出口覆蓋全球71個國家(地區)的160多個港口。目前,已與廣西、貴州等實現聯手共建,形成“一單制”“一條龍”全程鐵海聯運服務模式,初步實現從區域合作層面帶動沿線地區和國家共商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

一、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務實推動“陸海新通道”建設的實踐過程,是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過程,是勇立潮頭、開拓創新的過程,更是順應時代、創造未來的過程,隨著不斷推進,問題也逐漸凸顯。(一)通道統籌力度不夠。一是缺乏國家層面頂層設計。鐵海聯運涉及國際國內,涵蓋鐵路、海事、海關、商務、外交等多個領域,從國家層面進行統籌規劃和協調解決實施中的相關問題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二是缺乏統一的市場運營主體。四川、廣西等各省市陸續建立了獨立的運營主體,拼政府補貼拉低市場價格現象再次顯現,造成一定程度的市場競爭;同時市內各條通道之間尚未形成合力,產生資源浪費。(二)基礎建設存在短板。一是基礎設施薄弱。重慶至廣西間鐵路線路標準低、繞行多,部分路段貨客交叉運行,時速最高達80公里/小時,離120公里/小時的最高運行速度還有一定距離;鐵路線仍有約3公里未進港口,鐵路到發站作業能力差;港口泊位不足,航道狹窄,大連港、唐山港、青島港均為40萬噸級港口,而欽州北部灣港不足20萬噸,1.2萬標箱的中等級航船無法駛入,最大的集裝箱船6600標箱,航運能力提升空間小;集裝箱堆場、集拼場地、冷鏈設備和倉儲等配套能力不足。二是智能水平不高。跨省市聯通鐵路、港口、航運、海關等公共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及全程貨物追蹤信息系統等口岸智能化管理功能缺失。(三)通道效率有待提升。一是鐵海運輸標準不統一。鐵路運輸和海洋運輸在操作模式、手續辦理、貨物分類、裝載要求等方面存在標準差異,導致掏箱重裝、鐵路拒運等情況出現。二是進出手續復雜。海關、海事、鐵路等單位對進出貨物管理要求多,一般情況下入關時間平均在3~7天,往往存在重復申報、查驗等情況,未形成簡潔高效的協作機制,導致進出商品的中轉操作不暢、時效不高。三是轉口貿易規則不明確。“陸海新通道”在重慶連接中歐班列,創新開展了國際轉口貿易和過境運輸,新模式涉及海關總署、商務部等部門,相關制度和規則缺乏,操作模式不明確,“一帶一路”中的帶動作用將受到影響。(四)樞紐功能亟待加強。一是規劃布局不合理。重慶市的物流分撥中心與專業市場布局分散,未能實現雙向聯動,造成物流費用偏高,難以形成貨物貿易等產業聚集效應。二是口岸功能不齊備。重慶鐵路口岸缺乏進口水果、糧食、肉類等指定口岸功能,相比廣西等沿海口岸,功能仍顯不足;B型保稅區不具備加工制造等功能,不能滿足通道貿易發展需求。三是落地政策不聚焦。市級關于物流、貿易、金融等政策分散,缺乏聚焦通道發展和樞紐經濟建設的產業落地、培育和集聚政策,導致通道存在“只有流量跑,產業落地少”的現象。(五)通道運營能力不強。一是市場影響力不夠。班列貨源以本市存量為主,外地貨源少,未對周邊省市貨源產生吸附效應;同時,班列貨源結構不優,雖然去程90%為外貿貨源,但是回程班列的外貿貨源不足10%,海外市場開拓不足。二是運營成本待優化。陸海新通道鐵路運價較中歐班列、渝甬班列每箱/公里高出15%以上,且中轉成本較高。三是服務網絡需完善。目前,與東南亞船公司、貨代公司等第三方平臺合作成熟,但服務網絡以輻射東南亞為主,需建立和培育輻射全球其他國家地區的成熟服務網絡。

