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順差疏導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31 04:50:00

導語:外貿順差疏導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貿順差疏導分析論文

一、外貿順差對貨幣政策的沖擊

2006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經常項目順差2409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2177億美元,而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僅為100億美元,可見經常項目順差(主要是貨物貿易賬戶順差)已遠遠超過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成為我國外匯儲備激增的主要來源。持續順差顯著干擾了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

1.持續順差制約了央行獨立制定貨幣政策的自由度,成為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

在現行的結售匯制度下,持續順差所形成的外匯占款導致央行被動發行基礎貨幣。近年來貿易順差的不斷增大使購買外匯已經成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以2006年為例,外貿順差1775億美元,按年均匯率央行投放基礎貨幣14149.9億人民幣,以貨幣乘數為5計算,派生貨幣總量70749.5億元,約占2006年貨幣供應量(M2)的五分之一左右,可見現階段的流動性問題與順差形成的外匯占款對央行貨幣政策自主性的制約直接相關。

2.持續順差使“對沖”操作產生副作用,削弱了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

對于外匯占款形成的高額人民幣被動投放,央行常用發行央行票據方式進行對沖干預,初衷是減少流動性貨幣。但是,大量、長期的順差會導致大規模的對沖,從而產生諸多難題:一是發行央行票據要支付利息,每年數萬億的票據發行使央行為對沖操作支付一筆不菲的成本;二是央行的對沖操作帶有很大的被動性,面對順差導致的巨額基礎貨幣投放,央行的對沖操作常常顯得力不從心;三是對沖規模激增會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和短期市場利率上升的副作用,四是持續順差難免會給國際投資者形成很強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刺激外匯大量涌入,從而又抵消了對沖的政策效果。

3.持續順差增加了外匯儲備資產管理的難度和風險

持續外易順差形成了巨額外匯儲備,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匯率波動十分激烈的背景下,過大規模的外匯儲備會使國家財富處于巨大的風險之中,給儲備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帶來難度。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的幣種主要是美元,近年來美元匯率持續走低,使較大比例持有美元的外匯儲備的縮水不可避免。也使我國的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境地:若為了改善幣種結構而大量拋售美元,必然會對周邊國家產生示范效應,導致國際匯市恐慌,美元匯率暴跌;若不改變現有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不拋售美元,又將導致本幣升值壓力增大,刺激外匯儲備更快增長。為減輕外匯儲備對國內貨幣市場影響,央行必須通過回籠現金或提高利率方式來減少貨幣供給,但這恰恰會拉動本幣升值;反之,為降低升值壓力,央行如果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利率,這會使本來就因外匯儲備而很寬松的貨幣市場雪上加霜。

二、外貿順差只能疏導,不能抑制

由于持續順差的負效應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部分學者提出了“壓順差”的觀點,寄希望予“壓出口”達到貿易平衡。筆者以為,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外貿順差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僅僅采取抑制順差的調控政策恐怕難以生效。

1.中國現階段外貿順差持續的原因

導致中國外貿持續順差的因素有很多,如產能過剩、國際產業轉移、進口替代能力增強等等,這些因素均可歸結為兩個根本原因:高儲蓄率與加工貿易。

(1)高儲蓄率與外貿順差

按照宏觀經濟學原理,外貿差額應與儲蓄與投資之差相等。即X-M=S-I,這里的S是宏觀意義上的國民儲蓄,是一個流量指標。企業利潤、政府預算盈余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去消費后的余額都屬于宏觀意義上的國民儲蓄。居民、企業、政府三個部門的國民儲蓄形成國內投資的資金來源,國民儲蓄大于國內投資的部分形成經常賬戶的盈余,其中主要是貿易順差,所以國民儲蓄越是大于國內投資,貿易順差就越大。中國近年來一直呈現居民儲蓄率、政府儲蓄率、企業儲蓄率“三高”局面,并且儲蓄率一直高于投資率。儲蓄是一定要轉化為投資的,國內吸收不了的儲蓄就決定了中國必然以出超的方式將資本借給存在儲蓄缺口的國家,從而形成對外債權。所以,高儲蓄率是外貿順差的根本原因,可以預見,只要國民儲蓄率高于投資率的情況不變,貿易順差就將延續。

(2)加工貿易發展與外貿順差

加工貿易迎合了產品內分工的國際化要求,而中國也具備產品內分工的稟賦優勢,如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因此產生了產品內分工時代背景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互動關系:加工貿易作為中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形式得以迅速發展,正在形成以中國為加工中心,以東亞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方,以歐美為核心的技術研發方和主要市場的新的產業鏈,特別是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實現與參與的加工貿易占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加工貿易的發展,是構成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推動因素。因此,加工貿易積累的貿易順差可以理解為使中國經濟開放成長在一定發展階段的可持續現象,具有經濟合理性

2.抑制順差的調控政策難以奏效

加工貿易造成的貿易順差很難通過宏觀調控政策解決。加工貿易是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產品內分工的產物,是中國重點發展的貿易方式,目前,國外的投資正往高新技術方面不斷增加,說明產業轉移還沒結束,這一經濟結構還將持續。況且,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也需要加工貿易的繼續推動。

