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國外貿易摩擦的外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4 03:42:00

導語:遭遇國外貿易摩擦的外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遭遇國外貿易摩擦的外因分析論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同時也頻遭各國的貿易摩擦。對于我國遭遇貿易摩擦的原因,眾多學者有不同的觀點。本文運用綜合比較優勢理論,從全局的角度分析我國頻遭貿易摩擦的原因,并用計量經濟模型經過實證檢驗,以求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得出我國頻遭貿易摩擦的原因。

關鍵詞:貿易摩擦;比較優勢;國家優勢指數

一、我國遭遇貿易壁壘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極大促進了商品、資本、技術等的跨國流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為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帶來了新的活力,但同時也加劇了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尤其是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遭受了國外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當前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貿易摩擦數量增長快論文

以反傾銷和反補貼為例,根據WTO的統計數據,我國上世紀70年代遭遇的反傾銷和反補貼只有幾起,但到2008年,全球新發起反傾銷調查208起、反補貼調查14起,中國就分別遭遇73起和10起,占總數的35%和71%。

(二)貿易摩擦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

在遭受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貿易摩擦的同時,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對我國出口產品采取諸多限制措施,例如2009年,印度對原產于中國、越南和斯里蘭卡三國的緊湊型熒光燈征收反傾銷稅;對原產于中國和墨西哥的青霉素工業鹽以及原產于中國的6-APA發起反傾銷調查:對原產于中國的碳酸鋇展開反傾銷調查等。

(三)貿易摩擦的涉案產品范圍不斷擴大

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發生的貿易摩擦涉及4000多種產品,涉案產品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由最初的農產品:鞋類、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向鋼鐵、彩電、電信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工業制成品轉移。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必將面臨更多的貿易摩擦。貿易摩擦使得我國出口企業的成本增加、企業開拓市場的難度增加,企業利潤受損,削弱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只有深刻地了解我國頻遭貿易摩擦的原因,才能制定有利的政策去應對。

二、我國遭遇貿易壁壘的理論分析

學者們從WTO的政策制定、政治因素、商品結構因素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國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例如,吳東云(2007)通過分析中外鋼鐵貿易摩擦,認為政治因素的介入是使得摩擦高發的原因之一;而李東榮(2007)認為,對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才是產生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張正萍、李多全(2007)認為,中美之間貿易依存度的不對稱,使美國頻繁地挑起貿易摩擦;陶金國(2006)認為,我國遭遇反傾銷的實質性原因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及由此引致的出口秩序混亂。本文試圖借用綜合比較優勢理論,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并運用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我國頻遭貿易摩擦的原因。

綜合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經濟體的綜合比較優勢是外生比較優勢和內生比較優勢的聚合,在分析比較優勢時,不僅分析外生比較優勢和內生比較優勢,而且要分析兩者有機結合所構成的綜合比較優勢。綜合比較優勢分布在生產、交易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其將生產、交易和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優勢,分別稱為生產優勢、交易優勢和需求優勢。生產優勢是綜合比較優勢在生產過程中的表現,具體表現為“低生產成本”。我國有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且工資較低。國際勞工組織統計,我國在2007年的小時工資為1.7美元,這個數據遠遠低于2007年美國的小時工資17.43美元。正因為中國具有低生產成本,也就是生產優勢,使得我國出口的產品價格較低。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的某些產業,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限制較多,例如,藍色貿易壁壘的出現提高了發達國家市場準入標準,削弱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

需求優勢是綜合比較優勢在消費過程中的表現’這里所說的需求優勢可以表現為別國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根據美國貿易委員會數據庫可知,1995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的種類為7575,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的種類為4424,而這一優勢在2007年更是擴大到6067,說明我國的需求優勢與美國相比在逐漸增強。在既定的市場規模下,我國較強的需求優勢擠壓了國外市場,使得外國產品的市場份額受到威脅,采取限制措施降低我國的市場份額。

交易優勢是綜合比較優勢在交易過程中的表現,具體表現為“交易費用低”。基礎設施、政府治理和教育水平都是一國交易優勢的體現。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雖然還沒有發達國家完善,但建設速度很快。例如,我國每百人中擁有的電話數量從1995年的3.7部增加到2007年的73部,增長了20多倍。提高了我國的交易優勢水平。交易優勢的增強使得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增強。但這勢必會引起外國對中國產品的種種限制,削弱我國企業的競爭優勢。

由以上理論分析可知,隨著生產優勢、需求優勢和交易優勢的逐漸增強,我國的綜合比較優勢也在增強,同時,遭遇的貿易壁壘也在逐漸增多。那兩者在實證檢驗方面是否也存在關聯?本文通過以下實證分析來證實。

三、實證檢驗

(一)變量的選取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本文借助于綜合比較優勢理論,把生產優勢、需求優勢和交易優勢測算出來,最后計算出我國相對于美國的國家優勢指數。以下通過計量經濟分析來檢驗我國頻遭貿易摩擦是否是我國優勢增強所引起的。

根據綜合比較優勢理論,測算出我國相對于美國的國家優勢指數,由于數據查找的限制,本文采用1995—2007年我國遭遇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數總和表示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

(二)Granger因果檢驗

經濟時間序列常會出現偽回歸現象,即經濟意義表明幾乎沒有聯系的序列卻可能計算出較大的相關系數,所以,本文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來排除國家優勢指數與遭遇貿易摩擦增長之間的不相關關系。通過Eviews5.0軟件直接得到Granger因果檢驗的結果,Granger檢驗的相伴概率為0.08511,表明在10%的置信水平、滯后2期的條件下,拒絕原假設即國家優勢指數是導致我國遭遇貿易摩擦調查數量的原因。這與本文在理論分析中所述正好吻合。

(三)模型的估計與檢驗

由于國家優勢指數是影響我國遭遇貿易磨擦的原因,所以就排除了存在偽回歸的可能。因此,為進一步研究國家優勢對我國頻遭貿易摩擦調查影響的強度,本文利用E-views5.0軟件,通過最小二乘法得到方程(1)的計量經濟模型如下:

貿易摩擦調查數量=92.33252*國家優勢指數(1)

t=23.48683

(00000)

R2=0.7202R-2=0.7202D.W=2.086136

從方程(1)可知,國家優勢指數的系數顯著,且通過5%的置信水平。其中,R2=0.7202,R-2=0.7202,都較接近于1,說明方程的擬合效果較好;D.W=2.086136,接近2。表明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性。說明方程f1)通過了各種檢驗。模型的建立是比較合理的。

可見,國家優勢指數與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調查數量成正相關關系:且國家優勢指數每增長1個百分點,遭遇的貿易摩擦調查數量就增加92.33252%。表明國家優勢指數對于遭遇的貿易摩擦調查案件數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四、結論

通過以上的理論和實證分析都可以得出,我國國家優勢的增強是頻遭貿易壁壘的原因,而且國家優勢對于遭遇貿易摩擦調查案件數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對于我國來說。可以采取各種積極措施減少貿易摩擦的數量,但是隨著我國國家優勢的增強,遭遇貿易摩擦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