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出口企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01 10:24:00

導語:農產品出口企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出口企業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產品出口企業;風險;規避

論文摘要: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時間短,經營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政府扶持有限,抗風險能力很弱,必須通過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的談判、加大對外交涉、推廣出口信用保險、建立農產品出口行業預警機制、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等途徑,規避出口風險。

農產品貿易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實現了持續增長和全面發展,貿易額由1978年的61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81億美元,年均增長9.2%。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1—11月,國內農產品出口企業2.02萬家,比上年同期增長16.8%。在新增加的2905家企業中,出口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只有96家。截至2007年底,通過國家認監委注冊的水產加工出口企業已達1500多家,年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水產品出口企業有400多家。這些業績的取得,主要依托于我國近2.02萬家農產品出口企業,然而,由于這些企業進入農產品出口市場的時間短、經營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政府扶持有限,抗風險能力很弱。商務部對全國100家農產品出口重點企業的問卷調查表明,近半數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不具備抵御風險的能力。

那么,農產品出口企業在參與國際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到底會面臨哪些風險?又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呢?

一、農產品出口企業面臨的風險

1.外方誠信風險。一是外方違約導致貨款回收困難;二是外貿不規范運作造成風險;三是外方與個別“貨代”內外勾結,騙貨騙錢;四是信用證方式下單證不符、單單不符,導致議付行拒絕付匯;五是信用證規定的“軟條款”埋下風險隱患,企業一旦放貨給了國外買方,買方極可能故意以驗貨不符,拖延付款,導致錢、貨兩空;六是使用D/P、D/A遠期付款方式或寄售方式結算的風險。

2.匯率變動風險。經國務院批準,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自此以后,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浮動匯率制度。2007年11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大幅走高,2008年1月人民幣升值破7.27大關,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經超過10%。人民幣升值給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帶來一定沖擊: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在國際市場上的相對價格,這意味著我國農產品在國外價格競爭力的下降,而價格優勢正是我國出口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所在,不利于出口;抑制了農業外資的供給。另外,農產品出口企業還要遭受出口收入轉化成人民幣時的匯兌損失,以及由于出口量減少造成的損失。從較長的時期看,會降低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引起生產總量,特別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產量的減少和生產規模的縮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會減少農戶的收入和福利水平;農產品出口較多的沿海農業所受沖擊更大。

3.政治風險。綜觀當今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及貿易商品價格的變動,除了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外,其中也隱匿著政治的因素。前里根政府時期的聯邦情報局局長曾談到冷戰時期美國政府為搞垮前蘇聯而采取的三大戰略:一是為扼制前蘇聯每年通過石油出口而獲得巨額硬通貨(每年約500億美元),美國與OPEC組織達成協議,通過擴大原油生產,使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從原來的50-60美元/桶降到15美元/桶,致使前蘇聯的外匯來源急速下降,外匯收支極為困難;二是為扼制前蘇聯50%的技術來源于國際貿易的局面,美國政府利用巴黎統籌委員會,嚴格限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到前蘇聯及其東歐國家,而前蘇聯外匯緊缺也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通過商業貿易獲得先進技術及必要原材料的可能;三是通過制定星球大戰計劃,從軍事上消耗前蘇聯的財力、物力,扭曲其經濟結構,進一步削弱其經濟發展的動力。美國通過國際貿易的方式不顯山不露水地擊垮了前蘇聯后,又把目標瞄準了以中國為代表的農產品生產大國。它依靠龐大的財政支持對農業以各種補貼,支持農民擴大生產,進而擴大出口(美國的農產品供給占世界市場40%-60%),以此影響世界主要農產品的價格。由美國等發達國家主宰的國際農產品價格長期低迷的現象,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國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出口:一是具有明顯的價格放大作用,易使國內農產品價格失真,農村政策失去真實的反映;二是使國內農產品價格長期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從而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近10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已由10年前大大低于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轉而長期高于國際農產品價格(約15%-30%)。同時,國家還要花費巨額補貼來促進農產品出口,財政支持對象發生巨大錯位,使國家財政負擔惡性循環。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因此喪失殆盡,農民收入嚴重受損。而這種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的政治風險大多是由農產品出口企業來承負。

