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論文

時間:2022-09-01 10:36:00

導語:貿易摩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摩擦論文

20世紀90年代后,歐美雙方農產品貿易摩擦進一步擴大,涉及的國家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廣。

一、歐美農產品貿易摩擦的處理方式

(一)歐盟處理農產品貿易摩擦的方式。歐盟采取的對策比較溫和,逐步調整自己的農業政策,使之有利于緩和與美國的貿易摩擦。

1.使用WTO允許的“綠箱”補貼政策。根據WTO規定,出口價格補貼的“黃箱”政策是世貿組織的規定。“藍箱”補貼原本也無須承擔削減義務,但多哈回合談判框架明確指出,各國的“藍箱”支持量不得超過該國某一歷史時期內農業總產值的5%,農業總產值的5%意味著目前使用“藍箱”政策的國家將面臨“藍箱”補貼的調整乃至削減。由表1可見,歐盟“藍箱”補貼遠超過多哈回合談判框架規定的5%的封頂限額。按多哈回合談判框架中“藍箱”政策的要求,歐盟將面臨“藍箱”政策的大幅度削減。因此,轉而使用WTO允許的“綠箱”補貼政策是歐盟較為可行的方法。由表2可見,“黃箱”和“藍箱”補貼相對較多,這是“黃箱”和“藍箱”補貼引致的直接利益使然。比較而言,“綠箱”補貼使用較少,因此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由于歐盟擁有充足的資金,完全可在WTO規定所允許的范圍內利用“綠箱”政策大力支持歐盟內部農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公共基金或財政開支提供農業科研、病蟲害控制、培訓、技術推廣和咨詢服務、檢驗服務、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一般性農業生產服務,扶持和促進農產品生產。另一方面,利用單親家庭農場補貼、自然災害救濟補貼、一般性農業收入保障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源儲備補貼等一系列補貼政策保障農產品的生產和生產者的收入。

2.推進多功能農業建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歐盟就提出“多功能農業”概念,并在1998年對“多功能農業”做出定義。歐盟認為,除生產功能外,農業還包括水土保持、田園風光的管理與加強、環境保護、災害預防及農村地區的生存與發展。也就是說,農業產品不僅包括商品,而且還包括一些諸如保護環境、保護文化遺產、維持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田園風光等公共物品。因此,農業應是多功能的。多功能農業可使農業與其它產業(包括環境)得以更好的匹配,使農業發展可持續,繼續發揮其在各產業中的基礎性地位與作用,從而成為保證其他產業得以持續的必要條件之一。農業提供的多功能公共物品不屬于《農業協議》所管轄的可貿易的商品范疇,而應屬于“非貿易關注”,應得到政府的補償。否則,公共物品將由于市場的失靈而供給不足。這樣,歐盟就可對屬于“非貿易關注”的多功能農業進行名正言順的補貼。事實上,“多功能農業”正是為維持農民補貼而另立的名目。同時,多功能農業的補貼有助于解決農業政策實施鼓勵集約型農業所造成的嚴重環境問題,有利于歐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有所保障。

3.發展歐盟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是歐盟委員會1999年1月正式向歐盟理事會提出的,建議在歐盟范圍內制定協調一致的一系列貿易促進政策,以推動歐盟農產品的出口,并為出口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及開展諸如宣傳、調研、產品推廣等各類商業活動提供每年約為1500萬歐元的經費支持。同年12月,歐盟理事會批準了此項建議。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為幫助歐盟出口企業占領非歐盟市場提供政策、信息服務及資金上更充分的保障,鞏固和擴大歐盟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歐盟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分批執行,與美國相比規模較小,但針對性和延續性很強,從每批和單個產品看,歐盟投入的經費不高,但從其項目的延續性和整體性來看,歐盟對農產品出口支持是有相當大力度的。

(二)美國處理農產品貿易摩擦的方式。美國更多地選擇貿易報復與經濟制裁手段迫使歐盟作出妥協和讓步,并愈來愈多地采用雙邊、地區甚至單邊方式向對方施壓。

1.交替采取多邊、雙邊和地區談判方式。隨著歐盟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在許多問題上美國很難通過多邊談判來解決。因此,除多邊方式外,美國愈來愈多地采取雙邊、地區和單邊方式來處理和解決同歐洲、日本及其他國家的貿易爭端。美國農業競爭力較強,歐盟無法與其展開競爭,只能走保護的路子。歐盟的農業政策是設置種種障礙,如配額、衛生檢疫標準、環保標準,勞工標準等辦法來維護貿易的進行。這些做法阻礙了美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出口,引起諸多不滿。尤其從上世紀80年代后半期起,在歐共體加速建立統一大市場后咄咄逼人的壓力下,美國開始交替采取多邊、雙邊和地區談判的方式與歐共體等國家展開市場爭奪戰。美國也不放棄利用一年一度的美、英、德、法、意、日和加拿大七國首腦會議與競爭對手討價還價、施加壓力。.運用貿易立法手段實施保護。美國在1974年貿易法的301節中專門制定了實施貿易歧視的報復措施,1979年的《貿易協定法》增加了反補貼和反傾銷的內容,1988年的《綜合貿易和競爭法》拋棄了美國一直堅持的自由貿易口號,追求所謂的“公平貿易”。可見,美國貿易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規范化和法律化,實施貿易政策的行動和措施都能從法律中找到依據。

3.建立復雜繁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美國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不僅具有與歐盟一樣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也有各種經常變化和復雜的技術標準和規定,如對包裝、標簽、品質等方面的嚴格要求。美國頒布的限制農產品進口的《食品、藥品、及化妝品管理法》十分苛刻,是打著維護消費者健康和安全的幌子阻止外國農產品進入。

二、啟示

歐美農產品貿易摩擦在較長時期內仍會存在,甚至可能會激化。但合作和談判已成為主要的解決方式,各國都會以理性的態度加以處理。對中國而言,立足于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和對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利用貿易摩擦、以摩擦作為促進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契機和動力、創造新的競爭優勢,應是中國應對貿易摩擦的最佳選擇。

(一)不輕易使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當中國面臨國外貿易壁壘時,更多的應是反省自身的出口產品結構或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不可動輒指責貿易伙伴施加貿易限制或壁壘。必須看到,美國在處理對歐盟的貿易爭端時所采取的貿易報復與經濟制裁的措施并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會惡化對外貿易環境,遭遇更多、更嚴厲的反報復。中國在處理與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矛盾時,應盡可能地使用磋商、談判的手段,必要時才訴諸單邊貿易報復或多邊爭端解決機制。溫和的政策與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爭端的化解。

(二)加強立法,使國際貿易爭端有法可依。歐美間的貿易實踐表明,政府代表所有商業機構的利益。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政府所代表的不僅是國營經濟,同時也代表其他各類經濟成分。因此,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能夠接受的相關法律制度。

(三)調整農業補貼方式。歐盟農業政策雖然不斷改革,但對農業支持的趨勢一直沒變,甚至保護的力度也沒有減少。與歐盟相比,我國耕地少、農業人口多、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面臨的問題更復雜,對農業的支持更有必要。目前,我國農業支持明顯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支持水平明顯偏低,二是流通環節補貼過高。我國應借鑒歐盟的經驗,不斷加大“綠箱”補貼投入,重點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引進。同時,逐步減少對流通環節的價格補助,增加生產環節的直接補貼,以增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