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

時間:2022-03-09 09:06:00

導語: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與產業結構

一、國際貿易產業結構相互作用的因素分析

(一)國際貿易影響國內產業結構的形式

1.進口

借助于進口產品來開拓國內市場,引發該產業在國內的發展。當該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規模經濟得到充分利用,生產成本顯著下降時,再利用本國某些生產要素稟賦比較優勢,出口該產品,并通過國際市場的開拓,進一步促進該產業的發展。

2.出口

即使本國的工業生產面向世界市場,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過去的初級產品出口,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擴大出口帶動整個工業結構調整。具體做法為:首先在國內開發新產品,形成國內市場,以此促進該產業的發展。當國內市場趨于飽和時,便開拓國外市場,擴大出口。隨著國外市場的形成,進一步出口有關技術和輸出資本。當國外生產能力形成之后,再把這種產品以更低價格打回本國市場,以此促進國內這一產業的收縮,乃至轉向其他新產品的開發。通過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該國的產業結構便不斷發生變動,從而獲得動態比較利益。

3.貿易二元化

一國既需要由出口產業,也需要有不出口的產業,這樣國內產業結構才能均衡發展。同時,一國的出口產業會對不出口的產業產生影響。

綜上,國際貿易能有效調整產業間各種耦合方式,提高產業協調性,強化結構聚合效應。

(二)產業結構影響國際貿易的形式

1.在自由貿易中,產業結構的差異決定了各國貿易機會成本的差異

產業結構的差異,不管是階段性差異還是部門結構差異,都會體現為邊際轉換率的不同。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的國家,由于其技術層次較低,那么為了換取它所需要的工業品,就不得不動用更多的資源,所喪失的機會成本就會很大。對于產業結構層次較高的國家,由于技術層次高,轉換率高,因而用較少的資源生產工業品就能換取較多資源生產的初級產品,這就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資源的一種變相掠奪,即使貿易條件均衡的情況下,這種掠奪也是存在的。

2.產業結構的階段性差異與國際貿易條件

產業結構的階段性差異是由生產技術體系的差異決定的,是技術層次差異的表現。技術的不斷進步,意味著邊際轉換率的不斷提高,從而改變某些資源的相對稀缺性。邊際轉換率的提高,對于既定的貿易條件,就意味著貿易條件的相對改善,而對于技術停滯或進步緩慢的國家來說,就意昧著它對于技術進步國的貿易條件相對惡化了。

3.產業結構的部門性差異與國際貿易中適應經濟波動的能力

產業結構較完全的國家,其適應經濟波動的能力強于產業結構單一的國家,并且可以通過向它國輸出這種波動來穩定自己的經濟。而產業結構單一的國家由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性使它在適應經濟波動上顯得極其脆弱。

二、我國產業結構與國際貿易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產業結構總體現狀

我國的產業結構經過長期的調整得到了較大改進,但與世界各國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著明顯的缺陷。產值結構突出地表現為總體水平低下,結構嚴重失衡:第一產業嚴重滯后,第二產業過度超前,第三產業發展不足。而且第二產業的超前發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為代價的。

(二)我國國際貿易的現狀

我國國際貿易實踐中的以進養出當屬于這一類型。以進養出是指利用國外原材料和技術加工生產成品再出口。在國內生產有潛力,國外銷路較好,而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的條件下開展以進養出業務,可以充分發揮勞動力豐富的優勢,挖掘設備、技術潛力,擴大出口商品生產,形成勞動密集型要素組合方式。

(三)應注意的問題

1.結構開放的負效應

國際貿易有可能在沒有改善國內產業結構甚至導致國內產業結構惡化的情況下也會帶來短期的經濟增長,這種增長是以國內資源的大量低效使用為代價的,最終仍會阻礙經濟增長。

2.注意深度開放結構下的國際產業分布與產業轉移。在各國生產要素稟賦差異基礎上的國際分工分業格局,必然是發達國家主要發展尖端產業,中等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現代產業,而發展中國家主要發展傳統產業。作為發展中國家,一方面,這一產業分布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種完整的產業關聯,然而從每一國家來說,其產業結構則是“殘缺不全”的,有必要提防國民經濟由于國內產業結構“空心化”,造成國民經濟內部機制失控;另一方面,還應注意借助于某種力量(如政府扶植等)發揮潛在要素稟賦優勢的產業潛能。

3.我們應根據世界貿易結構的變化趨勢,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動態比較利益為著眼點,堅持可持續性、資源效益性和競爭性原則,在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的同時,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保持傳統產品競爭優勢的同時,創造新的優勢,促進結構升級。

4.優化資源配置就要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建立主導產業群,實現經濟規模化。必須運用財政金融的“整合力”,促進企業廣泛開展分工與協作,使企業從“各自為陣”、“封閉全能型”向“市場牽動型”、“產業拉動型”、“群體聯動型”轉化,推動產業優化組合。

5.應以新興產業的發展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跨越式成長。在國際貿易中,逐漸強化第三產業的開放,發揮我國勞動力和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國際間長短期資本的輸出入管理,鼓勵跨國公司的國際經營,大力發展國際服務貿易。

6.把技術化作為發揮后發優勢的戰略目標,促進和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按傳統的方式建立起的低技術含量的經濟成長方式,會因能源和物資等的匱乏,非但沒有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反而擴大了差距。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滲透性和增值性,提高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才能加速產業結構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楊治.產業經濟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5.

[2]徐佳賓.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與市場形態[J].財貿經濟,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