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與調整對策淺議

時間:2022-01-11 04:42:00

導語: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與調整對策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與調整對策淺議

論文關鍵詞:國際分工,經濟全球化,外貿失衡,加工貿易

論文摘要:在我國成為全球經濟失衡承接者的情況下,世界經濟越全球化或者中國經濟越全球化,都會使我國承接全球經濟失衡的數額增大,即經濟全球化是我國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我國應采取調節外貿失衡的新思路,逐步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位置,縮減沿海發達省市加工貿易規模,通過與世界多個國家共同政策協調來減少全球經濟失衡。不平等(不平衡)的國際分工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并且世界經濟越全球化,國際分工不平等(不平衡)越突出,全球經濟失衡越嚴重。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價值鏈中的低端位置,使我國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承接者,這是我國外貿失衡的原因。

對于中美和中歐的貿易失衡,以往主要依靠兩種調節方法:第一種為匯率調整,第二種為大宗采購。但以上兩種方法作用有限,國內學者提出了其他方法:一是自動限制我國的出口。于鐵流和李秉祥(2004)認為,解決中美雙邊貿易摩擦,應當在充分了解美國政治、經濟運作機制的基礎上,我國采取更加有效的諸如自動限制出口、對外直接投資等對策。二是促使美國放松對華高科技出口管制。沈國兵認為,中美貿易平衡問題的化解離不開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政策的改革。三是從中美兩國的宏觀經濟結構調整著手。婁圣睿認為,美國應該改變低儲蓄率的現狀,減少財政赤字;而我國應該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制,深化投融資渠道改革來刺激消費。

但是這些學者的方法在現實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對平衡中國貿易收支起到根本作用。那么,面對中美和中歐貿易失衡和貿易磨擦,中國應當如何應對?在此,基于我國外貿失衡形成原因分析,找出減少中美和中歐貿易失衡的辦法。

一、文獻綜述

關于我國貿易順差的形成原因,現有多數研究認為我國貿易順差來源于國內實際因素,而非貨幣因素或外部因素,但至于是何種實際因素卻存在較大爭議,具體如下:

一是國民儲蓄超過國內投資。李稻葵、李丹寧認為,中美的貿易順差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美國儲蓄率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的貿易結構發生了變化。何帆、張明認為,國內總儲蓄超過國內總投資是我國貿易順差存在的原因,若政府對當前的高儲蓄高投資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未來貿易順差會繼續上升,若政府采取積極的調整政策,未來貿易收支趨于平衡。

二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和國內投資過度擴張。佟家棟認為,我國廉價勞動力優勢的長期存在,需求不足與生產過剩,以及吸引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資,是造成我國貿易收支順差的原因。盧萬青認為,本國供給相對上升,本國需求相對下降,本國供給相對于本國需求過剩,是我國貿易順差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是中國式的財政分權。許煜、徐翱、尚長風采用Johnsen協整方法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中國式的財政分權是貿易收支順差的制度性根源,它對我國的貿易收支順差具有顯著的正效應,而人民幣升值不但不能減輕貿易收支順差,反而加劇了貿易收支順差。

四是人口年齡結構。王仁言認為,人民幣匯率與貿易差額的相關性不顯著,而人口年齡結構是我國對外貿易出現持續順差的重要原因,人口贍養率下降引起的國民儲蓄增加、消費需求不振、青壯年人口比重上升,造成了持續的貿易順差,并且未來15年內順差的格局不會發生根本變化。

五是中國實際資本存量高速增長而居民實際財富緩慢爬升。趙文軍、于津平(2008)運用跨時最優消費理論進行研究,認為中國實際資本存量高速增長而居民實際財富緩慢爬升是貿易順差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短期內,實際資本存量與居民實際財富的變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甚至會出現長期關系相反的現象。

以上研究存在不足之處在于,第一,沒有從全球經濟的視角研究我國外貿不平衡問題;第二,只研究我國外貿失衡的原因,未研究我國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外貿失衡和外貿失衡加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以往的研究未加以嚴格區分。這里從全球經濟的角度研究我國外貿失衡問題,并提出調節外貿失衡的新思路。

二、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涵義

IMF的Rato(2005)認為,全球經濟失衡主要是指美國經常賬戶持續惡化,對外債務不斷積累,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和一些石油輸出國則持續順差。Obstfeld和Rogoff(2005)、Yu(2008)、李揚和余維彬(2006)等大多數國內外學者持相同看法,這里對全球經濟失衡的定義與此相同。

