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貿易戰略選擇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8 10:17:00

導語:我國貿易戰略選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貿易戰略選擇研究論文

摘要:發展中國家實行比較優勢戰略發展國際貿易,不僅沒有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反而陷入了比較優勢陷阱。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比較優勢戰略忽略了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等動態貿易利益。由于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的比較優勢戰略呈現出不適性,這使得我國的貿易發展戰略必須進行調整,由比較優勢戰略轉變為競爭優勢戰略。

關鍵詞:比較優勢比較優勢陷阱競爭優勢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對外貿易起到重要的作用,并成為推動一國經濟進入世界經濟循環,拉動本國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在如何開展對外貿易上,發展中國家大都是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強調勞動力和資源上的優勢,推行比較優勢戰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貿易發展來看,盡管發展中國家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與經濟發達國家經濟差距并未縮小,反而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發展中國家出現了貿易條件惡化,貧困化增長的局面,陷入了比較優勢陷階。比較優勢陷階的出現使發展中國家必須反思自己的貿易戰略,正確認識和利用本國的比較優勢,并確立新的貿易戰略。

一、比較優勢陷阱的形成

在國際貿易領域中,比較優勢理論是解釋國際貿易存在和貿易利益的主導理論,從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論到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再到俄林的要素稟賦論,比較優勢理論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一)關于比較優勢理論

亞當·斯密認為分工能提高效率,有分工必須有交換,國際分工使國際交換成為必需。而國與國之間進行分工的依據是各國在產品成本上的絕對差異。李嘉圖繼承了亞當·斯密關于分工可以提高生產率的命題,同時提出了比較成本才是國際分工的依據。比較成本理論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國家生產不同產品存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或成本的差異,各國分工生產各自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即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或者成本相對較低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可獲得利益。俄林的要素稟賦論認為各國要素稟賦差異導致了要素價格不同,而且各國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不同,所以各國的商品價格不同,由此國際貿易產生。各國應分工生產密集使用本國豐富要素的商品,通過國際貿易,各國能獲得最大福利。也就是說資本豐富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力豐富的國家應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較為有利。

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在于各國應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加入國際分工,從而形成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結構:即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發達國家應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而發展中國家可以出口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品,進口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品,這樣各國都可以在國際貿易中獲得利益,從而提高國家福利。從理論的邏輯推理上講,比較優勢理論是比較完美的。但在現實的國際貿易中卻出現了所謂“里昂惕夫”之迷此類的比較優勢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更嚴重的是以比較優勢理論作指導,執行比較優勢戰略的發展中國家出現了貿易條件惡化和貧困化增長的現象,出現了比較利益陷阱。

(二)比較優勢陷阱的形成

所謂“比較優勢陷阱”是指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比較優勢,生產并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則在與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中,雖然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穩定,總是處于不利地位,從而落人“比較利益陷阱”。

比較優勢陷阱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初級產品比較優勢陷阱。它是指執行比較優勢戰略時,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機會成本的大小來確定本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運用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從而只能獲得相對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較優勢戰略的實施還會強化這種國際分工形式,使發展中國家長期陷入低附加值環節。由于初級產品的需求彈性小,加上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下滑,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甚至是貧困化增長現象的出現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種類型是制成品比較優勢陷阱。由于初級產品出口的形勢惡化,發展中國家開始以制成品來替代初級產品的出口,利用技術進步來促進產業升級。但由于自身基礎薄弱,主要通過大量引進、模仿先進技術或接受技術外溢和改進型技術等作為手段來改善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進入高附加值環節。但是這種改良型的比較優勢戰略由于過度的依賴技術引進,使自主創新能力長期得不到提高,無法發揮后發優勢,只能依賴發達國家的技術進步。

