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貿本科教育之我見
時間:2022-10-30 09:22:46
導語:國際經貿本科教育之我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多數大學的國際經貿專業本科教育模式已經遠遠脫離中國國情。文中對該專業的師資隊伍、教材設置、教學導向、教學手法與能力等致命弱點,進行了透徹的揭示,基本否定了當前這一迷宮式教育模式;提出了通過教學與實踐積淀出的、深思熟慮的、與時俱進、而緊貼實際的、并吻合“中國夢”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顛覆性新型教育模式;建議告別應試型國際經貿專業本科教育的方式。
【關鍵詞】國際經貿專業;本科教育
為什么國際經貿專業畢業生大都屈就他業?甚至畢業之后一片茫然?讓我們看看當今這類大學的教育模式便一目了然。幾乎所有的國際經貿專業本科課堂至今還在津津樂道于時過境遷的老三篇,“出口,海運加信用證”。出口章節充滿了初放外貿時期的題材———大豆、玩具加小五金;海運也不過是散雜貨的運費計算;至于信用證業務,不是堅持保兌,就是杯弓蛇影的拒付風險。這令人想起李白的詩句:“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簡直就像垂暮老人的訓導一般。再就是專注于應試型的競賽,而與主流產業之前沿外貿毫無聯系。這就向我們很好地解釋了該專業畢業生出路艱難的原因,也預示著一個勢在必然的專業教育體系急需改革。
1國際經貿專業師資隊伍的窘迫
一位對外經貿學院的書記說得好,“老師沒做過生意,怎么去教學生做生意呢?”這一語可謂撕破了某些經貿類大學的最后一層面紗。國際經貿專業的培養初衷,是要讓學生學會做國際生意,而非“開國際玩笑”。那么,沒有做過國際貿易的師資隊伍,肯定只能是照本宣科,最多也就是傳導一些道聽途說,加上應試教育的案例題材。多數學院的這類師資都沒有實踐記錄。或者屬于學院畢業就到學院的師資,或者是為了追逐高學歷的學院,招請的經貿類博士。可以想見,就其教學效果肯定都不理想,再加上他們不一定有過對外貿易經驗,這類師資無法帶徒。對于某些學院聘請的“外貿退役人員”,倒是有實踐記錄,然而大都也在傳授“過去時”,因為他們只記得計劃經濟時期的那些個范例,也就是“大呼隆外貿戰”之體驗。一開口便是,“外貿公司”,再就是“出口創匯”。已經完全隔離與當代外貿形勢。一是因為大經貿時代的單一化初放經營模式,導致他們知識和技能的積累有限,經貿實施環節的操作經驗也不完備;二是這些人員大部分沒有再學習和更新知識與技能,甚至學歷也沒達標。只能是說說“城南舊事”,有的甚至還在忽悠學生。因為他們缺乏當今主流產業外貿運作知識與技能。
2國際經貿專業主干教材的滯后性
當代國際經貿專業的主干教材應該是《國際貿易實務》,《國際招投標》、《國際商務談判》以及《國際商務英語》(含書面語和口語)等。作為國際經貿類的主干教材,至少前四本書必為雙語版,而且其內容也應與當代外經貿形勢吻合。而市面上的現行版本,就不盡人意了。2.1《國際貿易實務》的主要缺陷。這類教材,最大的缺陷在于,選取的題材都與當今外貿主流相去甚遠。我國目前的外貿主流是“中高端出,高低端進”。查看一下中國商務部或中國海關總署網站,不難發現,近年來我國進出口商品的量值中,機電產品特別是在出口方面,總是占據半壁江山有余。這是因為中國的出口力舉三大巨頭,科技出口、工程出口與裝備出口。而這類舉例在教材中幾乎罕見。多為大豆和小麥,或者是鞋帽、布匹和工藝(以扇子為代表)。這既暴露出作者的理念落后和知識技能之貧乏,也揭示出出版機構的失誤。其次是堅持滯后的慣例說教。首先是信用證出口業務,無論買家是誰,都一律要求別人開立“ConfirmedL/C-保兌信用證”。