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相互投資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5 04:26:00

導語:中俄相互投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俄相互投資研究論文

一、俄羅斯對華投資的發展趨勢與結構特點

(一)俄羅斯對華投資發展趨勢分析

1992年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投資規模比較小。1992年大約為1622萬美元,1993年增長到4194萬美元。但是隨后幾年投資規模明顯減少,尤其是1994~2000年期間僅僅維持在2000萬美元左右,2001年有所上升,擴大到近3000萬美元的規模,但是仍然未恢復到1993~1994年期間的最高水平。從俄羅斯對華投資在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中的比重來看,1992年達到0.15%,2001年降低到0.06%,這一比例與中俄貿易關系的重要性相比相差甚遠。二是波動較大。1993年俄羅斯對華投資增長達158%,隨后連續4年陷入10%以上的負增長,在2000年出現16%左右的下降之后,2001年的增長速度竟高達83%。此外,10年中年均增長速度比中國同時期吸收外資的平均增長速度低10個百分點(參見表1)。

在周邊國家與世界發達國家中,俄羅斯對華投資在中國全部利用外資中的重要性是最低的。按照截止到2000年底的數據計算,俄羅斯對華投資的累計實際出資額僅占全部外資的0.04%,相當于美國的1/200、德國的1/58、馬來西亞的1/17和菲律賓的1/2。

(二)俄羅斯對華投資的產業分布結構

根據調研獲得的數據,按照截至2000年底的累計出資額計算,俄羅斯對華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建筑業和批發零售商業餐飲業,所占比重分別達到58.5%、15.9%、6.1%和5.9%。與同時期全部外資行業結構相比,制造業的比重大致相當,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批發零售餐飲業的比重要高的多。此外,俄羅斯投資在科技研究技術咨詢行業的比重達到3.2%,在所有行業中居第六位,相對比重高于全國外資行業結構中的該行業比重。這一點反映了俄羅斯在科技領域的人才、技術實力和近幾年來中俄科技合作日趨加強的特點。在房地產開發、社會服務業、電力能源等行業,俄羅斯投資集中程度遠低于全國外資平均水平,這也是俄羅斯企業在資本實力方面的劣勢表現。

表1俄羅斯對華直接投資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

表2俄羅斯在華投資企業產業結構

資料來源:DRC數據。

俄羅斯在華投資企業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天津等地,涉及汽車組裝、維修和零配件加工、化工、建材、食品加工、餐飲服務等領域。

從制造業來看,俄羅斯投資最大的產業是化學工業,比重達到18.2%;其次是皮革毛皮、交通運輸設備(汽車配件等)、塑料、食品、紡織、服裝等行業,比重都在5%以上。這些行業可以歸為三類,一是化學工業、塑料、交通運輸設備等行業投資本身需要的資金規模相對較大,盡管投資項目并不多,但是投資額所占比重明顯高于其他行業;二是紡織、服裝、皮革毛皮等產業投資主要為了滿足俄羅斯國內市場的需要,如在俄羅斯投資企業出口額中僅紡織品、服裝和皮革毛皮等三類商品就占了37.1%;三是適應國內市場需求的俄羅斯資源性產品加工,如食品加工業等。

(三)俄羅斯在華投資企業的基本特征

根據調研獲得的數據,目前正常營業的240家俄羅斯在華投資企業中有162家集中在制造業。這些制造業企業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企業的平均資本裝備程度比較低,按照企業人均資產計算,僅相當于外資企業平均水平的55%,在主要投資來源中是最低的;二是投資規模比較小,資本含量低。按照實際出資額計算,每個項目平均只有33.2萬美元,相當于全部外資平均水平的1/4左右;三是在合資企業中俄羅斯方面出資比例較低,如162個企業外方平均持股比重只有42.7%,是各主要外資來源中最低的,而且外方累計實際出資額與合同規定的應出資額相比,僅僅達到78.5%;四是企業經營效益狀況堪憂,按照2000年數據計算,制造業平均的銷售利潤率是負的,在23個有投資的制造業行業中16個行業出現虧損;五是勞動生產率水平偏低,以2000年人均銷售收入計算,俄羅斯在華投資企業僅為9.8萬元/人,比全部外資平均水平低45%左右;六是由于投資規模小,盈利水平低等原因,這些企業的單位銷售收入的納稅率、單個項目吸收就業的規模等當地貢獻指標比平均水平低30~40%;七是企業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如2000年全部出口相當于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7.8%,除了低于以外向型特點著稱的日本、韓國投資企業外,在其他來源企業中是比較高的,比全部外資平均水平高出27%。由于這些企業的進口依存度很低(僅相當于全部外資平均水平的15%),因此凈出口額相當于銷售收入的比重高達34.9%,是平均水平的3.5倍(參見表2)。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在華投資企業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紡織品、服裝、皮革毛皮、文教用品、塑料制品和電器等生活消費品領域,這一點與對俄貿易的結構特點是一致的,反映了投資對于促進貿易增長的作用。