比較優勢陷阱之所以形成,首先是因為比較優勢理論所講的比較優勢產品是本國產品間的比較,而在一國國內具有優勢的產品并不一定在國際競爭中具有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才是產品通過市場檢驗的資格。所謂競爭優勢是指企業在向顧客提供有價值的商品或勞務時所創造的獨特的并持久的屬性,這種屬性可能來自于產品或勞務的本身固有的屬性或產地,也可能來自于生產方法等。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應是具有壟斷性的產品。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資本、勞動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間流動,再加上技術的進步和對人力資本投資增加,推動了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新材料對資源的替代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數量不足的彌補,使得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已不再具有壟斷優勢,所以根據本國擁有的比較優勢來參與國際分工,雖然可以獲得一定的貿易利益,但卻不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其次是由于不同的要素會帶來不同的利益。各國的經驗表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級產品出口帶來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一般要比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帶來更多的利益。這就是劉易斯所說的:“如果增長的引擎是較發達的國家的工業產品和欠發達的國家的初級產品的出口,那么較發達國家的引擎就比欠發達國家的引擎轉動的略微快一些。”第三,現實中的國際貿易市場結構使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出現問題。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是國際貿易發生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條件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商品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國際間商品價格的差異反映了一國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可以直接形成競爭優勢并成為引發對外貿易的經濟變量。而在現實中的國際貿易市場結構是不完全競爭的,商品價格大于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實地反映一國的比較優勢,從而引起貿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規模經濟、技術進步成為引發國際貿易的新經濟變量,這使得仍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指導開展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家陷入了比較優勢的陷阱。

國際貿易發展的現實表明:比較優勢戰略不能改變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后面貌,也無法改變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現象。比較優勢戰略由于過分地強調靜態的貿易利益,而忽略了貿易的動態利益,即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的演進、技術的進步以及制度的創新的推動作用。長期執行單純的比較優勢戰略會造成一國的產業結構不能得到升級,而且具有固化原有產業分工的作用,使發展中國家處在國際分工的不利地位。由于側重于發揮資源和勞動力的優勢,還會引起對與強化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關系不大的先進技術特別是勞動替代技術或資源替代技術的不重視甚至是排斥,這會使發展中國家享受不到現代高新技術進步帶來的利益。長期執行比較優勢戰略還會使國內的要素所有者收入發生分化,產生出一批既得利益者。在現有貿易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會采用各種方法阻止對制度的創新,而另外的人又因為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力低,無力改變現有制度,使發展中國家無法突破貧困制度陷阱。所以發展中國家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貿易發展戰略,突破比較優勢戰略的束縛,實行競爭優勢戰略。所謂競爭優勢戰略就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升級為特征,全面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分享國際貿易利益的一種強調貿易動態利益的貿易發展戰略。它強調貿易利益的動態性和長期性,為了獲得穩定的、長期的貿易利益,甚至可以犧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戰略注重產業內部的交換關系和產業的生產率以及產業替代的因果關系,能適應當前國際貿易中產業內貿易不斷上升的趨勢,它所關心的是如何將一國的潛在優勢轉變成現實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戰略是發展中國家改變在國際貿易中不利地位,充分發揮對外貿易作用的一個必然選擇。轉二、中國的比較優勢戰略分析

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在開展對外貿易中也主要采取比較優勢的貿易發展戰略。在這一戰略指導下,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隨著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和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比較優勢戰略呈現出不適性。

(一)傳統比較優勢正在減弱

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已經擺脫了低收入國家常有的特征,由以初級產品為主導產品的出口商品結構完成了向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從1985年開始,初級產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并且在工業制成品中,機電產品已經取代了紡織品成為出口的主要產品(見表1)。

盡管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已經得到了改善,但是作為中國比較優勢產品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增長速度和效益都在下降,傳統的比較優勢正在減弱。根據巴拉薩(Balassa)顯性比較指數(RCA)可以看出:以紡織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在下降,而機電產品特別是高科技產品的比較優勢在上升(見表2)。

