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版權貿易的發展現狀詮釋

時間:2022-05-11 03:41:00

導語:圖書版權貿易的發展現狀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圖書版權貿易的發展現狀詮釋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版權貿易大概應從二十世紀初算起。1899年,時任南洋公學院院長的張元濟與嚴復經多次協商,最后就出版嚴復所譯《原富》達成協議:南洋公學院以2000元買下《原富》譯稿,同時,協議約定書出版后再按二成版稅付給嚴復。這是今天有據可查的最早的現代意義的版權貿易。這次貿易,在我國既無國內版權法又未加入版權國際公約的社會背景下,體現了對版權和版權人的尊重,在我國的版權貿易歷史中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之后過了十年,也就是到1910年,我國才頒布了第一部版權法—《大清著作權律》。1923年9月12日,我國代表在《國際禁止淫刊公約》上簽字,這是我國加入的第一個國際出版公約。由于國力較弱,這時期的對外版權貿易也是寥寥無幾.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八十年代初,由于十年動亂,整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包括版權法在內的整個國家的立法工作舉步維艱、進展遲緩,既沒有版權國內立法,也就不可能加入任何一個國際版權公約。雖然此間曾有過我國與前蘇聯及東歐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間相互“友好”使用作品的行政規定和實踐活動,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涉外版權貿易總體而言可謂蹤影難覓.

1990年,我國正式頒布并實施了《著作權法》,一年半以后,也就是1992年10月,我國又正式成為《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的成員國。從此以后,我國內地出版社才有了全面開展國際版權貿易的環境與法律依據,中國的對外版權貿易才走向正規化之路.

1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發展歷程

1.1199介一2000年間的圖書版權貿易1992年10月,中國成為《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的成員國,具備了開展版權貿易的良好法律環境,圖書版權貿易開始迅速發展起來,海外版權貿易尤其是引進版權數量逐漸增多。我國圖書版權引進與輸出比的變化可以以1991年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1991年之前,版權輸出大于引進,從1992年中國加入國際版權公約開始,引進情況開始發生兩個根本性變化。一是引進數量開始超過輸出,二是版權引進地從以我國的臺港地區為主逐步轉為以外國為主。1992年以后又可以19%年為界劃分,1996年之前引進與輸出比在4:1之內,1996年以后,引進與輸出比大體維持在10:1的狀態。在199任一2000年間,我國通過出版社開展的圖書版權貿易數量超過30900種,其中引進25700多種,輸出5100多種,引進與輸出的總體比例大約為5:1.

1.22001一2006年間的圖書版權貿易

2001年開始,國家版權局對版權情況進行全面的統計工作,為定量研究我國圖書的版權貿易提供了可靠數據保證。圖書版權貿易2001年為8861種,到2004年達到11354種,引進與輸出的比例平?均約為10:1,2003年,引進與輸出比達到近年來的最高值15:1,存在著嚴重的貿易逆差。到2004年,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數字顯示,中國出版物版權引進勢頭趨緩,版權貿易逆差有所縮小.

從圖1可以看出,2004年,中國出版物版權引進共11746項,版權輸出1362項,輸出與輸入比為1:8.6,而在2003年版權引進12516種,輸出811種,輸出與輸入比為1:15,與之相比較,版權輸入有較大幅度減少,而輸出則有較大幅度增長,輸出與輸入比得到較大的改善。2005和2006兩年又相繼回落,引進數量減少而輸出數量增加是逆差比例回落的主要原因.

2我國圖書版權對外貿易現狀

1999年以來中國圖書零售市場中引進版圖書的地位不斷提高,關注一下近幾年國內各大熱門暢銷書排行榜情況就會看到,每年總會有那么幾本引進版圖書穩居排行榜前幾位而分享著圖書消費市場的巨大利潤,以至于出版行業稱引進版圖書為“碼洋的發動機”.