總體上看,俄羅斯企業在華投資規模較小、資本裝備程度比較低,經濟效益欠佳,對當地稅收與就業的貢獻較為有限。但是這些企業產品主要面向國外市場,帶動了我國出口增長;而且由于其原料和材料的當地采購率比較高(進口依存度很低),對當地上游產業的相對生產誘發效果比較明顯,這一點明顯不同于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的日本、韓國等來源的投資企業。

表3各種投資來源制造業企業2000年指標比較

資料來源:DRC數據。

二、中國對俄羅斯投資的發展趨勢及其特點

根據外經貿部公布的資料,截止2001年底中國經批準并備案的在俄中資企業共455家,總投資規模約2.82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以及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涉及貿易、餐飲業、輕紡加工、家用電器組裝、通訊、微電子技術、木材加工、農業種植等領域。總體來看,對俄羅斯投資目前仍然沒有形成規模,多數與雙邊貿易活動直接相關,營業范圍更多集中在一般消費品和家用電器產品的生產與貿易方面。目前中國的TCL、春蘭、華為等知名家電和電子企業已在俄羅斯投資發展業務。在2002年4月的第九十一屆廣交會上,春蘭集團又與一家俄羅斯企業達成協議,合作建設冰箱廠,預計年產30萬臺,合作的方式將是春蘭出技術、出設備,俄方出資金、廠房等。這些動向表明中國企業對俄羅斯投資的規模和技術層次也在開始出現新的變化。

由于缺乏系統的全國性統計資料,無法進行中國對俄投資的總體分析。但是由于參與對俄羅斯投資和經濟合作活動的中方企業主要集中在與俄羅斯鄰近的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吉林等地,針對這些地區實際進展情況的分析對于總體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據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等四省(區)調研中獲得的各地匯總資料,共有653個投資項目,投資總額累計達到2.76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為1.39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50.3%。首先從項目數來看,四省(區)已經超過了全國批準的對俄投資企業數。據各地反映,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并未經過批準,而是根據自身貿易和生產活動的需要,直接利用境

外資金或攜帶資金出境設立企業,所以使得實際數超過了經過批準的企業數。以黑龍江省為例,經過批準備案的對俄投資企業合計為47家,僅相當于實際設立企業數的10%。由于各地都存在類似情況,保守估計,全國在俄羅斯累計設立的企業數可能已經達到2000多家;按照表4的平均投資額計算,實際的投資總額和中方投資額估計分別達到8億美元和4億美元以上。

表4四省(區)對俄羅斯投資概況

注:均為截至2001年底數據。

資料來源:根據各地調研數字匯總。

此外,從四省(區)的概況中(參見表4)還可以看出中國對俄羅斯投資項目的幾個特點:一是投資規模普遍比較小,項目平均投資額僅達到42.3萬美元,多數項目屬于中小企業;二是投資企業的當地資本成分比較高,平均中方持股比例僅保持在50%左右,說明合資或合作企業是對俄羅斯投資的主要方式,為了適應當地制度和政策環境的需要,中方投資者更多選擇了與當地投資者合作出資的方式。

