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出口貿易壁壘策略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4 03:21:00
導語:我國出口貿易壁壘策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綠色貿易壁壘使我國出口貿易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國企業要通過行業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分析國外綠色壁壘的種類及表現形式,為企業提供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而努力。
[關鍵詞]出口貿易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貿易壁壘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之后開始興起。中國加入WTO后,國際貿易中不僅關稅比例大幅度降低,而且不少非關稅壁壘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但是,隨著“環保”、“生態”等觀念的深入人心,“綠色壁壘”這樣一種新型的貿易保護形式,目前已成為我國國際貿易中一種主要的非關稅壁壘之一。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種類及表現形式
1.綠色關稅和市場準入
進口國以保護環境為名,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環境的進口產品課以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其進口,甚至實行貿易制裁。
2.綠色技術標準
進口國通過立法手段,制定嚴格的強制性環保技術標準,限制國外商品進口。這些標準都是根據發達國家生產和技術水平制定的,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難達到的。因而,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3.綠色環境標志
也稱綠色標志、生態標志。它按照嚴格的程序和環境標準頒發給廠商,復印于產品及包裝上,以向消費者表明:該產品從研制、開發到生產、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個過程均符合生態和環境保護要求。
4.綠色包裝制度
綠色包裝是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環境的包裝。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立法形式規定,啤酒、軟性飲料和礦泉水一律使用可循環使用的容器;制定強制包裝再循環或利用的法律。
5.綠色衛生檢疫制度
基于保護環境和生態資源,確保人類和動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劑等的影響,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定了嚴格的環境與技術標準。
6.綠色補貼
發達國家將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一方面降低了自身的環境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成本。更為嚴重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絕大部分企業本身無力承擔治理環境污染的費用,政府有時只能給予一定的環境補貼。而發達國家又會以這種“補貼”違反WTO的規定為由,限制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商品。
二、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對紡織品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紡織品和服裝不符合“綠色壁壘”要求的覆蓋面約在15%。首先,在安全要求方面,許多國家明確提出紡織品的阻燃性指標;其次,在環境保護要求方面,主要是對紡織品所含有害化學品做出限制和禁止的規定,而且對紡織品生命周期中的各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環保要求和規定。
2.對機電產品的影響
自從1995年機電產品出口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產品后,就遭遇到了來自發達國家先進的產品法規、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安全標準、電磁輻射標準等方面的綠色壁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90億美元的出口機電產品受到有關《臭氧層保護國際公約》及其他國家相關標準的限制而被禁止銷售。
3.對輕工業產品的影響
例如玩具產品,許多國家都明文規定玩具對兒童的安全性要求和有害金屬含量限制。有的把影響兒童心理、行為、成長的玩具作為禁止的危險玩具。而我國玩具出口企業對安全問題重視不夠,有些使用的原料不合格,有的使用說明內容不完整,容易造成傷害的玩具的安全警示或警示說明不醒目,有些玩具沒有標明適用年齡等。
4.對農產品的影響
天津,東港海關2002年第一季度農產品退運92票,總價值138萬美元;浙江,2005年初寧波市一批出口到韓國、歐盟的水產品中被檢出有雜質而受到暫停出口;2006年1月歐盟以中國出口的小龍蝦所含氯霉素超標為由,宣布全面禁止中國動物源產品進口,這使得我國共有10多億美元的農產品無法進入歐盟市場。
三、對我國出口產品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進行分析
1.雙低——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低,檢驗產品的技術標準低
我國科技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由此導致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低。據專家估計,我國產品質量實際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10年~20年。僅就德國為例,目前應用的工業標準約有15800種,大多數等同于國際標準;而我國技術標準約有70%~80%低于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而且我國標準體系混亂,有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專業標準及企業標準,名目多而水平低下,難與國際水平接軌。