4.信息風險。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期間,國際大豆市場價格猛漲,缺乏國際市場經驗的中國企業簽訂了大量進口合同。但從2004年5月開始,國際大豆市場價格暴跌,中國大豆加工業遭受重創,出現全行業虧損。據估計,2003-2004年度中國大豆加工業損失將超過40億元人民幣。造成這一損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到目前為止,國內沒有一個權威的部門適時中國出口農產品的基本信息,單產、種植面積、庫存、壓榨等情況都缺乏準確的數據。大部分農產品出口企業在做決策時,往往主要參考美國農業部或外商提供的中國與國外市場數據,而這些數據往往不是很準確的,致使其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5.壁壘風險。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級,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等措施將成為未來我國出口企業面臨的嚴重威脅。2007年,全球共有19個國家(地區)對我國企業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調查近80起。此外,同期我國還遭遇美國337知識產權調查17起。同時,技術性貿易壁壘使企業遭遇技術資金雙門檻、歐盟雙綠指令等,對企業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如歐盟ROHS指令、REACH法規,直接造成機電、紡織服裝、塑料、化纖等產品出口的障礙。

6.市場風險。隨著各個領域全面對外開放,中國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市場風險挑戰,防范和化解的難度日益增大。國際農產品市場風險尤為復雜。而且,隨著中國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程度的加深,國際市場風險通過進口鏈條向國內市場轉移的風險也將越來越大。目前,受美國次級債影響,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其負面效應正擴大到消費市場。據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11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9月的99.5下跌至90.5,為兩年來最低的水平。美國經濟增幅持續下滑正引發其對外需求的下降,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將受到牽連。

二、規避農產品出口風險的對策

1.推動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主動防范市場風險。中國加入WTO后,隨著市場經濟規則的進一步建立健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日益接軌,政府以往對出口貿易的直接扶持措施被視為違反WTO規則的手段,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出口信用保險作為符合WTO規則規定的、促進本國出口貿易發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有上百年發展歷史,成為政府扶持的、企業廣泛運用的保障應收賬款、增強出口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歐美發達國家,每年的出口額中約有20%-25%都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在日本,投保的出口額比重甚至達到了30%。

出口信用保險在支持農產品出口、規避市場風險方面有以下主要功能:一是幫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特別是國家風險較高的新興市場。二是協助企業建立完整的客戶信用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信保公司通過海外渠道對企業的買家進行資信調查,可以幫助企業掌握客戶的財務和經營狀況,同時將這些信息量化為具體的指標,指導企業與買家之間的貿易是否放賬和放賬金額的大小。出口企業通過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建立起專業的第三方監督和管理風險的控制機制,有利于出口企業提高風險管理水平,與國際接軌。三是規避企業收匯風險和協助企業追討應收賬款。出口信用保險的保障和補償功能,可以將難以預測的收匯風險轉化為確定的能計入成本的保險費支出,使企業在遭遇風險時獲得理賠;同時,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還幫助客戶進行應收賬款的催收和追討,大大提高了應收賬款的回收率。四是控制和打擊國外失信企業。一旦國外買家對中國的出口企業有不誠信的行為,信保公司將通過內部的黑名單機制通知全國分支機構,如有其他國內企業向信保公司咨詢該買家的狀況,信保公司就會將買家不誠信的行為告知出口企業,有效避免出口企業重蹈覆轍。對有嚴重不誠信行為的海外買家,信保公司還能夠通過國外的法律渠道配合,對其進行訴訟,使之得到相應懲罰。五是投保企業可以依靠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將收匯風險有效轉嫁,使得應收賬款成為一項低風險資產。通過向銀行轉讓賠款權益,取得銀行的出口融資支持,加速了企業資金的周轉,也有效地規避了人民幣預期升值帶來的可能匯率損失。2006年,商務部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聯合下發了《關于利用出口信用保險進一步支持農產品出口的通知》,進一步完善出口信保制度。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規模增長較快,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2005年,中國信保直接支持了15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是2004年的1.5倍。僅2006年1-10月,承保額就達14.6億美元,同比增長20%。

