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貿競爭力提升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11:48:00

導語:我國外貿競爭力提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外貿競爭力提升分析論文

我國外貿發展的基本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向前發展,很好地起到了“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外貿總額為206億美元,居世界第32位;2007年,我國外貿總額遞增到21738億美元,已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3位。30年來,我國外貿總額增長了105倍,年均增長速度達18.7%,占世界貿易額的比重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0.78%上升到現在的8.9%。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2007年進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4%,拉動GDP增長2.8個百分點。同時,我國對外貿易也為各國經濟增長創造了機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11%。目前我國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日本、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市場,是美國、歐盟、東盟第四大出口市場。

但我國還遠遠不是世界貿易強國。因為我國外貿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數量增長和價格優勢的基礎之上的,在成長為一個貿易大國的同時,簡單粗放的產業擴張模式已逐漸顯現出其固有的弊端。從宏觀經濟的指標來看,我國外貿依存度過高,風險較大;從國際交換中的利益分配來看,我國仍處低端,外貿發展的規模與效益并不對稱;在貿易額中,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所占的比重均超過了一半,國民收益并不高;在多邊貿易體制中,我國的話語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越來越頻繁的貿易摩擦中,我國所處的位置較為被動。因此,如何在持續擴大對外貿易規模的同時,盡快增強對外貿易競爭力、提高對外貿易效益、實現貿易強國夢,是我國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

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發展的影響

正當我國外貿高速發展之際,由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導致世界經濟衰退,對我國外貿發展造成嚴重沖擊。

美國次貸危機強化了美元的弱勢地位,加速了美元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進程,從而使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優勢降低,出口競爭力下降,我國商品出口呈現減速發展趨勢。據測算,美國經濟增長率每下降1%,中國對美國出口就會下降5%-6%。據我國海關總署統計,200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5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7.8%,比2007年回落5.7個百分點,外貿增速是“入世”7年來首次低于20%,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減速明顯。2008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229.3億美元,增長17.3%,比上年回落10.3個百分點;玩具出口企業數量大幅減少,玩具出口增速大幅下滑,我國有玩具出口記錄的企業4388家,比2007年下降49%,全年共出口玩具86.3億美元,同比增長1.8%,增速回落18.5個百分點。商務部對35家行業協會、10個沿海省市和400家重點出口企業的初步調查顯示,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下行的壓力加大,出口增速可能較2008年大幅度回落,部分行業甚至出現負增長。從中美雙邊貿易來看,2008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為3337.4億美元,同比增長10.5%,比2007年回落4.5個百分點,中美雙邊貿易總額增速回落至7年來最低點。隨著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散,我國對歐洲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對我國產品出口增長造成嚴峻挑戰。

我國外貿競爭力水平的實證分析

面對惡化的外部貿易環境,應詳盡分析我國外貿競爭力水平,以期為制定應對策略提供參考。外貿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可貿易的本國產品、產業以及從事貿易的企業在向本國開放的外國市場上所具有的開拓、占據其市場并以此獲得利潤的能力。本文擬選取能較好衡量外貿競爭力水平的出口商品結構轉化率、貿易競爭力指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條件來具體分析和評價我國外貿競爭力基本狀況。

(一)出口商品結構轉化率分析

出口商品結構轉化率是用來分析出口商品競爭力發展趨勢、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對外貿易質量的重要指標,該指標可以用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占全部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大小變化來表示。當比重大于1時,說明出口商品結構得以改善和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得到增強;反之,則意味著出口商品結構在惡化,競爭力也在衰退。

