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摩擦對策研究

時間:2022-10-29 11:37:41

導語:國際貿易摩擦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摩擦對策研究

摘要: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步入了緩慢的復蘇階段。國際貿易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點,對于推動全球經濟向前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經濟仍處于低迷期,但是國際貿易摩擦的情況愈加嚴重,各國國際貿易保守主義頻發,導致我國面臨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國際貿易環境,我國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貿易沖突。本文基于我國國際貿易的新特點和趨勢,結合貿易摩擦的成因,有針對性的提出應對措施,期望可以對以后在處理國際貿易問題有幫助。

關鍵詞:國際貿易;摩擦;成因;貿易結算

一、前言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的復蘇和提高本國就業率,逐漸采取以保護國內企業和產業的貿易保守政策,來提振本國經濟。2016年后,逆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肆意,全球貿易保守主義抬頭,以西方國家為主的貿易保護主義國家采取單邊“高強度”貿易保護措施,不斷沖擊全球自由市場和經濟全球化,加大了市場對于貿易戰的憂慮。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就2008年到2016年間,貿易補救措施就高達2400項。2016年,全球市場震蕩不安,全球貿易保守主義持續發酵,導致2017年上半年全球范圍內,就爆發了309項貿易保護措施。就中國而言,中國2017年共遭遇了21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摩擦,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貿易救濟調查的最大國。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共遭遇了75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分別為55起、13起和7起,涉及到的金額高達110億美元。目前,我國面臨較為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以西方國家為主的經濟體在貿易投資政策方面存在不確定性,特別是貿易保守主義、單邊主義等嚴重擾亂了國際貿易投資環境。

二、四種常見的國際貿易摩擦形式

貿易摩擦是指國家間在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出現了貿易的失衡,導致一國出現貿易順差,另一國出現貿易逆差,而貿易參與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在貿易、投資、匯率和經濟制度等領域設置一定的條件,從而產生糾紛和摩擦。國際貿易摩擦有4種較為常見的形式,包括傾銷與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壁壘、相關保護措施和補貼與反補貼等。1.傾銷與反傾銷的貿易摩擦。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傾銷是指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格的方式進入另一國,從而導致了該國已建工業或者生產項目受到威脅或者損失。傾銷與反傾銷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最常見,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反傾銷案例248起。其中,歐美國家啟動的反傾銷調查數量創歷史新高,占到全球反傾銷案例的21.8%,反映出歐美國家貿易保護主義非常盛行,已經成為全球頭號貿易保護國。2.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貿易摩擦。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定,成員國有權利和義務來制定技術標準來保護本國的安全利益、保障人權和環境等。這些技術標準包括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等。根據商務部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中,近90%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90億美元,并且在對貿易壁壘國分析中發現,歐盟、美國和日本的、針對中國的貿易壁壘比例最高,占比分別為41%、30%和24%。3.相關保護措施的貿易摩擦。根據《保護措施協議》規定,保護措施是對特定進口產品所采取的緊急措施,其主要是為了避免產品對進口國造成嚴重的損失或者威脅。保護措施包括暫停關稅減讓、限制進口數量或者提高關稅等。這種措施的實施需要具備較為嚴格的條件,例如進口產品數量巨增、有不可預見的因素、會對國內企業造成損失或者威脅等。4.補貼與反補貼的貿易摩擦。根據《補貼與反補貼貿易》規定,補貼是指一國政府向生產企業提供財政扶持,包括對價格或者收入等,以增加該企業的產品出口或者抑制進口,從而造成其他企業利益受損,這種措施跟保障措施類似,其實施需要具備嚴格的條件,例如政府提供資助、資助有特定公共機構提供并且具備授予某種利益等。

三、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特點和趨勢

近幾年,全球國際貿易摩擦開始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在貿易保護的實施主體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貿易保護的實施主體有兩個深刻的變化,其一為發達經濟體貿易保守較為嚴重。從歷史經驗來說看,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其貿易保守主義會比較嚴重,這些國家為了保護剛起步的國內企業,為了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不得不實施較為嚴格的關稅等保護措施。但是近幾年,以美國、德國和法國等為主的歐美發達經濟體采取貿易救濟的措施不斷增加,升級了國家間的貿易摩擦;其二為新興市場也開始蔓延貿易保守主義,例如歐美國家作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國,以往是貿易摩擦的主要國,但是隨著我國對新興市場,例如俄羅斯、印度和墨西哥等出口的增加,每年出口增加率為25%以上,出口貿易摩擦開始呈現出“小問題不斷、大問題較少”的情況。2.在貿易摩擦領域方面。從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發達經濟體對于貿易摩擦的產品較為集中,主要針對的是金屬及其制品;新興經濟體對于貿易摩擦的產品較為分散,針對的產品從化工、機械到紡織原料等都有。不僅如此,從外貿發展的歷史來看,貿易摩擦從早期只針對單個產品,隨著貿易規模的逐漸擴大和貿易交往的深入,國際貿易進出口的產品結構得到了不斷完善,貿易摩擦已經發展到針對產業和產品群。這將導致今后的貿易摩擦,不僅僅是平息貿易爭端的問題,而是考驗政策和制度的合理性,國際貿易摩擦即將進入全面的、全領域的碰撞階段。3.在貿易保護措施和摩擦方式方面。隨著貿易摩擦在數量和規模上的不斷提升,貿易摩擦在強度上也在不斷加強,根據WTO的統計數據顯示,每七起反傾銷調查中,就有一起是涉及到中國。而貿易保護措施的不斷延伸,增加了我國貿易摩擦的負擔,除了傳統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等手段,貿易保護措施已經向更加隱蔽性、不易預測性和監控性等方向發展,貿易摩擦的方式已經從最開始的質量和數量控制,深入到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和衛生檢疫規定等領域,這些都為貿易保護開通了道路,為貿易摩擦提供了路徑。4.在產業領域方面。貿易摩擦已經從傳統的商貿領域,逐漸向中高端產品領域蔓延。由于發達經濟體在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上具有絕對優勢,所以其對于相應的跨國并購實行了較為嚴格的管制,例如美國以安全為由否決了中國企業背景私募股權基金收購美國的芯片企業萊蒂斯的決定。導致了國際資本很難吸收優秀的技術或者管理,妨礙了國際資本合理、有效的流動。