勞動密集型產品難以為繼,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國內勞動生產率提高緩慢,工資增長較快致使單位產品工資成本上升;亞洲金融危機后,東南亞國家貨幣大幅貶值,人民幣匯率保持尖挺,使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優勢消失;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呈現下滑趨勢,再加上這類產品的價格彈性比較低,發展中國家多采用降低價格來擴大銷售更加大了價格下滑幅度。另外,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這將使低勞動成本依賴型的產業發展受阻。盡管我國地區差異較大,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有較大空間發展,但是如繼續依賴勞動力價格低的優勢來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勢必會滑入比較優勢陷阱。

(二)大國經濟效應限制了比較優勢的發揮

中國的對外貿易經過20多年的持續發展,到2000年進出口總額已達4723億美元,其中出口2492億美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了69%和67%,臍身世界貿易大國的第9位。中國對外貿易具有大國規模以后,出口擴張難度增加。由于對外貿易基數很大,如果保持現有速度將意味著每年新增一個中等貿易國的貿易額,顯然這是不易達到的。貿易規模的擴大,與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摩擦不斷出現。我國出口產品屢遭反傾銷調查就是典型事例。另外中國進口能力也迅速擴大,由于進口量龐大,經常引起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上揚,使得我國進口價格上漲。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下降,使得我國貿易條件惡化(見表3)。

(三)引進外資的方向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有偏差

由于實行比較優勢戰略,各地都比較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表現在利用外資方面就是大量的外資投入了勞動密集型產業,外資企業大量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占用我國配額,壓縮了國內企業的出口。另外,外資企業還與我國國內企業爭奪國內市場。這與我國想利用外資提升產業結構的本意有偏差。

從表4中可以看出,我國引進的外資多集中在第二產業,比例已近60%,而在我國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業和采掘業等第一產業比例卻非常低,只1.76%。這與我國第一產業利潤率較低、投資回收期長相聯系的。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只有35%左右。不僅低于發達國家,而且還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亟待發展,而外資進入的比例卻不高。進入第二產業的外資也多是投入了勞動密集型行業,這從外資企業出口的大宗商品排序表中可看出,外資企業的主要出口商品種類與我國的大宗出口商品種類相吻合,并沒有體現出技術和資本上的優勢。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采用比較優勢戰略,強調利用勞動力優勢,這使得引資過程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將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規模擴大上,忽視了外資企業在技術和資本上對我國產業結構的提升。這樣,雖然外資企業在我國的對外貿易中地位在不斷提高,可實際上只是將原先由國內企業完成的事情,現在由外資企業去做了,出口商品結構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見表5)。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必須要進行調整,比較優勢戰略已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應將比較優勢戰略轉向競爭優勢戰略。

三、我國競爭優勢戰略的實行

如今國際貿易的目的已不是互通有無、調劑余缺,而在于占領市場,分享國際間有限的、分配極不均勻的技術、人力資源從事技術創新的成果。要想獲得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就必須要將本國的產品的比較優勢轉化成競爭優勢。比較優勢更多地強調各國優勢的潛在可能性,而競爭優勢則更多地強調各國優勢的現實態勢。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不一定具有競爭優勢,按比較優勢所確定的貿易形式也并不一定會轉變成現實的貿易形式,只有在比較優勢產品轉化成競爭優勢產品之后,這種轉變才能完成。