2.雙盲——我國企業綠色觀念淡薄,而且對國外的技術法規、標準缺乏了解
我國許多企業綠色觀念淡薄,未能意識到綠色壁壘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且,許多企業對國際通用的國際標準和技術管理措施也知之甚少,對主要貿易對象國的技術手段和技術限制缺乏了解,再加上技術貿易壁壘本身的不透明性,使我國的出口貿易面臨很大的困難。
3.競爭和分工——產業的國際競爭和國際分工的影響
出于產業競爭的需要,有的發達國家采取了明顯的歧視性措施。發達國家往往將污染較多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還把發展中國家作為傾倒工業廢棄物的垃圾場。據統計,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35%危害生態環境,日本2/3的海外投資是污染產業。而且,這種行為也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治理成本,形成了不合理的國際環境保護格局。公務員之家
四、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國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分析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綠色經濟意識不斷提高,將環保措施納入國際貿易的規則和目標日趨得到廣大消費者的支持和認同,綠色產品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的比重將日益增大。當前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要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企業和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推行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使綠色經濟意識融入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中;同時,建立綠色貿易制度,樹立綠色貿易思想,以順應世界綠色潮流。
2.加強國際合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應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保持密切聯系,加強團結與合作,在國際事務中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增強發展中國家的相對力量和合力,積極參與有關國際環保條約的制定;加強在環境與貿易領域的國際合作,努力尋求應有的優惠待遇,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對于導致環境破壞的污染產業要嚴格控制;并通過多邊合作,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力爭讓發達國家承擔歷史責任,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治理環境污染的技術和資金援助。
3.積極做好環境標準化工作
ISO14000體系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的關于環境管理的標準體系,目前已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認同。對于許多出口產品來說,通過ISO14000認證是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必要條件。它不僅可以使產品沖破綠色貿易壁壘,而且還可以為企業樹立良好的綠色形象,從而極大地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4.發展綠色市場、開發綠色產品、開展綠色營銷、推行綠色認證
我國企業應該適應這一發展潮流,改造產品設計、包裝、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環保因素,努力達到各種技術、安全、衛生、環境標準以及包裝、標簽規范,順應綠色消費的需求;同時開發環保成本低、質優、符合國際環境標準的綠色產品。我國政府也要鼓勵企業在這一新的國際貿易領域積極開展綠色營銷,盡早申報綠色認證和綠色標簽;而且也應該與有關國際認證機構建立相互認證關系,降低企業認證成本。
5.盯住國際標準,努力提高技術標準水平
我國質量認證和環境保護部門應該抓緊對國際公認的標準和制度在我國的實施進行可行性研究,并通過行政立法程序將這些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推廣使用。只有采用達到或超過國際標準水平的技術標準,才能提升企業產品和生產的技術水平,才能有效地建立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支持體系,才能減少國際貿易摩擦,擴大產品出口,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6.加大對綠色產業的資金投入,建立全程質量保障體系
要全面推行ISO9001質量標準體系,就必須建立全程質量保障體系,使綠色技術標準貫穿于生產全過程。例如,大連普蘭店生產的“蓮粳1號”優質稻米,為沖破日本的綠色壁壘,全市1200余戶簽約稻農生產全程實行標準化生產,獲得了出口日本的許可證,每公斤收購價格高于國內市場40%。
7.建立行業應對機制,積極抗辯
我國在面對無理的綠色貿易壁壘時,應沉著應戰、據理力爭。對發達國家違反非歧視原則而設置的綠色壁壘,我國可根據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定所確定的國民待遇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提出抗辯,充分利用環境條約協議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原則,通過雙邊磋商、談判解決。
參考文獻:
[1]苗成才: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2]中國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3]王群發: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學習與探索,2007.1
[4]王愛蓮:21世紀環境保護已成為當務之急.產業與科技論壇,2006.6
[5]廖靈:綠色貿易壁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 上一篇:淺析商品貿易環境下的中印貿易論文
- 下一篇:中國工業貿易的技術缺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