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價格變化對我國出口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4 08:21:00
導語:要素價格變化對我國出口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對要素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而要素的供給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不得不面對要素價格不斷上漲的局面,中國出口產品的成本優勢正在喪失。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分析了要素價格變化對中國的出口總量、出口結構、出口貿易方式產生的重要影響,并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要素價格出口總量貿易方式出口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出口量不斷增加,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98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78億美元,增長了124倍,年均增長18.1%。特別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出口迎來了歷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年均增長28.9%,出口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然而,過去出口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要素價格低估所產生的成本優勢的基礎之上的。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對要素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以能源為例,2007年的消費量為265,583萬噸標準煤,為1978年的4.65倍。生產要素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和逐漸推進的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使要素價格出現了不斷上漲的趨勢。與此同時,人民幣不斷升值,中國產品的成本優勢正在喪失,這將不可避免地對出口產生重要影響。因而,研究要素價格變化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要素價格的變化趨勢
經濟學中所講的生產要素通常包括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四大類,本文把生產要素分成勞動、土地和資源三大類。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利率并未市場化,利率受經濟周期和宏觀調控的影響較大,沒有明顯的長期趨勢。勞動、資源類生產要素價格雖然短期內有升有降,但長期的趨勢是不斷上漲的。按可比價格計算,中國的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32元,增加了7.2倍,實際平均工資年均增長7%。就資源類價格變化而言,2007年中國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為1986年的6.08倍,而2007年產品價格指數僅為1986年的3.54倍,資源價格的上漲速度快于產品價格的上漲速度。
由于過去長期存在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嚴格的戶口管制政策以及改革開放前毫無節制的生育政策,使農村產生大量過剩的勞動力供應,因而在中國工業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剩余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同時,由于戶籍制度的改革嚴重滯后,農村剩余勞動力很難和城市工人同工同酬,農村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只能獲得低工資,依靠農村勞動力的無限供給所產生的低成本優勢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這種情況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而正在改變,20世紀90年代初以后,中國人口出生率出現持續下滑,這意味著在2008年之后,年滿18歲的適齡勞動力供給增速將出現持續下降,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將逐步消失。
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資源對工業的發展及其轉化升級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自改革開放以來,資源價格市場化的改革一直嚴重滯后,資源的供需矛盾已經日益突出,對國際要素市場依賴性加強,國內部分稀缺要素價格迅速上升。通過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改革來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減緩資源的供需矛盾已經刻不容緩。
二、要素價格變化對出口的影響
1、中國產品總體競爭力下降,出口增速減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要素價格改革滯后,要素價格低廉,環保收費標準偏低且征收不到位,直接導致了我國很多產業出口產品價格偏低,具有較強的價格優勢。特別是入世以來,要素價格偏低導致的成本優勢是我國出口高速增長、外貿順差過大的重要原因。以紡織業為例,我國出口服裝單價僅為發達國家的1/3,毛紡產品是英國、意大利同類產品價格的1/8到1/5,印染產品是瑞士同類產品價格的1/4,絲綢產品是意大利同類產品價格的1/5,化纖產品是日本同類產品價格的1/3到1/2。在我國勞動生產率并不高于甚至低于國外相同行業的情況下,國內外同類產品價格相差如此之大,直接說明了我國產品由于要素價格過低所導致成本方面的巨大競爭優勢。正如前述,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面對要素價格持續上漲的局面,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必將逐漸喪失。與此同時,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國際市場需求出現萎縮以及國際市場容量的有限性使得出口的高速增長勢頭必將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2、制造業向中國轉移放緩、外資企業對出口貢獻將降低
在中國出口持續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制造業快速向中國轉移,外資企業出口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1978—2007年這30年間,中國的出口總額從97.5億美元上升到12177.8億美元。外資企業出口比重從1978年接近0到2007年的6953.7億美元,2007年外商出口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7.1%,外資企業成為中國出口的主力軍。