殊不知發達國家的信用證從來就“不保兌-Unconfirmed/WithoutConfirmation”。接著是對付拒付事情的發生,好像一個不符點就會遭致拒付。不知道商人做生意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玩弄文字游戲?其實,大多數單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符點,但絕大多數信用證都被兌付了;再則,開信用證必須存有保證金(總額之30%左右)于開證行,就是拒付撤證,也得等到該證有效期后的2個月,才能撤回保證金。這對申請人和開證行又有何益呢?銀行還損失一樁業績,它巴不得要做成此筆業務。哪來那么多的拒付?這種訓誡至少從70年代開始。對于發達國家的信用證大可不必保兌,而只是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信用證才需要保兌。與發展中國家做生意,可以要求其在當地的中資或發達國家的銀行分支機構開證,便萬無一失。另外是國際運輸方面,也只有散雜貨班輪海運之主題。新型的渝新歐、鄭新歐、漢新歐和義新歐鐵路運輸的操作,沒有寫進課本。附帶的是如前所述的,我國當今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問題,由于突出中央經濟方針導向之科技、工程和裝備出口,機電產品肯定是主流;進口方面主要是能源產品,像礦砂、木材和原油等,同樣也有機電產品的進口。而教材中少有介紹這種貿易如何進行,更有甚者,是對進口業務或保稅貿易(加工貿易)的忽略,給學生留下幾大空白。2.2《國際招投標》的缺失與《國際商務談判》的脫軌。國際招投標這類課本主要介紹一些概念,招標書和投標書的區別,還有標書的結構等。但是,沒法指導學生看懂一本招標書(tenderdocuments),更不能指導學生如何制作投標書(biddingdocuments)以及如何投標。這一嚴重的缺失,致使學生畢業后,根本不能應對國際投標業務。不但說明教材的失敗,也說明教學的多余。國際招投標課程的關鍵點應該在于投標。國際投標,當然先要閱讀英文版的招標書,然后再針對招標要求,列出清單,收集資料,走訪生產第一線,計算成本和利潤,最后,撰寫投標書。投標書實際上就是三部分:①投標者的資質介紹;②價目清單(標的);③生產、財務與物流保障措施。但是,這些都必須用英文書就。學完此課,應該能夠完成投標書的制作。除此之外,還必須了解當地招標委員會的運作特征,也就是渠道的掌握。至于什么開保函之類的簡單技能都容易執行。所以,教科書要有英文樣板招投標書,讓學生模仿去做,舉一反三。達到這一目標,才算是到位。《國際商務談判》這類教材應該是英文版的,至少也應該是雙語版的,并設置成對話性。而國內教材絕大多數為中文版,這樣就談不上什么國際化了,也就不會具有實用性。再則,談判的習題也應該涉及當前外貿主流態勢,體現“中國夢”和“一帶一路”的特征。要對照工程圖紙談判,可以先設計零件加工貿易的談判,再深入到成套設備的洽商,否則,只不過落俗于低劣游戲的說明書。商務談判教材的考核設計應該是由老師擔任外商角色,與學生用英語談判,從流暢度、主題性、親和力以及語言技能的發揮等方面判分。而這一點,對于大多數學院來說,都是天方夜譚,更沒有這樣的教材問世。2.3《國際商務英語》之軟肋。這類教材,最大的弊端在于商務性不突出和不到位。由于作者大部分來自英語教學領域,不能很好地體現專業英語的特點,同時還有落俗的弱點。首先是題材方面,有的與國際貿易關系不大。比如,濃墨重彩于國際股票交易,國際金融,成功人士的介紹,旅游或者餐飲行業的典范等。當然,有的教材還是以國際貿易為中心的。但是,只能是教條地翻譯陳舊的國貿實務的內容,信用證的解讀沒能介紹,或者沒能透徹介紹。單證的初識往往也缺失,除了什么詢盤-inquiry,報盤-offer,還盤-counter-offer就是接受-acceptance,再還有古老的“電報-cable通訊”等。其次是題例落俗。類似于出口,海運加信用證之老三篇。體現不出當今國際貿易的特征,一是沒有太多的進口-import內容,二是少有加工貿易-tolling之介紹,三是對招標書和投標書的解讀與編寫望洋興嘆。而且還缺乏口語的訓練題例,顯得十分無力。