全球經濟失衡狀況呈現出不斷加劇的趨勢:一方面,北美洲和歐洲的貿易逆差不斷增大,北美洲貿易收支惡化趨勢尤為明顯:另一方面,亞洲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見圖一)。

(二)國際分工的特點

第一,國際分工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亞洲制造業的比重從1970年的15.39%升至2008年的39.60%.出現工業化趨勢:歐洲和北美洲制造業在世界的比重從1970年的47.03%和30.28%分別降至2008年的31.42%和19.39%,出現去工業化趨勢;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制造業在世界的比重不足10%,幾乎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見圖二,下頁)。

第二,國際分工的不平等性。國際分工不平等,一是指地位不平等,發達國家在國際分工占據主導和中心地位,發展中國家處于從屬和附庸地位。國際分工不平等,二是指分配不平等,發達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支配地位,攫取了大部分利潤;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從屬地位,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費。

圖一:各洲歷年貨物凈出口總額

注: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圖二和圖四同。由于進出口統計口徑不同,世界進出口總額不相等。

第三,國際分工的精細化。由于生產經營活動的更加專業化,導致國際分工從最終產品的分工進一步向價值鏈中不同活動之間的分工發展,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各分支機構分別從事其中一項或幾項活動。

(三)國際分工導致全球經濟失衡

分工產生交換,國際分工決定國際貿易,不平等(不平衡)國際分工導致世界貿易失衡:第一,不平衡的國際分工引起全球經濟失衡。根據弗農(Vemon)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分為新產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和標準化產品階段:在新產品階段,技術創新國(美國)首先發明了一種新型工業產品,更多屬于技術密集型產品,主要在國內生產和銷售。在成熟產品階段,技術定型、生產和消費規模擴大,其他發達國家(歐洲國家)開始仿制這種新型工業產品(可能技術轉讓授權、技術侵權仿冒、自主開發),技術創新國的壟斷優勢逐漸減弱,生產的主體轉移到其他發達國家。在標準化產品階段,技術完全定型和標準化,技術壟斷優勢已經喪失,該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成本價格優勢,這時候發展中國家已成為世界上最理想的低成本生產區,發達國家通過技術轉讓或跨國投資把新產品生產區位配置到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基地(見圖三)。隨著亞洲工業化趨勢和歐美去工業化趨勢不斷推進(見圖二),亞洲對歐美的貿易順差必定不斷增大,全球經濟失衡越來越嚴重。

第二,不平等的國際分工,造成世界各洲的消費與生產嚴重不對稱,從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1970-2008年亞洲制造業在世界的份額不斷上升,北美洲和歐洲的份額不斷下降,2008年亞洲達到40%,北美洲和歐洲降至50%。雖然亞洲制造業的份額世界最大,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由于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劣勢和附屬地位,在國際分中獲得的收入分配份額低,消費需求不足;雖然歐美國家制造業在世界的份額不斷下降,但是依靠其在國際分工的優勢和主導地位,在國際分工中獲得的收入分配份額高,消費需求大。采用貿易品增加值在世界的比重來衡量生產比重,用最終消費在世界的比重來表示消費比重,1970~2008年亞洲生產比重與消費比重之差大于零,并處于上升趨勢,北美洲和歐洲生產比重與消費比重之差小于零,并處于下降趨勢(見圖四)。因此,亞洲對北美洲和歐洲產生大量的貿易順差,并且順差不斷增加。

第三,國際分工的精細化,強化了國際分工的不平等關系,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失衡。在最終產品之間的國際分工中,發展中國家主要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發達國家主要生產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雖然發展中國家企業的規模普遍并不大,但仍具有或多或少的產品定價權。在產品內分工中,跨國公司只是把勞動密集型環節(加工組裝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依然掌控著技術研發、銷售渠道、生產網絡和品牌經營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環節,因此產品內國際分工的定價權完全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發展中國家完全喪失了定價權。由此可見,產品內國際分工中的不平等程度大于最終產品之間國際分工。隨著運輸成本的下降、信息交流成本的下降和生產模式的改進,國際分工愈來愈精細化,根據Athukorala和Yamashita(2005)的測算,世界零部件貿易從1992年的4000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0000億美元,占世界制造業貿易的比重從1992年的17%增加到2003年的23%,產品內分工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際分工形式,國際分工的不平等程度也會越來越嚴重。

