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
時間:2022-12-20 09:45:31
導語: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擴大開放等一系列戰略舉措的提出和推進實施,中國的對外開放面臨著由出口貿易導向向進出口貿易平衡、由商品貿易領域向服務領域、由產品市場向金融與資本市場、由“引進來”向“走出去”的重要轉變。與此同時,對外開放的國際環境也面臨著由自由貿易主流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轉變。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應當緊跟國家戰略和時代變化,進行課程體系優化,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國際經濟與貿易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等一系列深化對外開放的戰略舉措逐步深入推進。2018年,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又進一步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隨著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進步,以電子商務、大數據、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數字貿易快速發展;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中國對外開放的外部環境面臨著重大變化。可以說,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構建,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加快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培養能夠駕馭新時代復雜形勢的高素質國際經貿人才,是當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對于人才培養而言,涉及的環節很多,課程體系建設作為學生知識技能獲得、知識結構更新的基礎,無疑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因此,進一步擴大開放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優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進一步擴大開放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需求轉變
新時代的中國對外開放面臨著開放領域不斷拓寬、開放內容與形式不斷深化、開放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的多重挑戰,也必然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素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1對外開放的戰略面臨著由出口貿易導向向進出口貿易平衡轉變。20世紀80~90年代,中國主要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對外貿易政策。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這種鼓勵出口、替代進口的方式形成了越來越大的貿易順差,也產生了較多的貿易矛盾。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逐步向進出口平衡轉變,讓國際市場更多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2007年,廣交會的名字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變更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一個字的改變,體現出我國外貿格局從出口導向向注重貿易平衡的轉變。2017年,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上宣布,中國將從2018年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共吸引了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3600多家企業參展,80多萬人進館洽談采購、參觀體驗,成交額達578億美元。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意見》。這些措施的出臺,是新時代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下我國外貿思路轉變的一種表現。1.2對外開放的主要內容面臨著由商品貿易領域向服務領域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貨物貿易發展迅速。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相較而言,服務貿易發展則相對滯后。2018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中,服務貿易占比為14.7%,低于全球23.1%的平均水平[1];服務貿易逆差約2582億美元,與同期貨物貿易約6100億美元的順差形成鮮明對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主動推進服務業開放,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同時,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自主創新,減輕高端消費服務和高新技術服務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可以預見,由商品貿易領域向服務領域轉變將是未來中國對外開放整體結構優化的一項重要內容。1.3對外開放的市場面臨著由產品市場向金融與資本市場轉變。2018年4月,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宣布,中國將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確保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同時要加大開放力度,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范圍,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2019年6月,在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主席又進一步指出,將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擴大對外資開放的領域。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推出了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進一步放寬資本市場外資限制。這些措施都意味著新時期中國的對外開放,正面臨著由傳統的產品市場向金融與資本市場的轉變。1.4對外開放的主體面臨由“引進來”向“走出去”轉變。早在1998年,黨的“十五大”即提出了實施“走出去”的對外投資戰略。2007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有2.7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國(境)外共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4.3萬家,分布在全球188個國家(地區)。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位列全球第二位,存量位列全球第三位,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并購活躍,2018年,共實施完成并購433起,涉及63個國家(地區)[2]。可以說,“引進來”向“走出去”轉變是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趨勢之一。1.5對外開放的經濟形式面臨著由傳統貿易經濟向數字經濟轉變。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發展,以電子商務、大數據、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數字貿易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B2C)進出口202.8億美元,同比增長52.3%。預計到2020年,全球電商(B2B)的跨境交易額將達到2.32萬億美元,而中國的交易額將達到1.24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的一半[3]。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強化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讓我國在區塊鏈這個新興領域走在理論最前沿、占據創新制高點、取得產業新優勢。可以預見,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進步,中國的對外開放將面臨一個更加數字化的經濟時代。1.6對外開放的國際環境面臨著由自由貿易主流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轉變。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經濟增速放緩,新貿易保護主義日漸抬頭。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威脅論也甚囂塵上。與此同時,隨著“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企業遭遇到的外部阻礙也日漸增加。2016—2017年,針對中國企業或可能對中國企業產生影響的貿易救濟調查,包括反傾銷、反補貼、雙反、反規避、保障措施超過215起;在知識產權領域,美國針對中國企業至少發起了23起337次調查[4]。可以說,新時代中國的對外開放將面臨更大的外部挑戰和不確定性。