3國際經貿專業教學導向的偏離
國際經貿專業教學偏離實際,總體屬于起點導向低質化,與滯后教材的理念如影隨形。中國的外貿早已進入產業外貿時代,“創匯”二字已經不屬于這個時代。主打產品也是機電類,貿易模式和結算方式也不只是出口和信用證。可是,經貿類學院在當今外貿經營主流的主體和客體上的認識,尚停留在千禧年之前。不但課堂上,就是所謂講座也是大談特談“外貿公司”。在大經貿時代,確實外貿公司被人頂禮膜拜,因為它們獨有對外經營權。而今天的外貿公司是什么樣子呢?不是夫妻店就是小規模捉襟見肘的私營小微企業,完全不是主流。千禧年以來,產業外貿已經成熟,它們以外向型機電產品撐起了中國外貿的這片藍天,代替了過去獨家壟斷式的經貿與工貿公司,成為中國外貿新時期的主流。前已述及,我國明確提出的出口導向是科技出口、工程出口和裝備出口。這也得到了國家進出口銀行的鼎力相助,只要是100萬美元以上的機電產品出口合同,就可以享受專項低息貸款。進口產品也以機電產品占據近50%。所以,其外貿經營之對象,十分明確地歸屬于機電類產品,包括配件,總成和成套設備。當然,進口產品中工業原料也居多。但不管如何,總是具有突出的工業性。而課堂里連篇累牘的還是那些農產品,甚至是我國非比較優勢的老產品。這種外貿經營主體和客體的認識誤區,帶給學生低起點的導向,使學生的就業難以適應市場需要,不會做高端產品的外貿,也說明了國際經貿專業畢業生大部分屈就他業的原因。
4國際經貿專業教學手法與能力的疲軟
施教者的國際經貿專業教學手法與能力,直接示范給學生一種商業風范或氣度。盡管有的學院備有一流的設施和設備,如仿真教學、模擬談判實驗室、聽力語音實驗室、商檢通關系統模擬實驗室、外貿單證上機實驗室,甚至外貿倉儲實驗室等。如果教學不到位,不深入到前沿化,也達不到教學效果。手法與能力往往結合在一塊,共同體現出教學的水平與績效。以案例切入,已不是什么新手法。但是,案例均有時效性。新型的有說服力的案例,必定效果明顯。傳統的手法,如,選擇填空、判斷等方式用在這種課上就不適用了。即使概論課,也得要講到位,深刻地揭示出字里行間的寓意。而絕大多數專業課教師達不到這個標準。另外,雙語教學手法與能力權重極大。國際經貿專業教師的英語能力,特別是口語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水平的發揮,也決定了效果的優劣。但是,絕大多數教師無法使用英語教學。嚴格來講,這類專業師資應該能夠扮演外商,以學生為供貨方或買方,與其展開進出口洽商,信函往來,開證審證,催交貨物,制單審單(特別是結算單證)。甚至還應該能夠扮演商檢人員、海關官員,審單查貨;更進一步者,應該帶領學生試制樣品,比如,一個機械配件的軸或齒輪等。提出改進要求,最后簽約接受樣品,訂貨,而且必須全程使用英語。所以,達不到這個程度的教學水平,也就是不到位。這樣的教學狀態顯而易見,屬于疲軟型。
5國際經貿專業培養的顛覆性改革之策
針對傳統的國際經貿專業培養體系,必須探討出新的教育模式。通過教學與實踐積淀,作者初探出與時俱進、緊貼實際的并吻合“中國夢”以及“一帶一路”的新型教育模式;建議告別應試型國際經貿專業本科教育的方式。5.1國際經貿專業培養導向。專業導向。引導本專業學生認識未來的專業工作領域和行業大氣候。很明顯,當前,必須與“中國夢”以及“一帶一路”的經濟方針導向相一致。外貿運行離不開產業,裝備制造就是我們的產業優勢,也是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我們的裝備通過“一帶一路”,實現產能互換。也就是高端出,高低端進。