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化貿易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7-04 03:14:16
導語:國際文化貿易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熟練的專業技能
作為一名從事貿易的專業人員,應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首先是對宏觀與微觀經濟的了解及判斷能力。其次是具備貿易素質的最基本的技能。另外,就是必須培養貿易人員的文化素質。
(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
既要具備基本的團隊協作與溝通、組織協調、運用商務溝通技巧進行談判的能力,同時還應具有熟練操作外貿軟件、從事文化產業的文化產品營銷能力、文化渠道經營能力、文化創意策劃能力及媒體關系能力等。
(三)創新能力
國際市場瞬息萬變,企業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文化產業作為精神層面的產業,具有創意的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這就要求國際文化貿易應用型人才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敏感的市場發現意識,才能不斷地發現新商機,獲取貿易利益。
二、國際文化貿易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目前,國內已建立國際文化貿易專業的高校屈指可數。其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文化貿易專業開設較早,它的人才培養定位于“國際化”、“應用型”。“國際化”指“面向世界”,以適應國際化需求為直接目標“,應用型”內涵“高層次”,核心是學生能力發展,強調國際文化貿易本科應用型人才既不同于“技能應用型人才”,又區別于“研究型人才”。其根本特征是注重能力培養的系統化而非知識培養的系統性,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4]。因此,筆者認為,具備國際文化貿易專業辦學潛力和專業優勢的中央部委直屬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上可以借鑒上述提法。而為數更多的地方院校在國際文化貿易人才培養上除了面向世界外,更要加強學校與地方政府、企業間的溝通,突出區域辦學特色,結合區域文化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要,共同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5]。可以把國際文化貿易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國際化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國際化應用創新型人才除了具備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擁有較強的應對國際文化貿易具體活動的實踐能力外,同時又具備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把已經形成的實踐能力變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國際文化貿易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人才培養模式”早在1998年就被界定為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不僅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而且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6]。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高校國際文化貿易人才培養模式實質上就是在確立了高校畢業生擇業時需具備的能力之后,高校如何設計自己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體系以形成上述能力,通過何種機制來保證這些能力的實現。
(一)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是專業教育的核心,能夠體現出專業的特色,是專業學生能力培養的基礎。在國際文化貿易課程設置中,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課程。公共基礎課程注重功能性和綜合性,專業必修課程注重基礎性,專業選修課程注重知識的靈活性,實踐課程注重操作性和實用性。除此之外,專業在發展中要與政府、企業合作、調研、交流,了解掌握本學科發展最前沿的學術情況、法律法規、業務標準,并根據這些變化,相應的對專業課程學時、內容、方法進行調整。搭建起理論+實踐、課內+課外的課程體系,增強教學內容的靈活和適應性。
(二)實踐能力培訓體系建設
實踐能力培訓體系通過認識實踐、外貿平臺綜合實訓、頂崗實踐和畢業實踐等多種形式來完成。國際文化貿易專業的認識實踐就是聯系相關的文化出口企業或政府文化產業管理部門,讓學生對文化貿易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外貿平臺綜合實訓要由有社會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按照社會需求的層次設定不同的實驗方案、實驗目標和課時。頂崗實踐和畢業實踐是讓學生去學校聯系的外貿實習基地或其他文化產品出口單位進行業務操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良好的敬業態度和與人溝通能力。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確保實現實踐教學目標和任務,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專業技能。
(三)創新創業培養體系建設
國際文化貿易人才創新創業體系的建設就是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由培養專才向培養通才轉變,由“知識+智力”模塊向“智能+創新”模塊轉變,由封閉教育向開放教育轉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建設內容包括更新教育理念、重建學生評價體系、加大創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
(四)培養機制建設
1.提高師資隊伍業務能力
給專任老師充分的成長空間,鼓勵到海外進修,加大教師申請文化貿易科研的資助力度,進一步提高教師學術水平。按一定比例培養專職的實習指導老師,逐步提高專業教師隊伍中“雙師型”教師的比例,為其提供到優秀的文化出口企業、事業單位鍛煉的機會,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通過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斷優化教學力量,逐步形成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職稱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
2.雙語教學及雙語教材建設
根據學生英語接受能力,確定雙語教學的課時。部分課程可以采用全英語授課。對于特色課程如國別文化研究,可以在長期授課經驗情況下,鼓勵教師采用自編教材,也可以聯合具有較強實力的科研單位與高校共同編制教材。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經典原版教材和國外經濟貿易類學術期刊,學習前沿理論內容,以增強其學習的動力,提高外語水平和專業素質。
3.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
由于國際文化貿易相關課程,內容多而雜,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清晰簡明的達到傳授的效果。對于培養國際化應用創新型人才這一目標定位,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社會調研和開放性實驗、診斷治療等方法。在教學實踐中,靈活搭配不同的教學法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4.實行中外聯合辦學
“中外聯合辦學項目”是指國內學校與國外教育機構在學科、專業、課程等方面合作,開展以我國在籍學生為主要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7]。國際文化貿易的學科性質更適合推行中外聯合辦學。應與日本、韓國、美國、英國等文化產業發展快的國家大學建立聯系,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簽署“聯合辦學協議”,形成辦學形式、辦學規模、辦學條件、辦學層次、項目管理、經費籌措與管理使用等一系列文件。
5.構建可監控的國際化應用創新型人才質量評價體系
評價標準很難做到人人認可,應盡量細化評價方案,做到所有實踐內容都能量化。嚴格執行評價標準,使之有序運行,每個學生的綜合能力都可測評。同時,及時追蹤社會對文化貿易人才需求的變化,建立一套人才培養反饋機制,結合反饋結果不斷完善學生綜合能力評價方案,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實現國際文化貿易人才和就業崗位的有效對接。
本文作者:張群郭艷王愛紅工作單位:齊齊哈爾大學
- 上一篇: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的研究
- 下一篇:生態文明下的經濟責任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