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心態對我國進口貿易影響

時間:2022-03-21 05:38:00

導語:消費者心態對我國進口貿易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費者心態對我國進口貿易影響

一、引言

由2007年4月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于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產正式拉開帷幕,此后洶涌的危機浪潮迅速蔓延全球,中國也受到了難以抵御的沖擊。危機爆發后,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失業率上升,原本不足的國內需求再度萎縮,進口貿易持續下降。進口貿易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一國經濟的高漲與低落。影響中國進口貿易的因素除了匯率及人均GDP等主要因素外,消費者的心理變化也不容忽視。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與繼續,中國市場處于一片低迷,人們對于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信心不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進口貿易市場的發展。本文通過構建實證模型,選取和處理2007—2010年相關月度數據,深入研究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心理恐慌對我國進口貿易的實質影響

二、研究綜述

國內外對于進口貿易及影響其因素的研究一直較為關注。早在1990年進口問題課題組就對改革開放十年來進口貿易的發展做了研究,發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過快以及消費的膨脹的刺激下,進口貿易呈螺旋式的增長態勢。魏巍賢(1999)分析了影響我國進口需求的宏觀經濟因素,指出影響總進口的因素不僅包括總消費支出,還包括總投資支出以及總出口支出,并建立了中國進口需求短期行為的誤差修正模型來證實他的觀點。韓德光(2001)卻認為影響中國對外貿易進口額的主要因素是國民收入和匯率,并通過實證說明國民收入對進口額的影響較大,匯率對進口額的影響則相對較弱。邵軍和徐康寧(2006)使用協整分析方法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口貿易與其決定因素之間的長期關系和需求彈性,認為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中國的進口需求價格彈性較小,收入彈性較大,而這一現象主要與中國的進口需求結構有關。同年,李雙杰和劉偉(2006)針對貿易政策變化對我國進口汽車市場的影響做了實證分析,發現由于進口汽車價格結構的復雜性,關稅降低對進口汽車市場的直接影響并不大,而是通過人們的消費預期來間接影響市場。呂劍(2007)在研究外部沖擊對我國進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時發現,我國進口與國際石油價格、國際游資數量呈負相關,而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外國通貨膨脹率水平和外國出口能力呈正相關。一般的貿易理論認為,本幣升值后有利于降低進口商品成本,短期內產生進口替代效應,有助于減少貿易順差。徐揚輝(2008)的研究卻表明現實與理論相背離,并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國加工貿易所占比重過大。林遠(2009)也做了關于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我國貿易進口影響的實證研究,發現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將顯著減少我國的進口額,并且通過影響出口的方式間接影響進口,而我國的加工貿易進口卻基本不受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影響。

Robert和Clinton(1994)測量了美國進口價格對于新產品的多樣性以及新的外國供應商的可能偏好,并發現美國進口總需求的收入彈性變小。Abdelhak(1997)利用結構性進口需求方程對很多國家分別做了估計,發現計量經濟學理論在小樣本情況下對于不同的評估對象沒有任何幫助。因此他根據蒙特卡洛方法對小樣本的性質分別做了OLS和FM兩種評估,結果表明,無論是短期彈性還是長期彈性,FM評估結果都明顯強于OLS的評估結果。M.Shahe和Forhad(2001)認為不同國家的進口需求所對應的模型并不相同。他們在有限外匯管制的條件下針對斯里蘭卡的長期進口需求建立了包括進口國收入和進口商品價格兩個變量的結構計量經濟方程,實證結果表明較以往的研究結果更為顯著。Margarita和Thomas(2006)建立了垂直差異產品的貿易模型,發現收入不平等甚至是類似的變量都會影響進口需求。在利用約翰森程序對1948—1996年美國經濟數據對收入不平等的變化對進口需求影響進行檢驗后,認為進口需求與收入及相對價格并不存在長期關系。M.Shahe和Forhad(2007)對他們在2001年所作的總進口模型進一步做了修正,并對印度和斯里蘭卡的進口數據做了實證檢驗。Antonis等(2008)對收入不平等影響進口需求的問題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根據1980—1997年的相關數據對36個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分別做了檢驗,得到了非常顯著的結果。國內外學者對各國進口貿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對國際金融危機下進口貿易所受影響的研究較少,關于心理因素對進口貿易影響的探討更是寥寥無幾。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分析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心里恐慌對我國進口貿易的影響,力求對我國未來經濟政策有所貢獻。