二、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中的對策建議

為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助推重慶外向型經濟發展,推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做大做強,建議如下。(一)強化通道統籌。一是中央全面統籌。建議將“陸海新通道”建設納入國家“一帶一路”領導小組統籌協調,高位統籌“陸海新通道”規劃建設和規范運營發展,組建“陸海貿易新通道”工作組及高級別領導論壇等多邊合作機制,同時將通道建設納入中國-東盟“1+10”合作框架下協商推進,盡快出臺“陸海新通道”整體規劃,各部委盡快研究出臺適應“陸海新通道”發展的具體支持政策。二是區域聯動共享。加強西部省區市及鐵路部門合作,建立共商共建共享聯動機制,用市場化方式設立樞紐中心,搭建合作共建“陸海新通道”的運營平臺主體,統一品牌、統一規則、統一運作,實現資源優化,避免惡性競爭。三是市級綜合協調。成立重慶市“陸海新通道”建設協調小組,分管市領導擔任小組組長,市級有關部門和相關區縣的主要負責人作為小組成員,統一協調全市水空鐵公各通道、各口岸協同開放發展,形成開放開發合力。(二)完善通道設施。一是提升通道能力。按雙層集裝箱運輸標準新建重慶至欽州港之間的鐵路線路,提高通道載運能力,降低單箱成本;新建欽州港進港鐵路專用線,由1條增加到2條以上,增設龍門吊,滿足多條鐵路線束同時作業,新建欽州港集裝箱碼頭,提高中轉效率;深挖航道,提升北部灣港遠洋輪船航運能力;加快推動重慶鐵路口岸場站擴容工程、國際海運箱運管中心,建設重慶鐵路口岸同空港、水港、公路港等物流樞紐高效串聯的專用通道,提升聯運效率。二是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立足重慶樞紐和通道,建設跨區域國際多式聯運信息大平臺,推動鐵路、港口、航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口岸智能作業、信息化、查驗平臺,構建全過程留痕、全鏈條追溯的監控體系。(三)提升通道效率。一是統一鐵海聯運標準。推動中國鐵路對接國際海運標準,簡化、統一操作手續和模式,實現一單制全程運輸。二是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海關、海事、鐵路等部門針對“陸海新通道”建立簡潔高效的協作機制,保障進出商品實現高效中轉。三是完善物流貿易規則。推進海關口岸關區與內陸關區聯動,研究制定多式聯運直轉規則;推動海關、商務、外交等部門研究出臺內陸轉口物流、貿易相關規則和辦法;組織海關、法院、銀行及高校等專家,研究鐵路提單單證創新與國際公約的協調機制,探索鐵路提單便捷化、法治化、國際化路徑,推進陸上貿易規則發展。(四)優化樞紐功能。一是科學規劃產業布局。集約土地資源,統籌專業市場及產業布局,強化產業支撐進口與出口,實現通道與產業互補。二是完善口岸功能配套。推進B型保稅區升級為綜合保稅區,拓展加工制造功能。加快國際郵件互換中心、口岸公共倉等一批服務口岸經濟的配套設施。設立植物種苗等指定口岸,延伸進口水果、糧食、肉類等指定口岸功能至鐵路口岸。三是強化政策引導作用。出臺通道貿易、產業和金融等專項政策支持,降低融資成本,發展整車、冷鏈、醫藥等特色產業鏈,形成國際集采分撥中心,打造國際樞紐貿易結算中心。(五)強化運營能力。一是加強通道宣傳力度。積極參與國際間行業交流、商會交流,加強通道宣傳,深化與國際船公司、國際公司合作,擴大“朋友圈”,拓展海外市場。二是爭取鐵路更大支持。參照中歐班列、渝甬班列,爭取鐵路總公司給予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鐵路運價下浮50%以上的支持,保障運力,拓寬貨物準運類別,增強綜合競爭優勢。三是增強通道輻射能力。在東南亞、歐洲、非洲、大洋洲等設立海外集散中心,強化國際聯動;在統一運營平臺下,分別組建重慶、甘肅、貴州等區域公司,強化西部省市間區域合作,全面提升通道輻射和服務能力。

作者:代建紅 單位:重慶市沙坪壩區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