黑龍江省是我國對俄投資項目最多的省份,由于其距離相近、經貿往來頻繁等特點,中方企業對俄羅斯投資環境變化的反應最為靈敏。因此黑龍江省企業投資的動態變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國對俄羅斯投資的動態發展趨勢。1992~1994年是黑龍江企業對俄投資的高峰期,每年的合作投資項目平均為110個,投資額也達到1830萬美元左右;但是1994年以后出現很大變化,投資項目逐年減少,1995~2001年的7年中,每年的投資項目平均只有15個,1997年以后甚至減少到5~7個,投資額也降低到年平均390萬美元左右,最少的年份只有10萬美元。通過與黑龍江對俄貿易增長趨勢比較可以看出,投資波動與1994年以后對俄貿易的急劇降溫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中國對俄投資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開展貿易活動為主要目的,雙邊貿易受到嚴厲打壓,不僅會影響到貿易額本身,對俄投資也受到了直接的沖擊。因此,貿易和投資環境的變化是導致對俄羅斯投資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四省(區)調查結果顯示,90年代以來開業的在俄投資企業中多數出現虧損、經營狀況欠佳。這也是影響投資增長的一個因素。

總體來看,中國對俄投資由于受雙邊貿易波動的影響,在過去10多年中增長十分有限,目前仍然沒有形成較大規模,而且投資多數以中小型項目為主,企業經營對當地資本成分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經營效益并不理想。

三、中俄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

工程承保與勞務合作是中俄兩國經濟合作的又一個重要領域。由于俄羅斯在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等領域擁有較大優勢、蘇聯解體導致社會經濟體制劇烈變化等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尖端科技研究在內,大批俄羅斯科技人員通過中俄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協議或者其他途徑來華從事科學研究、咨詢與新產品開發、技術轉讓活動,構成了俄羅斯對華勞務合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來華從事長期或短期商貿、演藝、餐飲服務等商業活動的俄羅斯勞務人員也達到了一定規模。根據國家旅游局統計,2001年中國接待的俄羅斯客人達到120萬人(次)的規模,相當于全部外國客人的1/10左右,比1995年增加了5.3倍,由此可以看出人員往來增長迅速。保守估計,其中大約有17.7%(這是全國接待外國游客中勞務項下入境人數的平均比重)是從事勞務活動,照此推斷,目前俄羅斯在華勞務人員大約有21萬人(次)左右。

根據外經貿部統計,截止2000年底,中國與俄羅斯累計簽署工程承包與勞務合同4181項,合同金額為35.8億美元,實際營業額達到13.7億美元,派出勞務人員16.5萬人(次)。按照目前年度水平計算,中國在俄羅斯的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營業額占全國對世界總額的比重大約在1~2%之間,高于對俄投資的相應比重。從構成來看,勞務合作所占份額達56.6%,占全國的比重為2.3%,可見與其他國家(地區)不同,對俄經濟合作相對集中在勞務合作領域。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政府勞務合作統計的派出勞務人(次)數,與上述俄羅斯在華勞務人數(次)的統計范圍有很大區別,僅僅包括雙方簽署勞務合同、經過政府部門批準的派遣勞務人員,如果將旅游、探親、留學等因私出境,參與勞務活動的中方人數計算在內,中國在俄羅斯的實際勞務人數將遠遠超過政府勞務合作統計的規模。

與俄羅斯接壤的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在1992~2001年期間累計對俄簽訂工程勞務合同達2700多項,合同額約24億美元,派遣勞務人員12.2萬人次,是中國對俄羅斯經濟合作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區。但是從同期對俄承包勞務的動態變化來看,大多數年份出現持續負增長,不論是從項目數、合同額還是派勞務人數,10年中年平均下降幅度都在10%以上(參見表5),從2000年起各項指標才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這種波動與中俄雙邊貿易發展趨勢基本一致,說明20世紀90年代中俄經濟合作關系曾經受貿易環境變化的影響出現全面倒退,同時也說明了加強雙邊貿易對于促進全面經濟合作的重要意義。