這應該在《國際貿易概論中》作開篇論述,由此引出具體的經營產品主流導向,以機電裝備及其配件為主導。這一產業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和常規裝備產業。而這一主流經營產品之產業得到了國家進出口銀行的極大支持。轉而在《國際金融》課程中,應該引導這一認知,由此講透“向政策要效益”的原理。特別應該加強進口業務的專業導向。進口產品主要是工業原料、高尖端裝備和農林產品,但主流產品應該是工業品,其量值巨大,必為主導。所以,需要引導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接觸一些普及性的工業知識,比如,礦冶和機電常識,按權重排列為:機械制圖、機械加工、金屬材料學、鍛冶加工、電工學等。因為當代的國際商務者,是對照圖紙來談生意的。看不懂圖紙,坐到談判桌邊,形同虛設。學習方法與內容的導向方面,應該說明,我國需要的是高級工匠大軍與建造師隊伍,理論學習,以夠用為原則。這種導向可以使學生與時俱進地明確學習目標與目的,其導向起點也高,未來工作層次也高。5.2課程設置與教材的革新。課程設置應該以“實用,現實和事本位”為原則。傳統課程可以大大減量,比如,“概論”一類課程,各門課只需24學時足矣。將更多的學時用于“實務”、“單證”和“投標書制作”以及模擬性實訓課。還須盡可能多地增加礦、冶、機、電生產類常識性課程,以應對外貿主流客體的運作。除此之外,教材必須跟進。教材也就是打造專業之才的本源,如果它失敗了,其后的專業培養工程肯定也失敗。當然,優材也尚須施教大師的調理。課程和教材都要遵從一個中心內容,那就是圍繞圖紙談生意。5.3師資隊伍的徹底改造。為畢業生未來能夠挑起當代國際商務的大梁,教師首先要修煉自我,成為高級工匠大師,方可在新的機制下展現風范,打造出新時代的工程化國際商務之良才,以吻合“中國夢”與“一帶一路”之戰略主題。其實,在80年代中期就提倡過的外貿人員“三懂化”,即懂國際商務、懂外語、懂工業技術,今天一樣可以用作三大原則來考量這類師資。首先,這種主干課的師資,除了國家規定的學歷和資質以外,還必須來自前沿,并具有完備的各環節運作經驗,且能與時俱進,而非灌輸舊經貿時代老經驗的“老先生”。其次,主干課程必須雙語化,甚至英語化,達不到這個標準的師資不得上講臺。所以,要求其外語能力至少上乘,特別是英語。而且,口語完全能夠應用自如,不但能和外教無障礙地溝通,同時也能撩撥學生的英語思維與英語表述的積極性。這也是衡量國際經貿專業師資綜合水平的基本標準。最后,施教者的國際商務教學內容,要緊密結合工業生產,授課中的“談判環節”和“跟單運作”再也不是單純的國際商務,而是技術交流談判,商務與工程的混合式談判,加上機電生產運作的監管和參與活動;至少能夠識讀工程零件圖、部件圖和簡單裝配圖,知曉機加工和電氣常識。
作者:戴正翔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參考文獻]
[1]朱慧萍,徐雅琴.國際貿易英語談判(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
[2]陳淑梅,陳敏.國際商務函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8.
[3]周星元,梅順齊.機械制造技術(下冊)[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1.
[4]水木然.工業4.0大革命[M].北京:中國工信出版集團/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4.
- 上一篇:美蘇經貿關系探析
- 下一篇:國際經貿人才培養緊迫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