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與環境的問題及發展淺思

時間:2022-05-11 02:13:00

導語:貿易與環境的問題及發展淺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與環境的問題及發展淺思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國際化,貿易環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貿易與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貿易被看作國家繁榮昌盛的保證,并積極推動世界的進步,而環境是關乎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貿易與環境問題日益得到國際社會、各國政府的關注,成為經濟領域和環境領域的焦點問題之一。由于貿易與環境問題相對較新,協調兩者發展的問題還未得出明確的結論,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驗證,尋找保證貿易與環境良性互動的有效協調機制。

關鍵詞: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環境成本內部化;市場失靈;政府失效

理論上貿易與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兩個方面,貿易與環境都是人類促進生產、改善生活的重要手段,均致力于促進生態資源的合理有效分配和利用,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最高境界。

但由于具有內在穩定機制的生態環境對資源供給的有限性與具有內在增長機制的貿易活動對自然資源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現實中也會出現貿易與環境的不協調,體現在貿易自由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因而要求將貿易與環境統一考慮,尋求統一的協調體系。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能夠消除環境資源特性引發的不協調的根源,結合政府權威和市場規制來協調貿易與環境的發展。

協調工作是長期的有序的過程,為保證順利的實現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需要明確地行動綱領、系統的依據、科學的協調途徑作為指導。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產權界定,是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制定合理的價格為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提供重要工具,運用有效的稅費政策,把環境因素納入貿易主體的目標函數中,使貿易與環境的關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結合配套機制保障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探析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數學模型,利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對環境成本內部化進行理論分析和福利分析,探求協調貿易與環境發展的根本途徑,從而反映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協調貿易與環境發展的工作原理。在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具備的優勢,試圖驗證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是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最優選擇。

1.1研究背景

隨著經濟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國際化,貿易與環境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為保護環境而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的出現,成為一些國家實行保護主義的借口,阻礙了貿易的發展。與此同時,貿易也加劇了環境的惡化。貿易與環境能否協調發展,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二者的關系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

1.1.1問題的提出

國際貿易與環境本來是兩股平行的發展潮流,但由20世紀90年代以來,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成為國際社會的熱點話題,也成為理論界的重要課題。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保護環境的呼聲逐漸高漲,各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全球環保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并波及到世界各個角落,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被稱為“經濟發動機”的國際貿易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1]。從而,貿易與環境兩股潮流開始不斷碰撞,人們開始探索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貿易增長與生態環境穩定之間,客觀上存在著一種相關關系,要求國際社會通過一系列的規章和措施建立起協調發展的機制,實現全球環境保護和經濟貿易同步發展。

1.1.2提出的意義

貿易與環境關系的協調發展這一熱點問題的產生決不是偶然的,從深層次看,是具有內在增長機制的貿易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無限性和具有內在穩定性機制的生態環境對資源供給的有限性之間存在著矛盾。貿易的增長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的客觀要求,生態環境的平衡穩定又是一種客觀自然規律,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從這一角度來說,解決貿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取得貿易的增長,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放棄貿易的增長。因而將環境納入到貿易中已成為必然趨勢,探索貿易與環境發展的內在規律,建立一種協調兩者關系的有效機制,是十分必要的。

從產生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入手,建立為以解決環境資源外部性和糾正市場失靈和政府失效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沖破僅局限于生態環境領域的應用。不僅深化了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理論內核,而且將貿易與環境納入到同一研究框架下,為協調貿易與環境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找到了新工具。從而,切實保證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能源、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實現國際貿易的可持續增長。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作為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對貿易與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1.2研究綜述

1.2.1國外研究綜述

(1)關于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國外學者對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集中在兩個層面:一是將環境作為主體,以環境保護的視角入手,探討貿易與環境關系的協調;二是將貿易作為主體,以自由貿易的視角入手,探討貿易與環境關系的協調。