圖1表明,1980年以來,我國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變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81-1985年為第一階段,大部分年份工業制成品所占出口比重超過了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但變化幅度不大,而且有反彈。1981年,初級產品出口比重首次降到50%以下,工業制成品首次超過50%。但在1985年,初級產品占出口總額比例再一次超過50%,而工業制成品則降為49.4%。1986-2005年為第二階段,工業制成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持續快速增長,而初級產品所占出口比重則迅速下降。從1986年起,我國工業制成品所占出口比重一直超過初級產品所占出口比重。1990年,初級產品所占份額降到25.6%,到2005年,則降至6.44%;同時,工業制成品所占出口總額比重持續上升,1990年,這一比重為74.4%,到2005年,達到93.4%。可見,工業制成品已經占據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絕對主導地位,雖然工業制成品在1981年首次超過初級產品的出口,但直到1986年,出口商品結構才真正實現了從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

工業制成品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出口比重的變化。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工業制成品包括化工產品,輕紡、橡膠和礦冶產品及相關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制品和其他未分類產品。其中,化工產品和機械及運輸設備可歸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而其他產品則可歸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由表1可知,1992年以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促進了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增長。在這一階段,由過去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向輕紡產品轉變,產品具有較低技術含量、粗加工、簡單加工特點。1992年以后,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逐年降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成為促進工業制成品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這一階段是以出口輕紡產品為主向出口機電化工、高新技術產品等重化工產品轉變,產品具有一定程度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特點。

(二)貿易競爭力指數分析

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某一產業或產品的凈出口與其進出口總額之比,表明一國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哪一類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國的貿易競爭能力。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表明一個國家的某類產品是凈出口還是凈進口,以及凈出口、凈進口的相對規模。如果一國某類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大于0,則為出口專業化,表明該國該類產品具有較強的外貿競爭力,該國為該類產品的凈出口國;如果一國某類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小于0,則為進口專業化,表明該國該類產品的外貿競爭力較弱,該國是該類產品的凈進口國;如果一國某類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等于0,則為水平型分工,說明該國該類產品的外貿競爭力與國際水平基本相當,其進出口僅是國際間進行的產品品種交換。

從圖2可以看出,我國出口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具有如下基本特點:初級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從1980-1985年呈上升趨勢,但從1986年開始下降,雖然1990年有所反彈,但1991年之后持續下滑,1995年開始為負值,這表明初級產品整體上已不具有國際競爭力,且比較競爭劣勢愈加明顯;工業制成品貿易競爭力指數總體上表現為持續升勢,但升勢不明顯,1980年該指數為負值,處于比較劣勢狀態,但1990年開始轉為正值,且上升趨勢不變,表明工業制成品總體上已擺脫了比較劣勢,但在國際競爭中還只具有較弱的比較競爭優勢;機械及運輸設備貿易競爭力指數在1980-2003年期間是負值,其中1985-1986年處于谷底,2004年后轉為正值,表明該類產品具有較強的比較競爭劣勢,但其國際競爭力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

(三)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某種產品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世界該類產品出口額占世界出口總額比重的比率,反映了一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用RCAij表示j國在i類產品上的顯性比較優勢;若RCAij>1,則表示j國i類產品生產專業化程度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強,具有顯性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若RCAij<1,則表示j國i類產品生產專業化程度低,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弱,不具有顯性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

表2所示,從1995年開始,[SITC0-4]的RCA值都小于1,在整體上呈下降趨勢,表明我國在初級產品的出口上已不具有顯性比較優勢。在勞動密集型制成品中,雜項制品[SITC8]和按原料分類的包括皮革制品、紡織服裝等制成品[SITC6]的RCA值均大于1,表明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上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勢,但整體上均呈現不斷減弱的趨勢。而在資本技術密集型制成品中,機械和運輸設備制成品[SITC7]和未列明化學品及相關產品[SITC5]的RCA值絕大多數年份都小于1,表明中國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出口上不具備顯性比較優勢,且[SITC5]呈逐年下降趨勢,[SITC7]則逐漸遞增,顯示出最快的增長速率。