表5黑龍江、內蒙古等二省(區)對俄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調研資料整理。

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對俄工程承包與勞務輸出多數集中在農業種植、養殖業、建筑、森林采伐、商業服務、醫療和提供技術工人等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的領域,尤其是農業種植、森林采伐、建筑等對于開發俄羅斯資源、滿足當地市場需求、創造新的勞動力就業機會等具有明顯效果。四、中俄相互投資與雙邊經濟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俄兩國經歷了雙邊經貿關系的快速增長時期。但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雙邊貿易往來進入了全面下降時期,相互投資與勞務合作也隨之大幅度減少,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90年代末,最近兩年才出現了恢復性增長。如果僅僅從數量的變化上看,往往容易得出雙邊經貿關系曾經一度嚴重惡化的結論。但考慮到“高速增長期”雙邊貿易和投資本身的特點:如缺乏商業信譽與行為規范、市場欺詐泛濫、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其間等等無序狀態的惡劣影響,90年代中期以來的全面下降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意味著雙邊經貿關系調整期的開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這樣的調整還遠未結束,許多制度與市場層面的問題仍在嚴重制約著雙邊經貿關系的正常發展,而且除了一些具體問題之外,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相互投資和工作承包勞務合作所面臨的往往是共同的障礙。

(一)中國的制度與政策環境問題

首先,雙邊貿易發展是帶動投資和其他合作發展的龍頭,但是目前關于雙邊貿易、特別是邊境貿易和旅游攜帶商品貿易的通關、檢驗檢疫、結算、統計和出口鼓勵政策的適用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成為影響貿易正常發展并制約相互投資和其他合作的因素之一。

其次,從現有規模來看,由于中俄雙邊投資和工程勞務相對于全國總量的比重很小,宏觀層面仍然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規劃,改善雙邊環境的具體措施有待于進一步落實。如國務院有關文件已經明確了對于開展對俄木材采伐加工合作給予貼息貸款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一些地區銀行信貸規模有限、風險管理要求較高等原因,實際并不能得到落實。此外,目前實際在外投資企業數遠大于審批數的狀況,既不利于宏觀指導和監管,同時也難以保

證信息的準確性,企業也普遍反映審批過于嚴格和繁雜,說明審批制度本身需要實施進一步的改革。面向類似于俄羅斯投資企業的中小型外商投資企業的政策扶持體系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第三,投資與承包勞務合作的信息、中介等官方與社會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如政府相關部門對雙邊投資與合作往來實際運行信息的把握和披露不足,難以適應深入研究和企業決策分析的需要;面向投資與勞務活動的政策性貸款、信貸擔保、信用保險等官方支持手段薄弱;仲裁機構權威性有限,難以有效維護正常經濟活動中的企業合法利益;正常的銀行結算體系沒有形成,加大了企業資金往來風險和交易成本。

第四,缺乏對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對俄投資與勞務工程合作活動的積極鼓勵和引導。黑龍江、遼寧和內蒙古等地的對俄合作現狀表明,盡管各地也有許多在國內或國際市場上具備較強競爭力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多數沒有開展或參與對俄投資和經濟合作項目。導致長期以來以個體、私營為主的中小企業成為對俄投資和經濟合作活動的主體,不但無法發揮本地特有的產業和技術優勢,而且給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和規范企業商業行為帶來很大困難。其原因故然有風險和市場作用的因素,但是也不能排除政府在審批、控制大中型企業資本流出方面采取嚴格措施的影響。企業“走出去”還有外匯管制、國有資產管理等許多政策和制度層面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二)俄羅斯政策與市場環境中的問題

俄羅斯目前還沒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體制尚處于轉型時期,投資和經濟合作的制度與政策、市場環境方面的問題依然嚴重。一是缺乏對投資者和企業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俄羅斯雖然已經頒布了《外國投資法》,規定對投資者和外商企業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并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但事實上缺乏有效的法律執行機制,查封中資企業、扣壓甚至哄搶貨物現象時有發生。二是政府機構工作效率低、透明度差、政策制定和執行帶有隨意性,各地政策解釋相差甚遠,官員腐敗、索賄現象普遍。三是尚無健全的銀行結算體系,金融機構債務負擔嚴重,風險防范能力不足,企業資金往來極為不便。四是許多地方政府對中國企業和勞務人員直接參與俄國內資源開發利用、市場營銷開拓存有戒心,帶有濃厚的貿易保護和行業準入限制傾向。五是社會黑勢力猖獗,中方人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護。六是企業稅負沉重,亂收費現象普遍存在,大多數中資企業陷入經常性虧損。