四、國際貿易摩擦的成因

1.發達經濟體增長速度放緩。隨著發達經濟體逐漸取消貨幣刺激政策,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將放緩。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6.5%,歐洲中亞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將下降至3.2%,美國增長率將達到2.5%,日本的增長率將達到1%。雖然全球經濟已經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走出來,但是經濟下行的風險仍然很大,尤其是金融市場的震蕩將進一步加強。發達經濟體為了在經濟下行期保護本國企業的利益,往往會選擇增加貿易爭端的方式,來贏得發展的機會。2.貿易保護主義的存在。貿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各個國家都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希望本國企業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國家利益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貿易過程中的決策、行動和措施,維護本國利益是國家行為的最根本要求。例如美國在針對中國的貿易戰中,一方面限制中國產品的進口,另一方面給予其盟友更多的市場份額。其為了保護本國利益,采取了針對中國和美國不同的貿易策略,過度的貿易保護主義增加了中美之間摩擦和沖突。3.貿易摩擦無法完全避免。隨著國家貿易交流的擴大,由于貿易參與主體無論在語言習慣、商務規則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別,貿易摩擦的存在就無可避免。各國為了在國際貿易中爭取到更多的利益,必然會面臨更多的物力、財力和智力的較量和博弈。甚至貿易國為了獲得更加可觀的利益,人為設置貿易障礙。所以隨著貿易交往的頻發,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貿易摩擦的存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貿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隨機性,所以其不受規律的控制。

五、我國應對貿易摩擦的對策

1.加快產業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國際貿易摩擦中,中國總是被冠以“大規模傾銷”。這是因為中國的產業較為低端,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低,人力成本不高,為了能在國際競爭中保有競爭力,往往會設定一個很低的價格,所以經常被認為傾銷產品。所以中國政府應該大力提倡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引導企業依靠科學技術,創新產品和服務,挺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并逐漸規范市場競爭,讓市場起到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這需要政府一方面投入資金來扶持本國高新技術企業,強化人才的培養,盡最大的可能鼓勵和支持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應用;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扶持新興產業,對于新事物和新發現等,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培育新材料和新能源開發。2.擴大內需,提高出口市場的多樣性。國際貿易摩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本國過分的依賴于別國產品,所以在經濟獨立、有序發展的情況下,擴大內需,提高本國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以及出口市場的多元性,可以增強經濟的抗打擊能力,減弱外國經濟對于本國的不利影響。就中美貿易而言,中國對于歐美國家產品的依賴性較高,歐美國家在中美貿易中具有絕對優勢,所以如果中國有很多的出口對象,則會加大改善國際貿易的劣勢。我國的出口企業較多,企業的實際情況、特點和優勢等千差萬別,如果每個企業都可以針對自身資源,結合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等,積極尋找全球市場資源,擯棄過分依賴歐美國家的策略,可以在保持經濟獨立性的前提下,更好的發揮自由貿易的優勢。3.積極應對貿易摩擦,提高企業能動性。如果出現了貿易摩擦,作為企業應該積極的應對來保護自身合法利益。首先,做好應訴準備,尤其是面對調查機構取證時,既要積極配合,提供有效證據,也要充分運用國際法律法規的知識為自己爭取權益。如果消極對待,可能會面臨高額的罰款或者關稅;接著,要與貿易對手等相關受益方協作,一起辯護。一般情況下,進口商和消費者等都不希望進口產品被強征關稅,不然其成本會上升。如果能聯合相關的產品受益方,爭取司法支持,則可能會在貿易摩擦中獲得勝利。4.加強對WTO和爭端解決機制的研究。WTO有較為詳細、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可以運用起來,保護自身權益。并且,貿易保護措施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其他國家對其審核也有一定的程序,所以在面對貿易摩擦時,需要冷靜對待,利用現有規則來反擊。不僅如此,我國政府應該制定詳細的應對爭端的法律法規,并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在面對貿易摩擦時,可以使用法律來保障權益。而且,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國際貿易法律法規的研究,建立起專業的法律隊伍,積極帶動相關企業學習和熟知WTO的規定,盡可能的在貿易糾紛中,減少經濟損失,在促進企業經營發展的同時,也為國際貿易的和平、友好進行做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婷婷.國際貿易摩擦的類型、原因及化解策略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12):17.

[2]成夏愉.中美貿易的新壁壘及我國應對策略[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3]溫海霞.基于國際產業轉移視角的中美貿易失衡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作者:南冰茹 單位: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