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思政教育研究

時間:2022-08-20 02:48:12

導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思政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總要求,以國際經濟貿易專業(yè)國際貿易學課程為例,通過分析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并從優(yōu)化教學設計,使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目標銜接,課程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兩個方面對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教育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國際貿易;思政教育;課程思政

立德樹人是總書記對教育的總要求。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課程思政被提上講臺,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是要求課程教育中融入思政內容,做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灌輸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1]。圍繞課程思政教育,全國各地高校都展開了試點,其中上海市在課程思政教育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面,并受到了教育部的認同[2]。常州大學是江蘇省的地方高校,有40多年的辦學歷史,在學校層面開展了課程思政的試點教育。以常州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國際貿易學課程為例,探索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課程教育的辦法和路徑。

一、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思政目標一致

常州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較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掌握扎實的經貿專業(yè)知識;具備分析外經貿問題的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協作能力和外貿業(yè)務處理能力;具備國際化視野,能在企業(yè)、政府及金融機構從事外經貿相關工作,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通用型經濟管理人才。學生畢業(yè)思想素質上要求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熟悉國際貿易政策、法律、法規(guī),具備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的對外經濟與貿易從業(yè)人員的基本素養(yǎng)和正確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3]。高校思政目標事關國家前途命運,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思想素質要求本質上是與高校思想政治目標一致的,該要求結合了專業(yè)特點,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提出培養(yǎng)在經貿領域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國際貿易學課程目標決定了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國際貿易學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主要是研究國際貿易產生、發(fā)展及其特點與運動規(guī)律,知識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國際貿易的理論知識、基本概念,了解國際貿易發(fā)展趨勢及特點。能力目標是能夠對現實生活中國際貿易的現象(貿易摩擦、關稅壁壘、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等)做出分析和判斷。思想素質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和愛國主義的情懷。作為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國際貿易學思想素質目標方面體現了愛國主義的情懷,開放和共享的發(fā)展理念,這些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保持高度一致。課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4],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達到協同育人目的[5][6]。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通過課程運作、全員參與,對學生予以全方位的影響,把顯性的國際貿易學理論知識與隱性思想素質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揮教育教書育人的作用。

二、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探索

(一)優(yōu)化教學設計,使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目標銜接

結合課程知識內容及課程目標,在充分考慮思政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挖掘思政與專業(yè)課程內容的結合,并在教學中優(yōu)化課程設計,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課程教學,具體設計見表1。

(二)課程教學中實施思政教育的路徑

1.課程教學中挖掘課程思政的切入點 在人才培養(yǎng)整個過程中貫穿課程思政教育,對人才形成全方位的培養(yǎng)[7],這就要求在課程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從國際貿易學課程的性質來看,主要是理論授課為主,在授課過程中要做到每章每節(jié)內容都含有課程思政,這一方面要求教師對課程內容很熟悉,同時對思政教育體系也很了解,并且能夠把兩者融為一體,做到課程思政與專業(yè)學習有機結合。如在分析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時,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目前為什么推動“中、日、韓自貿區(qū)”建設,以及中國與全球很多國家建設自貿區(qū)的意義,嘗試把開放、共享的思想灌輸在這節(jié)內容教育中。如在講述貿易保護主義時,除介紹貿易保護主義的發(fā)展及其正面作用之外,以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為背景進行分析,引申出公平和公正的教育思想。2.適當的教學方法課程教學融入思政教育要有適當的教育方法,在國際貿易學課程講授過程中,采取了“以案例引導,問題導向”的探究式教學方式。一是每節(jié)內容開始前運用“案例”作為導讀,讓學生歸納和提煉出具體問題,在此過程中嘗試融入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yè)精神。如在講解非關稅壁壘時,要培養(yǎng)學生開放和包容的理念,首先要求對非關稅壁壘要有正確認識,讓學生意識到這是目前國際貿易的常態(tài);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學會妥善處理非關稅壁壘,按照開放、包容的理念,針對這些壁壘采取有效措施,既努力避免又要克服這些壁壘,并使之成為進一步改善產品貿易的動力。二是在分析解決這些案例問題的同時,要進行提煉,引申出思政教育目標。如在非關稅壁壘案例中,要進一步提煉出開放和包容的思想,需要在對案例歸納總結,并引申到實際生活中,用總書記在某個時段的講話去印證這個思想。通過這樣的教育,學生就能在學理論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3.深挖教學資源教材是國際貿易學課程學習的主要資源,除此之外,課外教學資源也是重要的教學補充,這些資源包括網絡資源、實訓資源和校內外學生的實踐活動。網絡資源可以利用商務部、省和市的網站資料,這些網站資料通常有國際貿易報道、商務案例資料及統計數據,通過這些網絡資料可以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和利用資料的能力。在線課程、雨課堂等相關資料也具備教學的功能,可以通過這些資料向學生介紹外貿企業(yè)糾紛、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摩擦,增長學生知識。校內外實訓資源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校內外實訓基地,使學生了解常州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發(fā)展歷程,專業(yè)就業(yè)狀況以及就業(yè)技能要求,增加學生對專業(yè)的認知。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組織學生分組到實踐基地去考察,通過社會實踐,親身體會專業(yè),進一步加強對專業(yè)的認知及對德、智、體、美、勞的培養(yǎng)。4.選配一流教師,增強教師思政教育意識上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教師是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者,教師本人首先要對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有深入的理解,能把與專業(yè)相關的思想政治理論與專業(yè)知識內容有效結合;其次教師要深入思考這些思政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方式,學生的配合程度,自身的課前準備狀況以及教學思政目標的設計。最后教師要做好授課條件準備工作,上好課程思政,不是之前的例行上課,要增加教師備課的工作量,要提前準備好資料的收集及課堂的組織工作。特別是公認比較難的思政目標的考核工作,教師可以考慮在日常的教學中融合思政目標的考核,如在平時的課堂討論、回答問題和課后作業(yè)中融合思政考核內容。

[參考文獻]

[1]敖祖輝,王瑤.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核及其實踐路徑選擇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2]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30-134.

[3]李福林.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J].管理學家,2012(21):229.

[4]崔蕾,徐穎.基于“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輕工科技,2019,35(11):174-175.

[5]董常亮.“課程思政”背景下市場調查與統計分析課程教學設計[J].廣西教育,2020(11):138-140.

[6]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7]張曉青,楊靖.高職國際商務類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研究與實踐——以《國際商務管理》課程為例[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20(17):88-92.

作者:管志杰 劉德光 陳麗 單位:常州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