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國際貿易的專業適應能力
時間:2022-05-11 02:09:00
導語:小議國際貿易的專業適應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分析了知何增強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這一課題。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的學生的專業適應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即本專業的適應性和跨專業的適應性。要增強學生的這種專業適應能力必須認清社會對于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同時從學校、教師及學生三個方面著手來共同增強學生的專業適應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在開放的過程中,高等學校教育的開放程度也越來越大。在各種專業教育中,國際貿易專業的本(專)科教育與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人世這一事件的關系可以說是首當其沖地緊密相關。在這種大環境中,高校國際貿易本(專)科教育如何增強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已變成一個非常現實的課題。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分析當前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的現狀并提出增強其專業適應能力的相應對策。
一、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現狀
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國際貿易人才,即是培養能夠與外國人做貿易的生意人。但是在做國際貿易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各個環節,如要開拓市場,要商務談判,還要履行合同,還要售后服務。面對這諸多的環節,學生的專業適應性顯得非常重要。
目前總體上,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專業的適應能力不強,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學生對于本專業的適應性不強
學生在走向社會時對于專業的適應性差首先表現在對于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崗位適應性不強,具體表現在制單能力不強,翻譯能力(其中包括口筆譯和口譯)弱,面對進出口報關或者商務談判,缺乏信心。有些學生在畢業一兩年后都無法適應國際貿易專業所要求的專業崗位,慢慢地會喪失在此領域發展的信心。
(二)學生對于跨專業的適應性差
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學生專業適應能力差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學生對于跨專業的適應性差。這里的跨專業主要是指雖然學生在學校學了很多的國際貿易相關的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海關報關實務,商務談判和單證實務等。但是這些課程都是通用性的,2004年新外貿法實施后。越來越多的企業直接從事對外貿易,外貿從原來的行業變成了一門職業,學生一旦到了工作崗位,他首先面臨的是一個企業環境,然后才是這個企業所在行業的外貿環境。因此學生到了工作崗位之后,首先要適應的不是和國際貿易相關的崗位與技能,而是這個企業所在的行業的專業知識。如學生進了服裝企業,為其從事外貿方面的工作,此時學生若不懂得服裝行業的一些基本的知識,要從事外貿工作幾乎不可能。如外貿易翻譯,商務談到,若基本的服裝行業的知識不懂,是不可能開展工作的。其他的一些科技含量較高或專業性更強的行業如化工行業或電子行業更加如此。
目前,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學生在跨專業的適應性方面很差,很多學生到了工作崗位之后總是很后悔自己在大學期間沒有很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識結構。在跨專業的知識結構的構建方面幾乎是從零開始,感覺非常吃力。
二、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不強的原因
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學生畢業后專業適應性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本專業適應能力差和跨專業適應能力差,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從外界環境的變化和內部教學環境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新的外界環境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
人世以來,我國對于外貿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楊嵐研究認為盡管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于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但是隨著我國人世的大環境的改善與世界經濟從金融危機中的復蘇,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學生實際上是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方面外貿出口形勢嚴峻給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的就業帶來挑戰,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數企業擁有自主的進出口經營權,但他們又不會像專門的貿易公司那樣崗位分工很細,因此他們需要綜合素質高并能為他們的外貿業務方面獨當一面的人才,同時高層次的外貿人才依然緊缺,但是門檻相對比較高。
因此,新的外貿形勢對于國際貿易學生的高素質要求而學生離此要求又比較遠是導致目前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適應能力差的主要外部原因。
(二)學校的實踐環節薄弱
學生為什么專業適應能力差,從學校的角度看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學校在進行專業教育時,在實踐環節這一塊工作做得沒有足夠扎實。
王莉,張汝根研究認為目前國際貿易專業類學生在實踐環節這一塊感覺比較困難,其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首先,實習企業難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外貿企業擔心泄露其商業經營機密,不愿意讓大量學生深人到其生產經營活動中。其次,難以保證實習企業有能力對學生的實踐環節進行指導。有的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甚至什么具體業務也沒接觸到便返回了學校,實踐效果難以保證。
確實,作為一個文科專業,盡管國際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之一是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動手能力,但是現實情況卻很難做到,不像工科的專業可以帶學生到工廠去進行較長時間的學習,甚至學校自己都可以設校辦工廠。