五、中俄投資與承包勞務合作的重要領域及其未來發展潛力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俄關系已經得到全面改善,雙方具有進一步加強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合作的愿望,政府主導下的區域性制度合作也得到了大力推進。但是相比之下,貿易、投資和工程承包勞務等企業經濟活動中的政策和制度障礙依然存在,市場規范與調整之后的民間經濟往來目前僅僅處于恢復時期。這種狀況遠遠不能適應建設中俄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的需要,也使得雙方邊境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失去了許多利用自身優勢獲得更多經濟發展和致富的機會,不利于相鄰地區的社會穩定和友好交往。因此,全面加強中俄經濟關系是非常必要的。從兩國經濟的互補性來看,貿易往來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投資與工程承包勞務是貿易活動的延伸和深化,其本身對于促進貿易發展、消除貿易摩擦也具有直接的影響,在未來的兩國經濟關系中同樣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第一,俄羅斯是一個擁有1.39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僅莫斯科就有人口900萬,但由于該市人均收入較高,消費能力至少是北京的兩倍,市場中70%的食品,80%的日用品來自國外,而且其中家用電器40%左右是經過其他國家轉口進入俄羅斯的中國制造商品。因此,俄羅斯市場需要的食品、家電、紡織品等也正是中國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在中國目前國內市場飽和的條件下,具有技術和資金勢力的國內企業通過投資合作方式進入俄羅斯市場是企業拓展業務領域,回避惡性競爭和貿易壁壘的有效途徑之一,而且具有非常廣闊的商業前景。

第二,俄羅斯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而中國則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國內市場需求巨大的國家。中俄兩國之間存在許多可供雙邊合作的重要領域。首先,從能源領域來看,俄羅斯的天然氣開采量占世界的30%,石油占12%,煤占16%。可采能源儲量在世界上也占有很大比重,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優勢來克服經濟困難、發展經濟是俄羅斯政府的一個新政策趨向,中國正在制定新的能源安全戰略和發展戰略,作為世界能源大國,俄羅斯有條件成為實施能源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先考慮的伙伴,將在較長時期內成為中國“走出去”合作開發的重要市場。中俄兩國政府在該領域的合作方面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1999年簽定了有關鋪設從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到中國的輸氣管道的技術經濟合作總協定,同時還決定從東西伯利亞向中國出口電能,計劃鋪設輸油管向中國輸送石油。這些項目對于促進中國大型企業參與對俄投資與工程承包勞務合作,提高雙方合作的層次和技術水平發揮了重要影響,并將帶動相關領域中俄企業合作的發展。其次,俄羅斯的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大約為800億立方米,占到世界的25%以上,2001年,中俄簽署有關開展木材加工合作的協議。目前雙方在這一領域的合作正穩步進行。一些中國公司已經同俄羅斯遠東地方當局簽訂意向協議,在俄建立從砍伐到加工的綜合木材生產企業,向中國出口木材產品。中俄合作建立這類企業,既可擴大雙邊正當貿易,還可防止木材走私。長期來看,能夠在滿足中國國內日益增長的木材需求的同時,為俄羅斯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再次,土地開發與農業經營合作是雙方發揮互補優勢的又一個領域,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大的國土耕地面積,而且相對人口稀少,農業勞動力緊缺。雙方通過吸收中方技術和資金、有效利用當地和中方農業勞動力,進行種植或農產品深加工,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能夠達到改善當地經濟和就業條件、滿足雙方市場需求的“雙嬴”效果。

第三,在中俄雙邊關系中,科技人員以及一般勞務領域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發展潛力。俄羅斯在許多基礎科學研究方面集中了大批優秀科學家和頂尖研究成果,在諸如航天航空、能源、激光、新材料、化工、生物技術、造船等高科技應用領域同樣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按照目前每萬人中科學家人數計算,俄羅斯大約達到30人左右,居世界第8~9位。因此,采取技術入股、合作協議、技術引進等各種方式吸收俄羅斯科技人員參與中方研究和開發,有利于提高雙方經濟合作的層次和長遠利益。并且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從一般勞務合作來看,據估計,未來5~10年里,俄羅斯需要1000萬勞動力開發東部地區。從俄羅斯全國來看,由于人口出現負增長,未來長期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將更為突出。中國豐富的勞動力將為俄羅斯長期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可能。目前中俄政府間已就利用中國勞務在俄羅斯從事道路工程、農業開發等項目達成共識。這為中國對俄勞務出口奠定了堅實基礎。預計中俄雙方勞務合作的規模將會明顯擴大。