(四)貿易條件分析

貿易條件表明一國對外貿易的效益與競爭力,一般分為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和要素貿易條件三種。價格貿易條件是指以某年為基期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反映單位出口商品能夠換回多少進口商品。如果一國在一定時期出口一單位商品所能換回的進口商品比基期有所增加,則該國貿易條件改善,反之則惡化。收入貿易條件是價格貿易條件與出口商品的數量指數的乘積,反映一國在出口基礎上總的進口能力的大小。

由圖3可以看出,我國從1980年以來,價格貿易條件指數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但下降幅度不大,其中,1997-2005年間,價格貿易條件指數下降明顯。從價格貿易條件的評價公式可以看出,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主要是由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升和出口商品價格明顯下降所引起。出口數量指數和收入貿易條件指數總體呈上升走勢,但前者升幅大于后者,尤其是1999年后這一現象更加明顯。這種變化說明,多年來我國出口一直是高度依賴數量擴張的粗放式增長,這表現為我國出口收入的不斷上升以及收入貿易條件的改善是在出口價格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通過數量的大幅度增加來實現的。近年來,我國的貿易利益增長并沒有與貿易數量增長呈同比例關系,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國際市場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國僅僅依靠數量擴張來改善收入貿易條件的空間已越來越小,這也說明我國有必要加快外貿商品結構優化和升級步伐。

提升我國外貿競爭力的策略

從上述實證分析中,可以發現我國外貿競爭力呈逐年增強態勢,但相對較弱。具體表現為初級產品競爭力有所下降,工業制成品競爭力逐漸上升。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已超過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強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國際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但貿易條件卻在逐年惡化,貿易利益沒有與貿易數量同比例增長。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的生產環節,在附加值較高的生產、流通和研發環節處于劣勢,在資本、技術和品牌方面與貿易強國差距較大。

依據我國外貿競爭力基本狀況和國際貿易競爭理論,筆者擬從以下幾方面探討提升策略。

(一)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競爭優勢

實證分析表明,我國外貿競爭力的最大優勢在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的加工環節,而這源于我國具有豐裕的勞動力要素。充分利用好勞動力豐裕這一比較優勢,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既可以提高勞動就業率、維護社會穩定,又可以為新興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積累資金和技術,從而為技術創新、突破生產要素的投入瓶頸和促使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升級打下基礎。然而,這種要素成本競爭受到“要素收益遞減”規律的制約,競爭力隨要素投入的增多而逐步減弱。目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已具有相當規模,必須向高檔次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才有持續的更強的競爭力。因此,我國現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高新技術向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滲透,著力于新型化、多層次化、精細化產品開發,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產品檔次,增加其附加值。我國可利用當前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好機遇,加大引進力度,通過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和技術外溢,壯大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同時,我國企業要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加大教育和培訓力度,使勞動力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這樣,我國就能在實現傳統要素收益最大化,傳統優勢產業得到壯大的同時,生產要素結構得以升級,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得到迅速發展。

(二)完善外貿促進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我國現行的外貿促進政策在擴大外貿出口、提升外貿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些政策和措施已不太適應外貿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在市場化、規范化、支持度方面有所欠缺,對我國現行的外貿政策和措施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構建起穩定、規范和統一的外貿促進體系。為此,要加強外貿立法工作,建立與市場經濟、外貿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外貿管理體制,規范政府行為,增強管理透明度,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便利的運行環境和穩定有序的制度平臺。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出口促進資金保障機制,各級政府應在財政預算中劃出專款作為出口促進資金。通過各種渠道籌集經費,建立國家研發資助基金、品牌發展基金、重點商品出口促進基金、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基金等,大力支持外貿企業發展。要加大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對外貿產業的支持力度,完善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擴展使用范圍和品種,降低出口企業的相關風險。進一步完善出口退稅制度,降低出口企業的成本,增強出口產品的競爭力。要增加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投入,發揮行業商會、駐外經貿機構、行業中介機構等組織的橋梁和服務作用,開展國際市場信息調研,加快信息反饋,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幫助。