因此,薄弱的實踐環節使得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其實沒有具備真正的動手能力,而學生一到工作崗位上后,又面臨著真刀實槍地干的局面,這樣學生的專業適應性可以想見是比較弱的。
(三)學生缺少職業規劃
對于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差這一狀況,從學生的角度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在大學的求學期間缺乏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對于當今大學生而言可以說是越來越重要,但是很多學生還只是停留在聽別人說的層面上,并沒有很好地聯系到自己的身上加以具體執行。而實際上這個環節卻非常重要。
目前,在高校中只有很少比例的學生學習的目標性強,在大一的時候就開始規劃,而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學生只是跟著學校走,沒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學生到了大四的時候,很迷茫,自己學的國際貿易專業不感興趣,想轉行搞會計,可大學期間又沒做什么準備,出去搞會計談何容易。還有一些,到了大四時,感覺找不到好工作,便跟著大流去考公務員或研究生。當然這種無準備之仗很多時候都是當陪客。
(四)學生的再學習能力弱
有一定社會經歷的人都知道,立足社會必須要有再學習能力,不具備再學習能力,人就會處于吃老本的狀態,這種狀態對于立足社會是非常不利的。而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不管是什么專業,在大學里面所學的課程都是基本的框架,在面對現實情況時感覺得完全不一樣,因此大學生畢業后真正的老本實際上不是所學的知識,而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一種再學習的能力。再學習的能力弱,專業適應性肯定不強。
三、增強國際貿易本(專)專業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的對策
從以上關于國際貿易本(專)科專業的學生專業智能差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和內部的學校及學生兩大方面的因素所構成。但是外因是我們所掌控不了的,我們能把握的只是內因。從內因的角度,為了增強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專業適應能力,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對策。
(一)學校在培養計劃中要充分關注專業的適應性
學校培養學生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在學校獲得知識、技能和能力去服務社會。國際貿易專業是一個應用型學科,因此學校在制定培養計劃時,一定要在計劃中充分考慮專業的適用性。如所開的專業課程是否和社會的需求相適應。安排的實踐環節要想辦法落到實處,如安排學生到工廠實習,實習的時間可以分段,加長。從大一的寒暑假就開始,讓學生從工廠的實習開始接觸生產領域,了解基本的生產過程,因為貿易是生產的后續過程,不了解生產,對于落到實處的銷售就會感覺沒有根底。大二的寒暑假還是要定在工廠實習,可以了解國際貿易崗位,大三的寒暑假則要通過所學的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在崗位上進行實踐驗證,而大四則是學生補充專業知識以及根據自己前面積累的國際貿易專業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找工作單位以及定下自己以后努力方向的時候。如有的同學英語好,相關國際貿易專業知識也扎實,則可以勝任多種國際貿易崗位;有的同學性格活躍交際能力強,則更適合于市場的開拓。
另一方面,學校制定國際貿易專業的培養計劃時,要落到實處地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構建跨專業知識結構的平臺,這樣可以使學生不僅懂得國際貿易,還可以使學生獲得一定的跨專業知識,以提高學生的跨專業適應能力。
總之,學校培養計劃的設計要始終圍繞著增強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來安排。計劃落實后出來的學生在基本的國際貿易崗位都能站穩腳跟。
(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貫穿專業適應性的理念
高校的任課教師是培養計劃的具體實施者,培養計劃出來后,實行的質量如何,任課教師是一個關鍵的環節。
為了增強學生的專業適應性,專業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貫穿專業適應性理念。教師教相關課程的專業知識只是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通過該門課程的教學使得學生了解到這門課程在國際貿易專業這一領域當中的地位與作用,以此手段引導學生到現實的經濟生活中體驗該領域,專業課程的教學要使得學生有一種腳踏實地的效果,而不是一種空中樓閣的感覺。
唯有如此,才能從教師這個環節增強學生的專業適應性。而教師要在這方面表現好,無疑要時常與現實的國際貿易環境相結合。到現實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去感受,去思索,再用自己的體會來引導學生。
(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以一種開放的長遠的心態來進行規劃
增強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專業適應能力這一課題的主體是學生。在這一課題當中,學校,教師給出一個大的框架后,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以一種開放的長遠的心態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
首先,學生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進行學習。學生不要將自己的視野只局限在課堂知識的學習上,知識是工具,從課堂上獲得視野和專業感覺才是最終的目標。若只關注知識,則學生最終會成為沒有能動性的盛裝知識的容器。如微觀經濟學這種專業基礎課,知識點非常多,學生學習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了解到這些知識點所表現出來的領域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并不只是一些死的遙遠的不沾人間煙火的知識點,而是從我們周圍的市場經濟生活中提煉出來供我們認識這一領域的工具而已。其他的課程如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及外貿單證實務等課程也都存著視野與工具的邏輯關系。
其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以一種長遠的心態來進行規劃。高校里,不管是什么專業,學生若沒有長遠的規劃,則其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將大打折扣,因為學生沒有長遠規劃,則只有近期的通過課程考試的目標,而如果有了長遠的目標,通過課程考試則只是其達到長遠目標的一個小目標或者一個環節。有了長遠目標的學生其視野會更加開闊,其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深刻,他知道自己的志趣在哪兒,會主動思考此長遠目標到底是還需要一些什么來支撐,自己到底該做一些什么樣的課堂之外甚至是學校之外的努力。若學生有了這樣一種心態與理念,可以想見其大學生活的含金量將會大大增加。其畢業后的本專業和跨專業的適應能力都將大大增強。
- 上一篇:跨境貿易對我國的影響透析
- 下一篇:小議公共物品供給對FDI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