(一)繼續發揮比較優勢的作用

實行競爭優勢戰略,不能全面地否定比較優勢的發揮。相反,實行競爭優勢戰略特別要注意發揮比較優勢的作用。實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一定具有比較優勢,良好的要素稟賦條件是形成競爭優勢的基礎。但我國的低層次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在世界市場已經處于飽和狀態,要繼續擴大這類產業規模,勢必造成出口的“貧困化增長”。所以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要重新進行市場定位,以世界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于新型化、多層次化、精細化產品開發,提高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質量和技術層次,使出口商品從初加工到精加工轉變,提高其附加值。我國具有勞動力資源優勢并不一定意味著要使用大量勞動力來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由于技術的進步,利用勞動力的優勢也可以生產資本密集型甚至是技術密集型產品,關鍵在于產品中的技術含量。目前通過加工貿易方式來實現勞動力價格優勢與外來資本、技術結合是繼續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一條有效途徑。加工貿易不僅可以實現靜態的比較利益,而且還可實現動態比較利益。科技的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推動了高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的興起,使加工貿易內容出現了跨越式發展。跨國公司推行全球化戰略,需要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來尋找低生產成本的區位,這為我國通過參與國際分工發揮“后發優勢”,在全球高技術產業中爭得一席之地提供了機遇。通過加工貿易與跨國公司合作,成為其生產鏈中的一環。這樣既能發揮垂直分工中勞動力價格低的優勢,又得到水平分工中跨國公司技術外溢、管理經驗等好處,盡量減少學習的成本,提高學習效率,為我國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和升級積累必要的人力和技術,同時又能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加出口,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

(二)技術創新是保持競爭優勢的基礎

能將比較優勢轉化成競爭優勢并保持住,關鍵在于技術創新。發展中國家容易陷入比較優勢陷餅的原因,要么是因為忽略了技術變量,要么是技術創新的路徑選擇不當。目前,中國的初級制成品出口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產品科技含量低,完全依靠勞動力價格優勢。而我國的工業制成品,雖然出口增速較快,但產品的技術含量并不高。而且我國工業制成品的技術多是引進或模仿得來,自主創新較少,造成我國工業制成品,特別是高技術產品對跨國公司的技術依賴。這是影響我國對外貿易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的障礙。所以必須要進行技術創新。進行技術創新應充分發揮供求、價格、競爭機制的動力作用,同時國家應重視對技術創新的引導,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增加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我國當前的技術創新投入和人力資本的現狀還不能支撐我國的后發優勢的發揮,所以進一步地增加技術創新投入,落實科技興貿戰略,加快人力資本積累,強化本國技術創新動力,將是形成我國產品競爭優勢的當務之急。(三)調整產業結構,確立新的主導產業

產業結構是形成產品競爭優勢的基礎,我國的產品缺乏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的產業結構滯后,升級速度緩慢。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產業結構層次低,缺乏競爭力。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經濟改革和開放,我國的產業結構中出現了一部分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但是依然沒有改變我國的產業結構總體格局,表現在對外出口的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產品占主體,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比例很低。要提高我國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就必須調整產業結構,確立新的主導產業。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不斷加劇,各國的競爭焦點逐漸轉向了高科技的競爭,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比例在不斷上升。高技術具有在傳統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內部使用范圍廣、滲透性強的特點。高技術不僅能靠自身市場開發的能力為經濟增長作出貢獻,而且能應用于傳統產業的改造,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我們必須要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強“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為此,要將高技術產業確立為主導產業。通過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形成高技術產業群,培養一批高技術出口重點企業,通過培育資本市場以及綜合運用財政、稅收、政府采購等政策扶持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四)重視政府在形成競爭優勢中的作用

政府在推行競爭優勢戰略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作用表現在:首先是推進體制創新。我們應盡快建立起市場化、法律化的外經貿管理體制,本著公開、公平、競爭、效益的原則不斷改進進出口管理體制,實現企業外經貿自營進出口權依法登記制;建立公平規范、統一合理的進口稅收體制,依靠動態關稅調節進口數量和結構。其次是引導作用。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產業結構調整都涉及到了引進國外先進產業和先進技術的問題。政府應通過產業政策制定一定的產業進入范圍和技術門檻,引導外來資金、技術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再次就是扶持和保護作用。根據國外的經驗,在形成競爭優勢產業的過程中,政府的扶持和保護是必要的。即對一些關鍵性的高技術產業和幼稚產業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金融、稅收、研究投入等方面,并且在一定時期內保護國內市場。但這種扶持和保護不同于一般的進口替代政策,它的最終目的在于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