六、關于加強中俄投資與工程勞務合作的政策建議

(一)提高中俄經濟關系在地區經濟合作中的戰略地位

目前我國已經通過中俄雙邊定期對話和“上海合作組織”形式,在政治、地區安全、反恐等領域與俄羅斯之間形成了戰略性合作機制,雖然其中也包括經濟合作的內容,但是,目前還沒有成為相互關系的最優先領域,市場作用的結果也遠未達到這種的程度。考慮到未來俄羅斯經濟發展的潛在規模和增長能力,不能排除其作為新的貿易和投資重要伙伴的可能性。立足于長期穩定的地區經濟合作格局和多元化市場結構的需要,有必要提高俄羅斯作為經濟合作伙伴的戰略性地位,將已有機制逐步向經濟領域擴展和深化,直至將經濟合作提升為最優先領域。

(二)積極支持俄羅斯參與WTO以及地區多邊合作機制

雙邊經貿關系中的許多問題,起源于很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體系;市場與社會行為的無序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忽視國際通行商業習慣和規則所造成的。因此,對于俄羅斯所表現出的對外開放以及相應的制度完善,中國應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積極支持俄羅斯早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支持俄羅斯參加東北亞地區、中亞地區多邊合作的行動,在統一規則的基礎上促進雙邊關系的發展。

(三)推動雙邊有關經濟合作研究與交流活動的進程

中俄之間已經就加強雙邊經濟合作問題研究達成協議,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借鑒中日韓、中國與東盟等多邊合作研究機制等經驗,應當將中俄雙邊研究項目作為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的有效方式,繼續給予支持,并使其成為制度性、經常性專家咨詢機制,并通過論壇等方式向社會宣傳其研究成果。目前,俄羅斯在實際推進實質性研究方面有一定困難,應當通過雙邊協商,使其進入正常程序。

(四)重視貿易發展對投資與其他合作的先導作用

中俄經濟關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變化表明,雙邊貿易的影響和先導作用非常明顯。為了促進雙方的相互投資以及其他形式的經濟合作,首先應當在雙邊貿易關系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建議中俄之間通過政府對口職能部門或者民間協會團體等途徑,加強定期性對話與交流,深入研究與探討雙邊在貿易形式、通關、檢驗檢疫、信息等方面的協調和配合問題,將消除貿易障礙、促進便利化作為雙邊經貿關系的切入點。

(五)切實采取和落實對雙邊投資與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的鼓勵措施

由于中俄經濟互補性的存在,雙邊投資與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可能性。為此,中方應將俄羅斯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重點地區,在外匯管理、人民幣跨境流通、投資項目審批、政策信息服務、政策性金融支持、銀行結算體系、雙方人員往來便利等方面切實制定措施,并通過與俄方加強協商和政策協調,完善相互投資和合作環境。對于一些已經制定的,如給予進行木材加工合作項目的中方企業予以貼息支持等措施,應當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從資金額度和銀行操作層面給予保障。

(六)加強引導,逐步提升中俄投資與工程勞務合作的層次

為了改變中俄投資合作中的小型化、零散化現象,提高中方企業的商業信譽和產品質量水平。應當利用雙方的相對比較優勢,合作開發一些大型項目,鼓勵國內具有實力的大中型企業積極開拓俄羅斯市場和參與俄羅斯的投資項目。如在境外投資審批等方面相應放寬條件。此外,應當引導目前以邊境小額貿易或邊民互市交易為主要內容的邊境貿易區,逐步發展為集加工、展示、商貿、物流和信息服務等功能于一身的出口加工區或保稅區,提高經濟往來的層次、規模和對相關領域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