對于高儲蓄率問題,根據X-M=S-I等式,實現經濟均衡可以有三條路徑:增加投資、降低儲蓄率、提高進口。

中國的投資率已經處于世界的較高水平,宏觀調控的目標經常是要管住投資率上升,所以,不可能通過政策性鼓勵投資增加來減少順差。

形成高國民儲蓄率的原因有文化因素、轉型因素、保險市場不發達、流動性約束、生存性消費習慣等等,所有這些因素絕非能夠靠經濟政策在短期內改變,只能隨著徹底的經濟轉型而變遷。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品具有預防性儲蓄特征,如教育、養老、醫療、住房等,這些消費需要以相當的儲蓄為前提,因此,用刺激消費來降低儲蓄率,減少順差的政策很難奏效。

通過“高進高出”,擴大進口的方式能否平衡順差呢?以擴大進口方式降低順差,等價于用一般貿易逆差來抵消加工貿易的順差,對于一般貿易的順逆差情況,國際市場的自主性調節是高于我國政府的政策干預的。2005年和2006年的實際情況是一般貿易均呈現順差且不斷增大。盡管政府已強調要適當增加資源、能源和原料性商品進口,鼓勵擴大高技術和先進設備的進口,但是,希望進口的商品往往受國際市場供給約束和出口方的限制,進口增長的速度不會太快。在可以預計的未來較長時間里,中國仍將是全球商品的供應國而非需求國,所以通過擴大進口抑制順差的政策效果可能也不大。

三、外貿順差背景下的政策建議

基于外貿順差在現階段具有必然性并仍將持續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調整外匯儲備制度

(1)積極管理外匯儲備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是央行既持有儲備又經營儲備。從信托角度講,相當于集受托人與托管方于一身,這樣具有潛在的道德風險。借鑒國際上和東亞儲備管理的基本框架,可以按照“安全、靈活、保值、增值”的外匯儲備管理原則,將儲備分為投資頭寸和流動頭寸兩部分。央行持有流動頭寸部分,用于滿足支付和穩定貨幣政策的需要。投資頭寸部分由新成立的中國外匯投資有限公司按市場化方式管理和運作,可用于國內外(主要是國外)投資參股,更具有增值、盈利的傾向。對于從央行置換外匯所需資金,可以通過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或中國外匯投資有限公司發行中長期債券獲得。這樣,過量的外匯儲備將由專業投資公司“疏導”到境外進行投資,而過量外匯儲備導致的人民幣放款也回籠到央行手中,不斷積累的外貿順差對常規貨幣政策制約的矛盾便能得以緩解。

(2)放寬企業及個人用匯政策,擴大技術創新用匯量

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過量的重要原因是現行的結售匯制度。我國匯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意愿結匯、藏匯于民,但是,完全的意愿結匯需要資本項目放松管制,現在條件還不具備。可以遵循漸進法則,逐步放松外匯結匯制度,允許部分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自愿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資產,這可以減輕貿易順差給央行造成的外匯占款和對沖壓力。

通過制定一些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利用外匯資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支持個人到技術先進國家學習和深造。還可以動用現有的外匯儲備向本國企業進行實際項目注資,讓被注資企業以外匯購買國外的技術和設備。也可以動用現有的外匯儲備收購某些國內的外商投資企業等。

(3)將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黃金儲備

當今世界上,黃金仍然是最具魅力的保值增值投資工具。在金價穩中有升,美元未來走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將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黃金儲備,不僅有利于抑制因美元貶值而導致的外匯儲備縮水,而且進口黃金可以減少外貿順差。

2.調整開放策略,擴大內需

(1)運用稅收杠桿,調整外貿順差

適當改變長期以來堅持的“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開放策略。減少和取消出口退稅方面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和取消其他進口限制性措施,從而實現進出口貿易差額的縮小。

(2)從戰略上改變外貿依存度偏高,儲蓄率偏高,內需不足的狀態

內需不足是外貿順差的重要因素之一。遺憾的是擴大內需的口號喊了8年多,居民的最終消費率還是偏低并且下行,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從上世紀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社會分配不平衡,20%的人占有80%的儲蓄,這種儲蓄結構決定了居民消費傾向偏低,儲蓄率偏高,從而導致對外需的過度依賴。

必須把擴大內需問題上升到戰略層面來規劃:應加快和完善包括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努力縮小城鄉差距,改變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為擴大內需創造條件;進一步促進和完善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儲蓄轉變為多元化的金融資產,實現儲蓄、投資和消費的良性循環。

[摘要]本文從我國現階段對外貿易持續順差的現狀出發,揭示了多年累積的外貿順差產生的負效應,特別是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沖擊。分析了外貿順差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疏導外貿順差的政策建議:調整外匯儲備制度,運用稅收杠桿,調整開放策略,擴大內需等等。

[關鍵詞]貨幣政策結售匯制度外匯投資公司

從1994年至2006年,中國對外貿易已連續13年呈現順差,2007年這一勢頭仍將保持,這固然令人可喜,但亦是喜憂參半。貿易順差的規模之大,增速之快給經濟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難題:不斷積累的貿易順差對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產生很大沖擊,反過來,企圖抑制順差的宏觀政策措施卻又難以產生令人滿意的效果。貿易順差如何“疏導”成為當前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金柏松:《對扭轉外貿順差持續擴大的建議》[J].國際貿易論壇,2006(4)

[2]何凡等:《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新加坡、挪威的經驗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6(6)

[3]蔡超:《央行票據的調控效率及其可持續性》[J].上海財經2006(2)

[4]陳銓亞:《理性看待一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N].經濟學消息報2007-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