至2004年,在我國引進版圖書品種以平均每年1000多種的速度遞增的同時,版權貿易逆差也年年近于或大于10:1。有兩種觀點值得注意,出版界有關人士認為,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的話,中國出版業在世界出版巨頭的強勢入侵下,不僅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連鎖性的“崩盤”危機,更意味著在中國經濟騰飛的大背景下,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國家軟實力發展水平還無法真正匹配一個大國的和平崛起。與此同時也有專家認為與出版業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目前引進版圖書占出版總量比率平均不到10%,因而引進版圖書出版應還有更大的空間可供開拓(德國引進版圖書占出版總量的20%;日本、韓國等國家引進版占圖書出版總量的30%一40%以上).

2.1引進版圖書分類統計分析

無論是圖書引進過于盲目,還是圖書引進規模不足,從2005年引進版圖書的Clp統計數據看到,引進版圖書總量下降了6.8%,但同時有五個類別圖書引進數量卻有大幅度的增加。那么是否可以認為2005年、2006年我國引進版圖書出版在褪去浮躁回歸理性了呢?恐怕不能簡單得出結論.

我們根據1999年至2006年1一5月份引進版圖書CIP數據,編制了《1999年—2006年1一5月引進版圖書分類、種數統計》,力圖通過數據回顧總結一下我國引進版圖書的出版結構、規模、引進圖書資源分布等相關情況,使致力于引進版圖書出版的出版社在今后版權引進工作中真正實現“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目標引進圖書內容與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引進圖書的內容選擇方面,以下五個類別的圖書比較突出:3:21.1文學類從1999年起文學類引進版圖書平均每年以近200種的速度增長著,即使在2005年引進版圖書總量相較上年下降6.8%的情況下,文學類圖書仍然顯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從各大圖書排行榜中也可以看到,引進版文學類圖書仍然是帶動圖書消費市場不斷提升的活躍因素。從引進版文學類CIP數據內容反應看到,各家出版社對該類圖書引進內容大致有:

(1)國外當代暢銷小說系列。出版社直接引進國外榮登暢銷圖書排行榜的文學作品。如譯林出版社的“外國文學最新佳作叢書”、“當代外國流行小說名篇從書”;漓江出版社的“世界獲獎科幻小說精選”、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當代歐美暢銷兒童小說”等。其次,引進版暢銷文學類圖書中科幻、推理、探案類小說一直處于上升階段.

(2)國外名家經典集著。引進國外知名作家系列作品是文學引進版圖書一直延用的方式,由于名家名作容易在讀者心理上形成閱讀期待,因此無論是文學經典還是暢銷作品,進入中國圖書市場,容易獲得極大成功。如上海譯文出版社的“村上春樹文集”、作家出版社的“杜拉斯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近幾年連續推出的哈利?波特系列、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凡爾納經典科幻探險小說珍藏文庫”等一大批圖書.

(3)文學經典名著以及名著繪圖本。世界文學經典名著的出版量長久以來都是引進版文學類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占總量的一半以上。近年來除傳統的世界名著文庫類圖書外,大量經典名著普及讀本、繪圖本不斷涌現,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20世紀外國名家精品插圖本”、連環畫出版社的“世界經典文學名著彩圖本系列”,以及以青少年為讀者對象而編輯出版的“影響孩子一生的100經典名著”、“最受喜愛的世界名著”等名著簡讀本.

(4)國外兒童文學。以主要面向少年兒童為主的引進版兒童文學類圖書一直處于穩定增長狀態,其數量保持在引進版文學類圖書總量的25%以上。內容主要以經典童話故事、少兒圖畫故事、兒童教育讀物為主,值得關注的是以兒童科學幻想、冒險偵探、奇幻恐怖為題材的兒童文學作品數量增長尤為突出.