然而,外資大量涌入的原因是中國企業的利潤率較高,根源于要素的低價格,使得我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利潤率水平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2005我國食品加工制造業、鞋帽制品業、紡織業、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業的產業利潤率分別為6.6%、15.91%、10.88%和12.73%,明顯高于同期4.91%、11.2%、7.82%和10.11%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工原料及制品業、金屬制品業的產業利潤率分別為19.54%、7.35%和17.53%,也高于同期10.14%、7.1%和15.34%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對外開放的環境下,高利潤必然吸引外資的大量進入,這種情況將隨著我國要素價格的逐漸提高而得到根本改變,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速度將放緩甚至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外資對出口的貢獻也會逐漸降低。2008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7906億美元,增速為13.6%;國有企業出口2572億美元,其他企業出口3807億美元,增速分別為14.1%和27.9%,國有企業出口增速更是在近年來首次超過外資企業,外資企業對出口的貢獻正在逐漸減少。
3、我國出口的貿易方式將發生重要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在出口不斷擴大的同時,以“三來一補”為主要形式的加工貿易一直高速增長,而加工貿易比重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勞動者工資水平明顯偏低以及我國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與同期美國和日本的工資水平相比,我國勞動力成本僅相當于其平均水平的4%左右。中國勞動供求狀況將發生根本性改變,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也在不斷健全,勞動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額必將大幅度上升,中國勞動力的成本也將大幅度上升,這將使在中國加工制造的工繳費上漲,中國加工貿易的優勢將會逐漸喪失,加工貿易的比重也必將逐漸下降。實際上,2008年,一般貿易出口6626億美元,增長22.9%;加工貿易出口6752億美元,增長9.3%,兩者增速均出現回落,但加工貿易回落速度遠大于一般貿易,出口貿易方式結構也因此發生變化,2008年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比重首次超過加工貿易。
4、出口產品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
在中國出口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由于要素與資源長期的低價格,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的比重一直較大,特別是勞動密集性、資源密集性產品比重過大。隨著要素價格的上升和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的完成,中國勞動密集性和資源密集性產品的成本優勢將消失,出口總量和增速均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工業制成品,特別是高科技產品的比重將會持續增加。
三、應對要素價格不斷上漲的對策
在當前內需短期難以快速增加的情況下,維持穩定的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意義重大,部分要素價格的持續上漲可能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要素價格市場化是改革的必經之路,我們有必要兼顧要素價格市場化和出口兩個方面。為此,我們必須積極應對,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1、加快出口產品結構升級
隨著要素價格的不斷上漲,中國勞動密集性、資源密集性產品的成本優勢必將消失,要維持較大的出口規模,必須加快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使中國出口增長從“以量取勝”轉變到“以質取勝”的軌道上來。這需要我們加大研發投入以加快技術進步、加大對教育、衛生事業的投入以迅速增加人力資本。此外,還要借鑒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發展經驗,加快技術引進工作,迅速縮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實際上,和自我研發相比,走技術引進之路,可以讓我們少走重復研究的彎路,盡快解決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的燃眉之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我們還應創造條件,提高利用技術的吸收能力,充分利用國際技術溢出。
2、適度控制要素價格上漲速度
盡管要素價格長期上漲趨勢不可更改,但在上升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針對要素價格上漲的不同原因,采取措施適度控制,減緩要素價格上漲速度,以減少要素價格上漲對出口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對于工資,由于我國勞動力的供需即將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國新增人口不斷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和戶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完成,工資上漲不可避免。工資上漲將提高加工成本,使制造業向中國轉移速度降低、工繳費上升,不利于出口增加。因而,在建立和諧社會,加快社會福利制度建設的過程中,應兼顧工資上漲可能對出口產生的影響,把工資上漲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內。
對于資源價格上漲的局面,不外乎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內經濟增長過快增加了對資源的需求,這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必然結果。二是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造成的,這是資源價格長期低估后的正常回歸。三是我國資源短缺,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加強,但是在國際市場上議價能力低下。
當前,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深化,世界資源市場價格在不斷走低,我國外匯儲備數額巨大,這種形勢下有利于我們采取積極措施,提高現在和將來資源的議價能力。為此,我們首先應該盡快實施更大規模的資源儲備制度;其次應該抓住當前有利時機,積極參股、控股國際上大型的資源生產企業;再次應該適度聯合國內企業,避免各自為戰、造成惡性競爭,提高議價能力;最后應及時根據國際市場的行情變化,抓住當前有利形勢,簽訂長期資源采購合同。
【參考文獻】
[1]韓民春、樊琦: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與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相關關系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2).
[2]劉剛:資源和要素價格改革初探[J].宏觀經濟管理,2005(7).
[3]孔慶峰、陳蔚:基于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理論在我國貿易實踐中適用性的經驗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08(10).
[4]傅京燕:環境規制、要素稟賦與我國貿易模式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6).
- 上一篇: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論文
- 下一篇:國有企業中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