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貿易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03:39:00
導語:出口貿易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以加工為主體的出口貿易模式,這是一種以數量擴張、低價競爭為主要手段的粗放式發展道路。加工貿易出口已取代一般貿易出口成為主要的出口方式。出口商品結構以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價值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商品為主;出口創匯率長期處于低水平。由于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且主要由外商投資企業進行,中國出口產業的發展同民族工業的發展,同花費巨資建立起來的國營工業的發展缺乏應有的聯系,兩者日益分離。據海關統計,1997年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全部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65.7%,國營企業的這一比重只有32.8%。現有出口模式是在借鑒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經驗的基礎上,利用前幾年相對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形成的。但目前這一模式已很難適應變化了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正面臨日益嚴重的危機。
一、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
進入90年代以來,國內經濟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它們對出口正在產生并將繼續產生日益顯著的影響。由于現有出口貿易模式與外資利用密切相關,因此本文主要考察近年來我國引資格局的變化。
1.投資主體的變化。從改革開放到90年代初期,來華投資主體以東南亞等地區小規模的華人企業居多。這是第一代來華投資者。無論是投資規模、項目數量還是投資地位,他們都占絕對優勢。但在1992年以后,歐美日大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急劇增加。盡管項目數量和累計投資規模還不如前一類投資企業,但其增長勢頭強勁,已逐漸成為來華投資主體。他們資金實力雄厚,技術水平較高,是第二代來華投資者。
2.投資動機的變化。第一資者的主要動機是利用中國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和廉價勞動力資源,以降低其產品的勞動成本,提高價格競爭力。第二資者的動機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用自身的特定優勢,如先進技術、資金實力等,搶占中國國內市場;二是為跨國公司的全球一體化經營戰略服務。
3.投資方式的變化。因動機不同,第一資者大多傾向于同中方合營,不特別看重所投資企業的絕對控制權。這有利于他們在經營活動中獲得中方有關方面的更多優惠和支持。第二資者卻多半傾向于獨資方式,不大愿意合營。即使合營,往往也要求對企業有絕對控制權。這是為了使在華投資服從跨國企業全球戰略的需要。
4.投資行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變化。第一資者主要投向勞動密集型的一般加工工業,產品主要或相當一部分用于返銷或銷往第三國;為方便運輸、節省運費和熟悉國際市場行情,這些投資大多集中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第二資者卻更多地投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交通運輸和金融業等。產品外銷的比例相對較小。與此相適應,投資地區更多地向全國擴散。
世界經濟近年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其中對我國出口發展影響最大的,主要是由全球金融動蕩和后冷戰格局所引起的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對加工貿易出口而言,過去那種相對自由的國際市場環境已不復存在:
一是美國市場對我傳統出口產品的需求相對飽和,今后很難保持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對美出口的穩定高速增長。首先,受全球金融動蕩的影響,美國經濟增長減緩的跡象日益明顯,其進口需求將相對減弱。據美國商務部統計,1998年第二季度,美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猛增至創紀錄的565億美元。1998年美國貿易逆差將達到2400億美元左右(1997年為1100億美元),且1999年將繼續增加。這將促使美國加緊貿易限制。其次,后冷戰時代中美關系的特殊性決定了美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放松對華貿易限制。美國國會調查局1998年8月發表的調查報告稱: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政府不可能順利推行美國政府原先期望的政治、經濟改革,因此中美關系只可能維持現狀。在這樣的中美關系框架下,不可對中美貿易關系的改善期望過高。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準入、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配額、貿易行為規范和人權等方面,美國政府不可能放松對中國施加壓力。1998年8月中旬,美國海運委員會展開對所謂中國港口貿易壁壘的調查并以貿易制裁相威脅就是明證。第三,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和深化,拉美及東南亞金融動蕩和貨幣貶值,大大提高了這兩個地區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受到這些地區同類產品日益嚴重的沖擊,面臨新的競爭和障礙。
二是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和經濟不振,使日元持續疲軟,金融體系長期動蕩。日本政府不僅在緩和銀行體系危機、擴大內需方面行動過于遲緩,而且為了達到自己擴大出口、減少進口的短期利益,不惜犧牲別國利益,對日元的持續疲軟采取有意無意的放任態度。日本政府長期拿不出切實有效的方案和措施來改革其金融體系,刺激經濟復蘇。受東方民族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對經濟蕭條很敏感,一旦經濟形勢不妙,他們便盡量壓縮消費需求,把收入儲蓄起來,以備未來之需。上述因素在短期內難有根本轉變,因此在較長時期內,日本市場對我國產品的需求將相對飽和。我國對日出口很難保持穩定增長。