3:21.2經濟類

我國經濟轉型期對國外經濟學理論、企業經營理念、管理制度等知識的迫切需要使近幾年經管類圖書引進種數不斷增加。引進版經管類圖書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以經管教材為主要方向的專業學術經典圖書,一類是經管類大眾讀物。專業經管類圖書方面,以國外經濟學界有影響的名家譯著以及新經濟領域的著作為重點出版對象,如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等;經管教育類圖書中直接引進國外原版教材或翻譯教材,引進品種進一步細化并向系列化、規模化發展;大眾財經類引進版圖書由于深入淺出的財經理念一直受過圖書市場的青睞,各大出版社都在不斷挖掘新的視點來滿足讀者對經濟、職場競爭等方面渴望獲得指導的需要.

3:21.3哲社法律類

近年來引進版哲社法律學術類圖書雖然沒有轟動的暢銷書,但此類圖書的引進工作卻從沒間斷過,雖總量不多但一直在持續增長。其中,國外現當代重要思想家的作品基本都出現國,在開闊中國學人的學術視野、增加學術交流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上海譯文出版社近年連續出版的“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當代學術思潮譯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的“美國法律文庫”等;其中引進版大眾讀物近年來在圖書市場表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如大眾心理、人際交流、職場勵志、人生規劃等人文社科類圖書.

2.1.4工業技術類

引進版工業技術類圖書是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參考工具,此類圖書的引進數量僅次于文學類圖書。從下表工業技術內容分類統計來看,自動化、計算機技術類圖書引進數量占據絕對優勢,但一些高端技術類圖書的引進數量并不多。一方面,由于近年我國工業技術引進版權資源相對集中于少數幾個國家,引進資源有限;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工程技術人員技術思想日趨成熟,技術類圖書原創能力的增強,從2004年起計算機類圖書的引進數量開始出現回落.

2.1.5語言文字類

隨著我國對英語重視、掌握要求程度的提高,引進版語言文字類圖書主要以英語的教材、辭典、英文讀物為主,其引進數量占該類總量的S0%以上(總量為6117種,英語類5244種),其讀者對象、內容級別越來越細分。除英語外,一些小語種語言文學類圖書也有增長的趨勢,多集中于語言教學類,如韓語類圖書.

與此同時,從數據可以看出,農業科技、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引進版圖書嚴重不足,說明目前我國引進版圖書整體結構還欠缺合理.

2.2輸出版權統計分析

我國自90年代加入世界性的版權公約以來,版權貿易逐漸步入正常化。我國圖書版權貿易在19%年時圖書版權輸出只有250種,而發展到2006年,圖書版權輸出已達到2050種。從圖1中可看出,在這n年時間,我國的圖書版權輸出種數增長了720%,雖然各年度有升有降,但整體升勢還是很強勁的,其中較前一年增長最多的是2002年,同比增長了104%,其次是2004年,增長了62%,2006年比上年增長了43%,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近年來的圖書版權輸出貿易有了較快的發展。雖然,同期版權貿易逆差始終較大,但是從增長速度上看,圖書版權輸出的增長速度,大于引進的增長速度。而且,貿易逆差自2004年開始,已經穩步回落,至2006年己由2003年的最高峰的15:1回落到了5:1.

從輸出地分布來看,亞洲是最重要地區。特別是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占了很大比重。在2001年臺灣和香港地區占了整個版權輸出的42%,在2004年占到了71%,2006年又降到42%,在版權輸出地方面比較突出的變化是韓國近三年對中國圖書的版權引進數量增長較快,2006年中國與韓國的版權貿易為順差狀態,引進版權3巧種,而輸出為363種,這是我國版權貿易的一個可喜的進步,也是我國近幾年采取措施縮小逆差的取得的局部成果。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的版權輸出貿易中,對臺港澳,新加坡等華人區的貿易基本上只是輸出作品的重印權,與版權轉讓相比貿易額要低很多.

就內容選題而言,中國輸出圖書多以中醫、武術、儒學、道學、歷史、.老莊哲學等為主,這類書籍在海外缺乏廣泛的受眾,且年復一年,選題差別不大,難以引起國外出版商的興趣。國內的出版社在圖書輸出方面,如果不充分考慮國外讀者的需求和習慣,則注定失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