數據來源:聯合國統計司網站。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結論:

命題1:不平等(不平衡)的國際分工是導致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

世界經濟越全球化,國際分工就越深入,那么全球經濟失衡就越嚴重。如圖五所示,世界經濟開放程度(以世界進出口總額與世界GDP之比來表示)越高,世界經濟失衡程度(以世界各洲凈出口絕對值之和與世界GDP之比表示)越大,也就是說,世界經濟越全球化,全球經濟失衡越大。因此可得結論:

命題2: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是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加劇的原因。

三、我國外貿失衡的原因

下面,對我國外貿失衡及其加劇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國際分工(即我國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低端環節)是導致我國外貿失衡的原因

從比較優勢來看,勞動力仍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主要優勢要素。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勞動力密集產品制造上,而且更多體現在勞動力密集型環節(加工組裝環節)的生產上。與勞動力比較優勢相對應,我國參與的國際分工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垂直型產業間分工。中國大陸生產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發達國家生產并出口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二是產品內國際分工(即垂直型產業內分工)。產品內國際分工的產品價值鏈按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為勞動密集環節、資本密集環節和技術密集環節三種,我國承擔勞動密集環節(即加工組裝環節),發達國家承擔資本密集環節和技術密集環節(即產品研發環節、零部件生產環節和產品銷售環節)。

我國處于產品內國際分工的勞動密集型價值鏈環節(即加工組裝環節),使我國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承接者,我國由此產生大量的貿易順差,也就是說,國際分工是我國產生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2008年,我國加工貿易對歐美地區保持大量的順差,對亞洲地區(包括日、韓、東盟和中國臺灣,不包括中國香港)保持大量的逆差。我國加工貿易對歐美(包括中國香港)出口的比重為64.5%,進口的比重僅為12.8%:對日、韓、臺和東盟出口的比重為22.3%,進口的比重高達62.7%。產品內分工的價值鏈由上游部分(研發和零部件生產)、中游部分(加工組裝)和下游部分(銷售和售后服務)等環節組成,根據表1,我國從亞洲地區(不包括中國香港)進口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經加工組裝后銷往歐美市場,我國處于從事產品內國際分工的加工組裝環節,從而成為亞洲對歐美貿易失衡(即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承接者。作為全球經濟失衡承接者的角色,2000~2009年,我國有大量的加工貿易順差,并且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加工貿易順差(見表2)。因此,可得結論: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官方網站和《中國統計年鑒.2009》。

命題3:我國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低端環節,使我國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承接者,所以說我國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位置是我國外貿失衡的主要原因。

命題4:只要我國提升自身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位置,我國外貿失衡程度就會下降。

(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是我國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世界經濟不斷全球化和我國經濟快速全球化是我國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具體包括:

第一,全球經濟失衡程度不斷上升(見圖五),在我國是全球經濟失衡承擔者的情況下,我國承接全球經濟失衡的數額相應增加,外貿失衡就隨之增加。

第二,由于我國經濟全球化速度快于世界經濟全球化速度,我國承接全球經濟失衡的份額加大,外貿失衡便會加劇。分不同貿易方式來分析,如表3所示,1990~2007年,我國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占亞洲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凈出口占亞洲凈出口的比重小,甚至在某些年份為負數;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占亞洲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同樣逐步上升,加工貿易凈出口占亞洲貨物凈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從1990年的21.55%飚升至2007年的76.30%。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速度快于世界經濟全球化速度(表現為我國進出口在亞洲進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我國加工貿易順差大幅上升,而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順差卻較小甚至某些年份為逆差。在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中,我國不會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承接者;唯有加工貿易方式,我國才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承接者。由此可見,當我國經濟全球化快于世界經濟全球化時,由于承擔了全球經濟失衡,并且承擔的份額不斷上升,才會導致我國外貿順差不斷增加。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9》和《2009年中國統計公報》。

表3:我國不同貿易方式進出口和凈出口占亞洲的比重(%)年份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

注:進出口(或凈出口)的比重指中國進出口(或凈出口)占亞洲進出口(或凈出口)的比重。1996年亞洲凈出口為-89億美元,因此未列出1996年凈出口比重。

數據來源:《國際貿易年鑒(2009)》和《中國統計年鑒(2009)》。

綜上所述,在我國成為全球經濟失衡承接者的情況下,世界經濟越全球化,全球經濟失衡越嚴重,我國外貿失衡越大;我國經濟越全球化,我國所承擔全球經濟失衡的份額越大,我國外貿失衡越大。由此可得結論:

命題5:在我國是全球經濟失衡承擔者的情況下,世界經濟越全球化,全球經濟失衡越嚴重,我國外貿失衡越嚴重,即世界經濟不斷全球化是我國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

命題6:在我國成為全球經濟失衡承接者的情況下,我國經濟越全球化,我國所承擔全球經濟失衡的份額越大,我國外貿失衡越嚴重,即我國經濟快速全球化是我國外貿失衡加劇的原因。

四、失衡加劇原因的實證檢驗

(一)時間序列數據的實證檢驗

實證研究采用樣本期為1978~2008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聯合國統計司網站和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1.變量說明。CHNEX為中國凈出口與中國GDP之比,表示中國外貿失衡程度,WNEX為世界各洲凈出口絕對值之和與世界GDP總額之比,表示全球經濟失衡程度.CHOPEN為中國進出口總額與中國GDP之比,作為中國經濟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指標,WOPEN為世界進出口總額與世界GDP之比,作為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指標。

2.各變量的單位根檢驗。在協整檢驗之前首先要進行單位根檢驗,ADF單位根檢驗的結果表明,所有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見表4。

3.協整檢驗。由于這里對兩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可以采用EG兩步法:第一步,用OLS方法回歸得到全球經濟失衡和我國外貿失衡的方程式,見表5。

第二步,對以上三個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回歸方程(1)殘差的ADF值-3.9359,回歸方程(2)和(3)殘差的ADF值分別為-4.3914和-3.5941,采用的檢驗形式是無截距無斜率和滯后1期,滯后期①失衡形成原因(即命題l和3)不適合實證研究證明,并且根據以上的邏輯分析已得到充分證明。這部分主要運用實證研究來驗證失衡加劇的原因(即命題2、5和6)。根據AIC和SC最小的準則確定,根據Mackinnon(1991)通過模擬試驗得到的臨界值表,5%顯著水平下三個變量的臨界值為-3.56,這三個回歸方程殘差的ADF檢驗值都小于臨界值,表明這三個方程都是協整方程。

注:檢驗形式C、T、L分別表示ADF檢驗方程的常數項、時間趨勢和滯后階數,N表示不包括時間趨勢項。由AIC值和SC值達到最小的原則來確定ADF檢驗的滯后階數。**表示5%的水平上顯著,***表示1%的水平上顯著。

表5:全球經濟失衡和我國外貿易失衡的回歸方程式被解釋變量截距項WOPENCHOPENR2Adu-R2F-statD-W

(1)WNEX-1.78830.0803

0.71710.707373.50680.5506

(-4.3255)***(8.5736)***

(2)CHNEX-10.64590.2757

0.73750.728581.49311.1588

(-7.8971)***(0.0305)***

(3)CHNEX-3.05080.1278

0.51940.502831.34010.7312

(-3.5624)***(5.5982)***

注:小括號內的數值為t檢驗值,***表示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顯著。

4.格蘭杰因果檢驗。由于WNEX與WOPEN之間、CHNEX與WOPEN之間、CHNEX與CHOPEN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對這三組變量進行兩個變量之間的格蘭杰因果檢驗。

(1)檢驗世界經濟全球化加深是否是全球經濟失衡加劇的格蘭杰原因。如表6的檢驗結果表明,在最優滯后期為2期時WOPEN是WNEX的格蘭杰原因,在最優滯后期為2期時WNEX不是WOPEN的格蘭杰原因,這說明世界經濟全球化加深是全球經濟失衡加劇的格蘭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題2得證。

(2)檢驗世界經濟全球化加深是否是中國外貿不平衡惡化的格蘭杰原因。如表6的檢驗結果表明,在最優滯后期為3期時WOPEN是CHNEX的格蘭杰原因,在最優滯后期為4期時CHNEX不是WOPEN的格蘭杰原因,這說明世界經濟全球化加深是我國外貿失衡惡化的格蘭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題5得證。

(3)檢驗中國經濟全球化加深是否是中國外貿失衡惡化的格蘭杰原因。如表6的檢驗結果表明,在最優滯后期為1期時CHOPEN是CHNEX的格蘭杰原因,在最優滯后期為1期時CHNEX不是CHOPEN的格蘭杰原因,這說明中國經濟全球化加深是我國外貿失衡惡化的格蘭杰原因,反之不成立,命題6得證。