三是作為我國主要轉口市場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受到歐美日益嚴格的限制,并陸續認定為已“畢業”的工業化國家而取消了對他們的普惠制待遇;今后要想繼續通過這些國家和地區大幅度增加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對歐美的出口也不太現實。
四是隨著后冷戰時代的到來,各國都把經濟發展作為本民族的中心任務,一大批發展中國家由于其產業結構特別是出口結構與我國現有出口結構相似,因而在國際市場上同我國展開日益激烈的競爭。最突出的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甚至越南以及巴西、墨西哥等也參與競爭。
五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帶來了雙重不利影響:一方面,危機大大降低了東南亞國家出口產品的勞動成本,嚴重削弱了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快速發展有兩個基礎:一是我國相對于東南亞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優勢;二是這一優勢引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資本和技術向中國大陸的大量轉移,在過去十幾年中,正是這種轉移推動了中國加工貿易出口的快速增長。東南亞危機使上述優勢大為減弱甚至消失,使上述轉移過程嚴重受阻,使海外資本投向我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勢頭大大減緩,甚至不排除今后出現部分資金回流的可能。危機的影響將是長期的、深遠的,它一方面嚴重動搖了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基礎,另一方面也從反面說明了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脆弱性:一個大國,以建立在外來資本和技術基礎上的加工裝配業作為出口的支柱,既不合理,也相當危險。
二、現有出口模式的主要缺陷
——現有模式主要依賴于兩個基礎:一是廉價勞動力的相對優勢;二是第一資者來華投資的迅猛增長。前述引資格局的變化已嚴重動搖了第二個基礎。就第一個基礎而言,在東南亞和拉美貨幣大幅度貶值、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的同時,我國工資水平的上升、勞動生產率增長遲緩和管理效率的低下,已使勞動力優勢逐步弱化。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上,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優勢,最終取決于其單位產品勞動耗費的高低,而這又取決于三個因素:工資水平、勞動力素質、經營管理效率。勞動力的數量和工資水平曾經是影響單位勞動耗費的主要因素,但今天已日益讓位于勞動力素質和經營管理效率所決定的勞動生產率。恰好在這方面我們不具有任何優勢。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的革命性應用,各發達國家正積極將科技成果廣泛用于改造和武裝傳統產業。在發達國家,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今天已面目全非。以紡織業為例,它在發展中國家當然仍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但在發達國家,這一行業不僅沒有因轉移一部分到發展中國家而衰落,而且其性質正悄悄地發生變化。據專家介紹,新型無梭紡紗機代表了當今紡紗機的最先進水平;但據統計,過去十年中全世界95%以上的新型無梭紡紗機都安裝在歐美發達國家
。伴隨生產的日益自動化,勞動生產率成倍甚至數十倍地提高。個別國家的部分紡織企業已出現所謂“無人車間”甚至“無人工廠”,其單位產品的勞動耗費之低廉便可想而知。這樣的紡織業事實上已不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此,隨著發達國家不斷用新興科技改造和武裝勞動密集型行業,我國在這一行業上的相對優勢正被不斷地削弱,現有出口模式的第一個基礎也正遭到嚴重沖擊,今后將很難依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貿易維持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
——現有模式使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過分依賴對外貿易量的增長,外貿依存度高得驚人。首先,由于加工貿易出口過度依賴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進口,因此出口的增長實際上主要取決于進口的規模;進口是為了再出口,進口主要不是為了滿足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技術的進步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是為了維持出口數量的擴張。其次,中國外貿總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即外貿依存度)已接近40%,遠高于所有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總量的40%必須通過國際市場這一轉換機制才能實現。近年來中國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中,相當大的成分是由進出口的數量擴張構成的。這是一種相當危險的格局。在推進市場開放和貿易投資自由化的過程中,中國經濟以及出口本身將很難承受國際經濟波動的沖擊而保持穩定的增長。
——在現有模式下,出口的發展與國內制造業特別是基礎工業的發展缺乏應有的聯系,兩者日益分離。加工組裝業是一個特殊的、“孤島型”的產業,與國內其他行業的前向和后向聯系極為薄弱。由于“兩頭在外”,原材料與零部件從國際市場來,產成品到國際市場上去,因而出口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前瞻影響”和“回顧影響”都很微弱,對國民經濟的實際帶動作用比它表面上看起來應起的作用要小得多。一方面加工貿易出口的快速增長沒能大規模地、有效地帶動基礎產業的改造和進步,產業結構得不到應有的優化和升級;另一方面,沒能優化和升級的國內制造業和基礎工業也就很難成為出口的穩固基礎,為出口的進一步發展和出口結構的優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長此下去,出口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后勁令人擔憂。據海關統計,1998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進口和出口的增長率都出現了明顯的回落,上半年加工貿易出口僅增長8.6%,比去年同期下降12.7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口只增長1.8%,比去年同期下降12個百分點。這預示著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發展后勁已經不足,并將影響整個出口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后勁。
