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內貿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10:37:00
導語:產業內貿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內貿易的度量有較多的方法,本文選用格魯貝爾——勞埃德測定公式來計算和分析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情況。
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其中,Ai——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A——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i——產品i的出口額;M;——產品i的進口額通過對2001—2003年貿易數據進行SITC兩位數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發現,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已分別達到52.92%、51.57%、50.55%。如果簡單地以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還是小于50%來區分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那么,除未分類產品(SITC9)~b,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分別為58.45%61.49%、59.56%,產業內貿易已占有較高的份額。
以我國23類主要的進出口產品(該類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國進行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包括: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零件(SITC74);陸路車輛(SITC78);攝影器材、光學物品及鐘表(SITC88)等(見表1),這三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重在三個年度里都在80%以上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比重最高的產品類別是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氣零件(SrI℃77),該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在70%左右。
根據克勞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類方法,工業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為自然資源密集型、非熟練勞動密集型、人力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類型①。我國從事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除紡紗、織物、制成品及有關產品(SITC65)屬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外,其余產品大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尤其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這反映出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進行著大量的產業內貿易。
二、我國發生產業內貿易的原因分析
鑒于已有的實證分析結果認為規模經濟對中國產業內貿易沒有顯著影響,如徐婭瑋(2001)0、馬劍飛等(20o2)固,本文的研究方向又主要是檢驗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特征對中國產業內貿易的影響,故本文主要采用跨部門分析方法,對勞動(L)與資本(K)要素分別進行單變量回歸分析,以檢驗二者與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相關程度。基本步驟如下:
第一步,選取分析行業。以表1中所列行業作為待分析行業,以期產業內貿易分析更具有代表性。
第二步,選取變量數據。由于待分析行業均屬于工業,所以依據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工業部分數據,勞動要素(L)數據選取待分析行業職工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資本要素(K)數據選取待分析行業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
第三步,進行回歸分析與檢驗。根據變量關系擬合與回歸檢驗效果看,產業內貿易值與兩要素呈現非線性相關關系擬合度優于線性相關關系,所以選取非線性關系方程式作為回歸分析最后結果,即lit=AK",lit=A,
回歸檢驗結果見表2。
上述方程式除2003年對勞動要素的回歸結果檢驗不能通過外,其他五個方程式都能通過檢驗回歸結果顯示,中國產業內貿易對勞動要素的彈性(2001年為0.5397,2002年為0.4968)略大于對資本要素的彈性(2001年為0.5161,2002年為0.4915)。
這一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國內其他學者關于中國產業內貿易與規模經濟關系不顯著的觀點,而且這一結果還說明中國產業內貿易與勞動要素的密切關系。中國是勞動要素豐富的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因此可以認為中國產業內貿易也具備比較優勢的特征,中國在勞動要素上的比較優勢是發生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基礎。
根據F—K模型(1987),產業內貿易在不存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條件下也會存在,也就是垂直性產業內貿易。該模型認為工資較低的國家在生產低質量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工資較高的國家在生產高質量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由此產生的產業內貿易活動顯然是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這一論點在中國產業內貿易活動上得到了驗證。
以高新技術產品和為例(見表3)來說明這一觀點。在21304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排名前15位的產品中,有6類產品進行了產業內交換,但單價卻差距較大,中國出口平均單價大都低于進口平均單價,這意味著中國高新技術產品以低質量為特征、進口以高質量為特征,貿易以垂直性分工為基礎。
三、結論
根據產品差異的性質不同,產業內貿易被區分為水平性產業內貿易和垂直性產業內貿易。水平性產業內貿易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其發生主要是因為規模經濟、消費者的多樣化偏好和相互傾銷等原因;垂直性產業內貿易應該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主要是因為要素稟賦差異、資本流動等原因而發生。中國參與產業內貿易的基礎仍在于勞動要素的比較優勢,并且這一比較優勢已成為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競爭優勢,這一優勢有繼續發揮的必要。中國發揮勞動要素比較優勢會改善勞動者的就業與收入水平,而這又是中國達到小康社會所必須經過的環節,所以中國無須強行扭轉國際分工規則,做自己力所難及的工作。
當然,中國目前從事的垂直性產業內貿易活動確實存在出口利益偏低的問題。按照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中國欲在對外貿易中獲取高額附加值,尚有許多基礎工作要做。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分工已細化至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細微的價值環節上,這一價值鏈兩端的附加值高于中間環節。中國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獲取高附加值利益,須將重點轉向技術研發、服務等環節上。不過,這需要中國要素豐缺性質的變化來配合。順應國際分工的趨勢,中國目前在利用勞動妻素參與國際分工的同時,有一個緩慢積累資本、技術要素的過程。如果中國的比較優勢得以動態地發生變化,未來中國將會從垂直性產業內貿易為主轉向水平性產業內貿易為主,中國將最終實現經濟趕超和經濟發展的目的。
【注】
①Kranse:“TheStructureofTradeinManufacturedGoodsintheEastandSoutheastAsianRegion”,TradeandStructureCh~ceinPacificAsia,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ark:“ChangingJapaneseTradePatternsandtheEastAsianNICs”,TradewithJapan:HastheDoorOpenedWider.''''?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②徐婭瑋.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與成因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1,(12).
③馬劍飛、朱紅磊、許羅丹.對中國產業內貿易決定因素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2,(09).
參考文獻:
[1]Gmbd,H.G.andLloyd,P.J.,Intra—industryTrade:Therfll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s,London:TheMacmillallPressLtd,1975.
[2]Falvey,R.E.andKierzkowski,H,“ProductQuality,Intra—IndustryTradeandImperfectCompetition”,inKierzkowski,H。ed.,ProtectionandCompetitioninInternationalTrade:EssaysinHonorofW.M.Corden,Oxford:BasilBlackwell,1987.
.
【論文關鍵詞】產業內貿易比較優勢要素稟賦
【論文摘要】本文對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和影響因素進行了計量分析,結果顯示我國產業內貿易對勞動要素的彈性略大于對資本要素的彈性,我國產業內貿易具有利用勞動要素比較優勢的特征。我國產業內貿易一方面應繼續發揮現有優勢,另一方面又要促進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
- 上一篇:中韓經貿關系分析論文
- 下一篇: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