(二)橫截面數據的實證檢驗

根據橫截面數據可知,一般而言,東部省份開放度大,外貿順差大;中西部省市開放度小,外貿順差小甚至為逆差。下面用橫截面數據回歸檢驗開放度是否是造成外貿失衡的原因,即驗證命題6。

使用的是2008年的我國各省份的橫截面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9》。所涉及變量有:NEX為我國各省份的凈出口(各地區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的貨物凈出口),單位為億美元;OPEN為我國各省份的開放度,為各省份的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

注:上下兩個組成的一組數字,上面數字表示F-統計值,下面用小括號括住的數字表示其相伴概率。***表示1%的水平上顯著,料表示5%的水平上顯著。最優滯后期數根據格蘭杰因果檢驗方程的AIC準則和SC準則最小的原則來確定。

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NEX對OPEN回歸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回歸,以OLS回歸殘差絕對值的倒數作為權數。加權最小二乘法的回歸結果為①:

NEX=-20.1097+531.29750PEN(1)

(一8.0151)***(18.8057)***

R2=0.9803Adjusted-R2=0.9796F-stat=353.6533D-Wstat=1.9478

(小括號里面的數值為t統計值,***表示1%水平上顯著,**表示5%水平上顯著)

(1)式回歸方程表明,當某省市的開放度越大,代表經濟全球化程度越高,則該地區貿易順差額越大,命題6得證。

五、調整我國貿易失衡的新思路

綜上所述,不平等(不平衡)的國際分工,是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我國由于位于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低端位置,使我國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承擔者,這是我國外貿失衡的原因。經濟越全球化,國際分工越深入,全球經濟失衡和我國外貿失衡便會加劇。一言蔽之,無論是對于世界經濟還是對于中國外貿收支,國際分工導致失衡,經濟全球化深化導致失衡加劇。

在不平等(不平衡)的國際分工格局下,以往調節外貿失衡的政策(包括人民幣升值和大宗采購)沒有收到預期效果,需要采取新措施來調節外貿失衡,具體包括:

(一)沿海發達地區應適度削減加工貿易規模

由于我國外貿順差主要來源于沿海發達地區的加工貿易,并且加工貿易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因此我國應適當壓縮加工貿易規模。如表7所示,沿海經濟最發達6個省市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占了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84.2%,除天津之外其他5個省市的加工貿易凈出口占了我國加工貿易凈出口總額的80.8%。并且,與一般貿易相比,由于加工貿易兩頭在外,對當地其他行業的拉動作用較小,適度縮減加工貿易規模對沿海發達地區的影響較小。

可以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來適度縮減沿海發達地區加工貿易規模。從存量來看,沿海地區可以通過提高一線工人工資或福利等方法來減少加工貿易。從增量來看,由于加工貿易多屬于低端產能,沿海發達地區在新引入的外資中應逐步降低從事加工貿易外資的比重,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08年外商投資企業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為8906.1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加工貿易總額的84.5%。

(二)沿海發達地區應當使提升產業結構與淘汰加工貿易產能兩者步調一致

沿海發達地區淘汰加工貿易低端產能應與發展中高端產業相結合,并且兩者步調保持一致。沿海發達地區積極發展中高端產業,一方面可以減少甚至抵消淘汰部分加工貿易產能對當地經濟造成的不利沖擊,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沿海發達地區在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位置,減少我國外貿失衡(根據命題4)。沿海發達地區淘汰加工貿易產能的速度應與發展中高端產業的速度相協調,如果淘汰過快對當地經濟造成過大沖擊,溝汰過慢不利于我國貿易失衡調節。另外,加工貿易企業的調節應采取區域差別對待策略,對于中西部地區,由于加工貿易規模小,經濟相對落后,因此無須限制其加工貿易的發展。

注:占比指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和廣東之和在全國的比重,但(①的統計不包括天津。數據來源:各省市的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

(三)通過多國共同的政策調整來減少我國的外貿失衡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我國外貿失衡是世界多個國家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只不過以中低端價值鏈環節融人國際分工,使我國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承擔者。因此,我國不能成為調控全球經濟失衡的唯一責任人,作為造成世界失衡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樣有責任成為全球經濟失衡調節的共同承擔者,也就是說,應當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各國共同調節全球失衡的互相協調機制,共同制定政策共同協作來調節全球失衡,這樣才能收到更為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