——現有模式形成了對外國品牌及其外銷渠道的過度依賴。目前我們出口的大多是外國品牌的商品,缺乏中國民族工業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一方面,中國工業的發展長期不注重品牌效應,沒有品牌意識,更談不上完善、成功的品牌戰略,所以始終拿不出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在近年來的加工貿易出口中,無論是中方獨資企業,還是中外合營企業,都是按照外商要求進行加工,使用外國品牌開展外銷。對于缺乏自有品牌的中方來講,使用現成的外銷渠道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外國品牌,不失為迅速擴大出口的一條捷徑。但是這種實質上的權宜之計卻帶來了兩方面的嚴重后果:一是加深了中國工業和出口對外國品牌及其外銷渠道的依賴,助長了中方在開辟外銷渠道、開發自有品牌方面的惰性。二是中國企業成了外商品牌的加工和推廣基地。
——現有模式使中國的外貿增長指標失真,夸大了中國的實際進出口能力和中國經濟實力。中國企業從加工貿易出口中,只能獲得一點點加工費。它僅占出口產品總價值的很小部分,其余部分都是進口原材料或零配件;且我國加工貿易的進出口市場嚴重錯位:進口市場主要是東南亞,出口市場則主要在歐美。當成品輸往歐美時,對方卻將產品全部價值統計為中國對其出口。以中美貿易為例,按美方統計口徑,中國每年對美出口額非常龐大,并形成中方巨額貿易順差。但對中方來說,這實質上是一種虛假的出口額和虛假的貿易順差。它卻成為對方討價還價的重要籌碼,使中方在中美貿易談判中處于極端被動的地位。據海關統計,1997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到3251億美元(其中出口1827億,進口1424億)。由于用于加工貿易的進口占全部進口的49.3%,因此約有700億美元的價值既被作為進口額統計,又被作為出口額來統計。這實質上夸大了我國的外貿實力特別是實際的出口能力。帳面上的這種“虛假”出口規模的連年快速膨脹,很不利于我國在有關對外貿易談判中取得主動。
——現有模式很不利于充分利用西方國家分配給我國的有限出口配額,最大限度地擴大出口總額。由于西方國家的配額限制一般只限進口產品數量,不限進口金額,對我國來講,在出口數量一定的前提下,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單位售價就成為擴大出口創匯額的唯一選擇。在現有模式下出口品的附加值和單位售價都很低;受有限的配額限制,進一步擴大我國出口創匯總額的余地非常有限。
三、幾點建議
面對變化了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我們應該也必須變外在壓力為內在動力,變挑戰為機遇,及時調整現有的出口貿易模式,逐步形成以國內制造業而不是加工裝配業為基礎、以一般貿易為主導的出口發展模式,使出口的長遠發展與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兩者之間形成相互推動的良性循環。
1.應結合國內外經濟條件的變化,盡快確定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和國家出口產業戰略,并且從戰略指導思想上把上述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全方位地扶持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中國的戰略性出口產業,用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換代作為出口發展的基礎來推動出口結構的優化和出口模式的轉換;逐步改變出口產業同國內制造業特別是基礎工業日益脫節的狀況,把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同出口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統一起來;把國民經濟的重點產業同重點出口產業逐步統一起來。
2.大力加強政府對企業的全方位的出口信息服務;同時盡快廢除出口經營權的審批制,實行出口經營權和經營范圍的登記制,努力發掘和培育一批新的潛力巨大的出口企業集團和拳頭產品。
3.利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大力提倡和鼓勵提高出口產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國產化程度。對于在這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或者有巨大潛力的企業,應該給予更優惠的稅收待遇,并提供更多、更優惠的信貸支持。
4.以信息技術革命為契機,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將出口優惠與鼓勵進一步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出口產業和出口企業傾斜。
5.調整進出口工作的指導思想,逐步改變進口主要服務于出口數量增長的不正常格局,讓進口主要為國民經濟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與優化服務;在發展出口的政策指導思想上,應該下決心以犧牲速度來換取效益,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出口增長數量和速度,忽視出口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錯誤傾向,變速度型增長為效益型發展。
【參考文獻】
〔1〕1995—1998各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統計》。
〔2〕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1997年中國經貿發展概況》。
〔3〕美國商務部貿易統計資料:1998年第三季度。
〔4〕美國國會調查局調查報告,1998年8月號。
〔5〕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有關新聞公報。
- 上一篇:銀行審計組長的經驗交流材料
- 下一篇:醫院導診護士工作經驗交流材料
精品范文
10出口企業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