將環境作為主體的研究,認為只有進行嚴格的環境保護才能使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托馬斯?安德森(Thomas.Anderson)、卡爾?福克(Folke.C)、斯蒂芬?奈斯德姆(Nystrom.S)都認為人類是生態環境的寄生蟲,對生態環境構成破壞,而自由貿易的發展加劇了環境惡化。美國經濟學家Garretthardin著名的“公地的悲劇”可謂使環境保護主義者觀點的最有力實證。美國另一位環境學家ChristianEuloign將自然資源分為獨占資源和不可占資源,前者是生產者或消費者能夠完全獨占的經濟價值資源,如土地、樹木等。后者是那種不能分割、難以獨占、現在公眾仍在免費使用卻由社會來承擔代價的資源,如空氣、大氣等,即哈丁所說的“公地”,而自由貿易無法正確估價和分配后者,使全球貿易加劇環境的惡化。

美國學者威廉?福格特(William.Vogt)和生態學家保羅?R?埃利希(Paul.Ehrlich)等,發表的《增長的極限》一書,提出了“零增長理論”。他們認為,如果世界在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以及資源利用等方面按照單式的增長率繼續下去,那么100年內地球的經濟增長將達到極限。據此可以推論出他們對協調貿易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由于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所以采取自由貿易而不進行環境保護必將引起環境的惡化。環境保護主義者建立的“環境稟賦論”把環境要素納入一國的生產要素體系之中,提出了“污染的避風港”假說。認為由于各國環境資源稟賦不同而導致在國際貿易中環境比較優勢的存在,而各國通過激烈的貿易競爭重新安排環境資源,加劇貿易惡化。由于環境污染的不可分性,又造成跨國性全球環境進一步惡化。總結其主要觀點得出結論:貿易自由雖對進口國和出口國暫時都有利,能增加全球福利,但是貿易所得長被環境成本所抵消,甚至產生更多的負效應。

將貿易作為主體的學者認為,自由貿易的實行可以協調貿易與環境的發展。以美國學者赫曼?卡恩(Herman.Cahn)和經濟學家朱利安?林肯(Jullien.Lincoln)和西蒙(Siemon)等為代表的樂觀主義派提出了“經濟發展決定論”。這種理論實際上就是傳統經濟理論的延伸,認為近200年來通過經濟的持續增長,增加了人類的福利,而且所有發達國家的期望壽命和健康水平要比兩個世紀前的狀況好得多。經濟學家吉?曼?凱恩斯(J.M.Keynes)認為經濟增長不僅是個好事,而且還是所有人類獲得美好生活的先決條件,該學派認為市場價格機制和技術進步對資源稀缺性具有緩沖作用,而且發展中國家應把環境質量放在第二位考慮的問題。Copeland和Taylor對貿易的“避風港”提出了懷疑,認為貿易主要是由于“可占有的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引起的,而且在貿易過程中主要是貿易的規模、技術和競爭對環境產生影響。Antweiler,CopelandAndTaylor在此基礎上,從貿易的規模、技術和競爭三個方面對40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SO2的濃度變化作了分析,結論是:貿易的規模每提高1%,平均每個國家的SO2濃度提高0.25%-0.5%;但競爭促進的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使世界財富增加,有利于發展對環境無害的產品,刺激環保產品和環保技術的開發,有利于消費者選擇較高質量和有效的環境服務,從而使SO2的濃度下降1.25%-1.5%;并進一步推斷自由貿易使人均GDP每增加1%,可是污染程度下降1%。環境樂觀主義者的主要觀念:人類將超越于自然界之上,并且自然界、環境與經濟發展是彼此分離的,環境污染問題可以在其發生的時候通過開發新的技術而加以解決。基于此社會必須首先發展經濟,才有能力負擔環境污染的投資,而自由貿易有助于經濟增長,既有利于環境保護。

(2)關于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研究集中在生態環境產權問題和補償制度工具和資源價值的評估研究上。西方學者認為只有明確生態環境的產權問題,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同時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執行要依靠具體的政策工具,只有對資源價值準確評估,才能明確生態資源環境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