2.發揮主觀能動性,消解匯率變動風險。要消解匯率制度改革后經常性匯率變動給農產品出口企業帶來的風險,企業、銀行、政府都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企業來說,要加強內部管理,整合資源,消化成本增長。如通過開展技術改造挖掘潛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將成本增長部分消化掉;也可以將企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完成成本增長轉嫁。對于國內金融業而言,要大力發展外匯市場和外匯市場上的各種金融產品,創新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向企業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同時,政府應盡快開展經濟內部減壓工作,降低資本流出管制,鼓勵加大對外投資;擴大出口,增大美元需求;利用匯率杠桿,減少農產品出口企業不規范、不正當的內耗,提高其對外競爭力。

3.積極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的談判,應對政治風險。一是要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起,在國際農產品貿易談判中,盡力減少發達國家的巨額補貼,以真實反映農產品價格水平及其變化趨勢,這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二是在國內支農政策中,要充分利用“綠箱”、“藍箱”、“黃箱”政策,加大對農支持力度,增強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特別是要注意保護好國內農業生產能力。三是要特別重視各國農產品貿易斗爭中各種手段及其對策的研究,如各種貿易壁壘、非貿易性壁壘、傾銷與反傾銷等等。

4.建立農產品出口行業預警機制,防范出口風險。在農產品出口中,我們不僅需要國外市場的供需信息,同時還需要中國農產品進入這個市場的情況,以避免中國農產品對某個目標市場的出口過于集中或者增長速度過快,容易造成目標市場所在國對我們實施反傾銷或者保障措施,增加中國農產品出口成本,削弱出口競爭力,或者直接禁止中國農產品繼續向該目標市場出口。為建設好完善的出口預警系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獲得別國進口預警系統的數據和運作模式,通過政府間的合作與交流,購買或者互換農產品主要出口國的進口預警系統數據庫以及運作模式,明確中國農產品對其出口達到什么條件時,該國家或地區將啟動預警措施。只有了解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很明確地知道如何控制和規劃中國的農產品出口。②確定預警系統臨界指標,根據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農產品進口預警系統,確定中國農產品出口預警系統的臨界指標。在臨界指標制定中,以向某個目標市場出口的數量和價格為主要因素,根據不同的進口國家或地區不同的預警系統,在數量上和價格上可以確定“黃線”和“紅線”兩個檔次,同時密切關注中國向該目標市場的出口數量和價格變化情況,隨時和該目標市場進口預警系統的預警指標進行比較。在做到這些的同時,還需要密切關注其他國家對該目標市場的出口情況,做好橫向比較。并注意農產品市場強勁時和農產品市場疲軟時需要有不同的考慮。

5、加大對外交涉,積極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商務部、質檢總局等有關部門利用多雙邊渠道積極開展對外交涉,為我國出口企業爭取更大的國際市場空間。目前已取得積極成效。我國的活牛、活羊恢復對中東出口;蘋果、鮮梨等水果先后進入北美、澳大利亞和拉美市場;冰鮮肉進入港澳市場;紫菜進入日本市場。為應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歐盟新食品法等技術性貿易壁壘,商務部、質檢總局組織了大規模企業培訓,并會同行業協會首次啟動行業預警機制,在全國聯合《對日出口農產品風險評估報告》。

6、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消減信息風險。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企業仍以中小企業為主,組織化程度低,收集信息困難等特點,政府應整合信息資源,豐富公共服務的內容。自2004年以來,商務部投入500多萬元,打造農產品出口公共信息平臺,連續3年舉行出口信息活動,推出公共信息產品,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最近又推出歐盟、東盟、加拿大、印度、南非、阿聯酋6個市場指南,茶葉、大蒜、蘑菇罐頭、雞肉制品等4個產品指南,并將正式啟用“農產品貿易專題”的新網址和標識,形成了以商務部政府網站為平臺,以政策、市場指南、產品指南、進出口統計數據、行業預警、海外快訊、市場動態為主體,以駐外機構、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科研單位為渠道的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農產品出口面臨諸多因素制約[EB/OL].2004-05-18.

[2]邱明科、徐觀華.如何看待農產品國際貿易秩序[N].中國經濟時報,200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