2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置方面的一些不足
從目前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來看,總體仍是圍繞著傳統的國際貿易基礎理論知識、實務能力培養展開,尚未充分體現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和人才需求的變化。2.1缺乏闡釋新時代對外開放國家戰略的引導性課程。目前許多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缺乏對新時代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和國際經濟與貿易領域新技術、新業態發展前沿、趨勢進行深度解讀的引導性課程。許多學生對進一步擴大開放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及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國際經濟與貿易領域應用的認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相對模糊。一些高校雖然開設了一些相關課程,但基本上屬于被動性、應付性地增加課程,缺乏課程之間整體性、系統性的考慮。2.2核心課程、基礎課程設定需更新優化。根據最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下稱新《國標》),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基礎課的建議課程包括“政治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金融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管理學”等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則建議從“國際貿易學、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跨國公司經營管理、世界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國對外貿易、經濟法、國際商法、市場營銷、消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貿易經濟學、物流學、服務貿易、期貨市場學、電子商務、國際商務、商務談判”等課程中選擇至少6門開設。總體而言,反映新時代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和時代需求的“新課”不多,而且與同一大類學科內的其他專業課程重復度較高[5]。2.3缺乏面向對外開放重點區域的特色課程。“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代國家對外開放的重點內容之一,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增長迅速,涉及領域廣泛。2018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對“一帶一路”沿線的63個國家設立境外企業超過1萬家。但是,目前面向“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重點區域的特色課程卻是相對缺乏的。一些學校開設的世界經濟、世界經濟地理等類課程,有的內容未有實質性更新,有的則缺乏針對性和深度,使得學生對新時代對外開放的一些重點區域的認知是模糊的、有限的。2.4跨國投資、國際金融、跨國經營管理類課程有待加強。目前,許多學校對國際貿易人才能力的培養仍停留在“貿易”或者說“商品交易”的層面。隨著對外開放由“引進來”向“走出去”轉變,由商品貿易領域向服務領域、產品市場向金融與資本市場轉變,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在跨國投資、國際金融、跨國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人才缺口也越來越大。一些調研報告顯示,近年來海外拓展業務的中國企業中,超過65%的企業面臨國際投資、跨國經營管理人才缺乏的問題;中資企業內部國際化人才供需平衡的比例分別約為10%(管理序列)和20%(專業序列),遠低于外資企業55%和71%的比例[6]。2.5貿易沖突應對、危機管理類課程不足。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加深,貿易摩擦也在不斷增多。從企業層面來看,越來越需要能夠應對貿易沖突、進行危機管理的專業人才;從國家層面來看,也需要提高對外開放各類主體的國家經濟安全意識,這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從目前課程設置看,這一方面的課程是相對薄弱的。一些學校盡管開始了世界貿易組織概論、國際商法等課程,但基本上是基礎性的、理論性的內容,對一些重點貿易對手市場規則的解讀以及實務層面如何具體操作的演練是比較弱的。
當前,中國進入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新時代。原有國際經濟與貿易的課程體系已經難以滿足現實需求,應當緊跟國家戰略和時代變化,進行課程體系建設改革,優化人才知識結構,為國家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3.1以服務新時代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為課程體系優化的中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進一步擴大開放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應當緊緊圍繞時代需求和國家需要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相應增加一些闡釋新時代對外開放國家戰略的引導性課程和專業課程,使人才培養與現實需求緊密結合。同時,應注意課程體系優化的整體性、系統性,避免隨意“塞進一門新課了事”的形式主義問題。3.2以突出專業深度拉開課程體系優化的空間。近年來,一些高校在實施“厚基礎,寬口徑”等教育教學理念時出現了偏差。以為“厚基礎,寬口徑”就是什么都要學一點,過度看重數量的增加,忽視了質的問題,導致學生知識基礎過于“扁平”而沒有“厚度”。這種情況下,過多的同類學科的基礎課重復擠占了專業課的空間,使得許多學生產生“我們到底學的是什么專業”的疑問。在新時代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背景下,中國的對外經濟將由規模增長轉向質量提升的階段,未來更加需要的是人才的知識深度和專業化。因此,課程體系優化應當順應時代需求,更加突出專業特性,增加一些有深度的“金課”,減少一些“水課”,從而拉開課程體系優化的空間和深度。3.3增加面向重點區域的特色模塊。對外開放由出口導向向進出口平衡轉變、由“引進來”向“走出去”轉變,對外貿易參與主體面臨著由“讓別人了解自己”向“深入了解別人”轉變。如何熟悉、融入對手成為眾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數據表明,中國企業在過去十年海外并購投資失敗的案例中,84%的原因都與人員和文化有關,文化融合成為首要的痛點和難點。面向未來對外經濟聯系的重點區域,比如“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地區,可以考慮增設國家制度、商業文化等方面的課程,以更好地熟悉對手,服務對外開放新格局。3.4提升面向重點領域的專業模塊。隨著新時代對外開放由商品貿易領域向服務貿易領域拓展,由傳統貿易經濟向數字經濟轉變,應進一步夯實“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等“新貿易模塊”的課程設置。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國內金融與資本市場的擴大開放,以及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發展,應重視加強國際投資、國際金融與新的信息技術融合的“新金融模塊”的課程設置。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家先后開啟了自由貿易區、國際自由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新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的試點建設,高校人才培養特別是這些平臺所在區域的高校,應當重視這類“新平臺模塊”課程的建設。3.5加強貿易沖突應對、危機管理類的經濟安全模塊。尚在協商解決之中的中美貿易爭端表明,新時代中國的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貿易摩擦高頻化、常態化的階段。這就要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不僅要“會做生意”,同時要具備危機管理知識。應當從“實戰”的層面,重視優化關于國際貿易爭端預防機制、適應規則、處理流程,特別是主要貿易對手的規則慣例、法律法規等方面的課程設置,全面提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應對突發風險,服務國家經濟安全管理的能力和大局意識。
作者:王春雷 朱炎亮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 上一篇: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的影響及策略
- 下一篇:跨境貿易創新型實驗設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