(三)加快產業集聚,促進產品結構升級

我國產業集中度低、企業結構小而散,形不成規模經濟效益,致使生產和經營成本增高,研究開發投入少,企業缺乏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力。特別是國有經濟包攬過多,行業分布過寬,力量分散,嚴重制約了其發揮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因此,我國要利用世界產業調整和轉移的歷史機遇,加強經濟開發區規劃,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分割,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種形式,整合各類企業和產業,組建大型企業集團,集聚分散的中小企業,形成區域整體優勢,做大產業規模,降低經營成本。同時發揮企業集聚優勢,深入開展技術革新,開發新產品,實現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值高,其國際競爭力自然就強。

(四)加強技術創新,創建知名品牌

多年來,我國出口商品是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但整體競爭力較弱,經濟效益較低,這主要歸因于我國處于工業制成品生產末端,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品牌,而知識、技術和品牌屬于高級生產要素,是構成競爭優勢的重要內容。波特認為,適宜的創新機制和充分的創新能力是一國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可見,我國要提升外貿競爭力,就要進一步完善創新機制,加強技術創新,提高創新能力。為此,國家要加大研發投入,啟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素質,培養高級科技人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接受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和技術外溢。我國還應實施品牌戰略,通過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從國際市場價值鏈看,30%的產品增加值來自生產環節,70%來自以品牌為標志的研發和營銷環節。

我國要成為經濟強國和貿易強國,提高產品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大力創建國際知名品牌。要創建國際知名品牌,就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品牌發展中優勝劣汰的作用,鼓勵和扶持企業爭創名牌,為自主品牌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政府可通過以下措施促進商品品牌建設:為品牌企業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政府應建立專款基金,支持企業開展研發和技術革新,創建自主品牌;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對一批在競爭中已處明顯優勢的國產品牌倍加珍惜,通過各種傳媒大力宣傳;推動名牌企業走出國門;政府多方面為名牌企業在國外投資建立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體系提供便利;加大自主品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推廣知識產權法,防止惡意侵權行為,合理利用法律保護我國自主知識產權。

(五)培植大型企業集團,推進對外直接投資

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企業經營戰略、結構和競爭方式是構成一國外貿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國際投資理論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是一國外貿競爭力的主要來源。這就是說,要提高外貿競爭力,國家就要重視本國企業自身素質建設,提高企業競爭力,鼓勵企業到國外投資,而最能體現一國外貿競爭實力的就是外向型大企業集團或稱跨國公司。據《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中,我國僅有10家,表明我國能與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競爭的企業微乎其微。因此,培育和造就一批能跨國經營的工商企業集團,是我國成功跨向貿易強國的現實要求,也是提高我國經濟貿易核心競爭力的戰略利益所在。培植能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可通過股權分享、聯合投資、合并重組等方法,逐步把我國在海外的中小企業整合為達到一定資本規模和業務拓展能力的大型跨國企業,同時,要推進大企業、大集團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并購重組。國家在產業政策的引導下,遵照市場規律,打破地區和行業界限,鼓勵國有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的收購兼并、擴股融資、債務重組等金融方式實現戰略性并購。另外組建大型銀行財團,推進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共同開拓海外市場。

參考文獻:

1.王耀中.新編國際貿易學[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

2.張亞斌.內生比較優勢理論與中國貿易結構轉換[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2002

4.宋全成.邁向貿易強國——中國外貿競爭力研究[M].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

5.榮民.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若干思考[J].國際商務研究,2005

6.車文嬌,田煒.比較優勢論的新進展與對外貿易競爭力的提升[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7.胡藝,吳宏.技術創新與中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關系[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規模逐年擴大,外貿競爭力不斷提高,但仍存在高技術產品競爭力偏弱、出口效益低下、國際市場環境有所惡化的問題。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了我國外貿高速發展,因此,只有通過完善外貿促進體系、加大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集聚、培植跨國企業和國際品牌等策略,才能提升我國外貿競爭力。

關鍵詞:金融危機外貿競爭力外貿戰略貿易競爭力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