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貿易摩擦策略思索

時間:2022-06-11 10:16:00

導語:應對貿易摩擦策略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應對貿易摩擦策略思索

據了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十年來,中國共遭受國外貿易救濟調查602起,合計金額389.8億美元。其中,反傾銷調查510起,反補貼調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中國的快速發展成為全球貿易摩擦的“眾矢之的”,但是這又不得不跟中國現階段持有的對外貿易政策緊密相關。筆者通過對貿易摩擦產生的根本原因進行分析,剖析諸多貿易戰的導火索和負面效應,結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提出政策建議。

1文獻綜述及評論

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對外貿易順差額不斷增多,這就必然引起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通過反傾銷、反補貼、配額和保障措施與特保條款等政策措施限制進出口,中國遭受到國外的貿易救濟調查多至600余起。因此,國內外諸多經濟學家和學者就國際貿易摩擦的問題做出了許多研究。我們從引發貿易摩擦的原因和政策的角度分析他們的研究。黃曉鳳和謝利娟在《制度差異視角下的國際貿易摩擦分析》中指出制度差異通過影響生產成本和價格導致不同商品具有比較競爭優勢,進而引發貿易摩擦,并且建議通過接受貿易伙伴的經濟制度、改善制度差異避免國際貿易摩擦。趙建在《國際貿易摩擦背后的產業結構和政治因素》的文章中認為國際貿易摩擦的深層原因是國際分工和國際間產業結構不相配,而各國經濟政策及其國內利益集團的政治行為只是關鍵因素。張二震、魏浩指出我國現行的具有重商主義性質的外貿政策面臨嚴峻的挑戰,這是導致國際貿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于鐵流和李秉祥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決策略》中運用西方主流的經典國際貿易理論指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是美國違背國際貿易的理論,限制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對中國的出口。以上文獻在討論國際貿易摩擦產生的主要原因方面都有不同的視角和側重點,主要從文化制度層面、產業結構、貿易政策的方面研究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本文將采用重商主義政策的角度探討我國現階段的貿易保護主義現狀以及解決貿易摩擦的措施。

2以重商主義為核心的貿易政策

中國現階段的貿易摩擦的根源是由于中國實行的是具有重商主義色彩的貿易手段。自1994年中國開始實行以擴大出口,創造外匯儲備為主要目的的出口導向戰略。通過擴大出口,使出口額大于進口額從而增加外匯收入。出口導向是著重于利用國外資源與開拓國際市場,以生產出口產品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長來帶動一國經濟增長的戰略模式),屬于外向型經濟。為了實施出口導向戰略,中國采取了以下經濟政策:

(1)本幣貶值。在貨幣對外貶值的條件下可以使本國產品的出口價格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擴大出口。現在,人民幣面臨著不斷升值的壓力,而中國政府采取的壓低人民幣匯率的做法,使得人民幣匯率不是完全由市場機制決定。由于匯率的原因造成了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上價格偏低,從而促進了國外產品對中國市場的出口,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貿易順差。

(2)對出口部門特殊的優惠政策,如出口補貼、出口退稅、出口信貸和外匯擔保等。中國長期實行的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政策,導致了中國貿易的長期不平衡。給本國出口企業優惠的稅收政策,同樣可以降低出口價格,增加企業的出口動力,擴大出口規模。因此,中國采取的一系列新重商主義政策無異于鼓勵中國企業擴大出口,不斷增加貿易順差額。

(3)大量的招商引資政策,如:稅收優惠、降低貸款利率等,以便大量吸引外資,增強經濟活力,擴大出口。中國對于國內的幼稚工業的保護以及中小企業、工商業的稅收優惠和銀行貸款條件的優惠等等,都是不斷地放松銀根,使得企業中資金流動性更強,經濟充滿活力,企業進而活躍地參加各種進出口業務,增大出口規模,又進一步擴大貿易順差。這些經濟措施不僅開發、創新市場,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和發揮國際分工優勢,使中國的貿易順差規模逐漸增大,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中國出口創匯戰略的實行,巨額外匯儲備的形成,重商主義的弊端也日益顯著,筆者認為貿易摩擦不斷深化就是中國一貫堅持的中商主義思想所致。

3中國對外貿易摩擦負面影響及應對措施

中國自加入WTO以來,不斷受到貿易國的貿易救濟和貿易制裁。例如:機電出口產品受到歐盟環保雙指令影響、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美國將收緊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中歐鞋業貿易摩擦、中美鋼鐵業、中美知識產權保護、中日紡織品等等。中國已經處于貿易摩擦的風口浪尖之上,總體貿易摩擦態勢不斷加劇。中國飽受爭議的貿易順差幾乎沒有逆轉的跡象。世界銀行最近預測,2010年中美兩國247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在2011年將增至2730億美元,2012年將增至3140億美元。貿易國對我們采取的貿易限制和制裁手段,對中國出口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嚴重影響了全球貿易的健康發展:十年前,中國加入WTO,移除了其進出口的限制,我們看到中國激起了全球化貿易的繁榮發展。但現在,中國卻背負著種種“罪名”,被指以不公平的手段竊取美國就業機會、經濟增長和科技,以及企圖保持中美貿易順差持續增長。實質上,真正阻撓外資企業在中國國內市場進行業務擴張的障礙是中國國有企業對市場的巨大影響。雖然中國政府在海外股票市場上所持有的國企股份很少,但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難度并沒有因此減小。越來越明顯的一個事實是,中國已形成一種獨特的資本模式,這和西方崇尚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有根本的不同。這些被披露出來的事實很可能加深人們此前的擔憂,即中國正在推行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尤其是當前中國企業正盯上海外的銷售市場,并大舉進行收購。盡管存在許多共同利益,但想要在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適應這種新的中國模式的資本模式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4中國貿易政策的轉變及應對措施

中國在面臨著風口浪尖之上的貿易摩擦,應該采取正確的應對方式和方法,不僅要保證方式的法律規范性,也需要保證其有效性和針對性。從多方面考慮貿易摩擦的根源問題,不斷縮小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差額,減少貿易爭端。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遵守和利用WTO機制。中國入世已經十年了,中國與其貿易伙伴的關系是建立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基礎之上的,無論是中國和美國還是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中,只要中國嚴格遵守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就應該積極尋求世界貿易組織的裁決和保護,將貿易摩擦的解決方式放在一個更加公平和法制化的環境下進行。其次,中國應該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運作方式,使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這一行動的目的在于縮小中國與西方市場信任程度的差距,不斷縮小制度上的差異,使得在更高一個層次上能夠與世界接軌。第三,中國應該考慮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差異。在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文化的差異,在貿易伙伴的角度上認識和思考貿易摩擦的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貿易政策和運作技巧。通過這種換位思考,可以避免在與貿易伙伴的貿易往來中和處理貿易糾紛的過程中實行不對癥下藥的問題,使得貿易改善有針對性。

5結語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狹窄,居民購買力不高,迫不得已采用具有“重商主義”色彩的出口導向政策;當這種政策帶來了種種問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開始逐漸從外向型向內向型轉變,走出重商主義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之后,中國的國內資源將更多地留在國內供本國人民消費,同時中國會更多地利用世界外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