三、模型構建及樣本說明

(一)模型的構建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經濟增長放慢、失業人數上升、股市走向蕭條,這些無疑使得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形勢的信心下降,導致消費減少,從而影響到進口貿易總額。因此,影響一國進口貿易總額的因素,除了匯率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之外,還應該包括消費者的心理變化。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對消費者造成的心理影響主要表現在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感受及未來經濟前景預期上,因此,本文選擇消費者信心指數①來度量國際金融危機對消費者造成的心理影響。基于這樣的邏輯思考,本文構建了實證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It=F(GPCt,Et,CCIt)(1)式(1)中,It(Import)表示第t期我國進口貿易總額;GPCt(GrossDomesticProductpercapita)表示第t期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Et''''表示第t期人民幣匯率;CCIt(ConsumerConfidenceIndex)表示第t期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準確反映我國與各進口對象國(地區)貨幣的雙邊匯率在人民幣匯率水平決定中的權重,本文以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BEERt(RealEffec-tiveExchangeRate)作為(1)式中的匯率Et的替代變量。同時,為更深入的研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對我國進口貿易總額的影響,本文將(1)式中的GPCt修正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RGPCt(GrowthRateofGrossDomesticProductpercapi-ta)。在參考Feenstra,Gagnon和Knetter(1996)、Yang(1998)以及Alicia和Tuuli(2007)研究模型的基礎上,本文建立的實證模型如式(2)①:D[log(It)]=α0+α1D(RGPCt)+α2D[log(REERt)]+α3D[log(CCIt)]+δt(2)

(二)樣本的選取及描述

為了能夠充分反映各變量在國際金融危機下對我國進口貿易總額的沖擊,本文選擇的樣本數據均為月度數據。由于國際金融危機起源于2007年4月爆發的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同時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將樣本期確定為2007年4月至2010年6月。

1.我國月度進口貿易總額

我國月度進口貿易總額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②,由于所得數據均以億美元為單位,為統一起見,本文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③公布的人民幣與美元兌換率將我國月度進口貿易總額數據的單位均轉換為億元。根據所得數據,我國月度進口貿易總額在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開始急速下降,2009年1月竟跌至3513億元。隨著2009年上半年全球經濟的逐漸回暖,我國月度進口貿易總額終于開始有所回升。

2.我國月度人均GDP增長率

我國的GDP數據來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④。由于GDP數據均為季度數據,本文利用Eviews統計軟件中二次函數的插值方法將其轉換為月度數據。另外,計算人均GDP所需的我國人口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的“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根據所得數據,2007年4月開始我國人均GDP增長率明顯下降,2007年7月竟跌至負值。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人均GDP增長率更是暴跌不止,直至2009年4月才開始轉為正值。這就說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人均GDP增長率造成的巨大沖擊正在逐漸轉緩。

3.月度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

月度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⑤數據來源于國際清算銀行網站⑥。根據所得數據,自2007年4月美國次級貸款危機爆發以來,月度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整體呈上升態勢,特別是2008年7月至11月期間上升幅度明顯增加。自2008年11月開始美元開始對歐元和日元等主要貨幣貶值,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有所減輕。雖然2009年2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再次步入新高,但此后便開始穩步回落。

4.我國月度消費者信心指數

我國月度消費者信心指數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根據所得數據,自2007年4月美國次級貸款危機以來,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整體呈跌勢。2007年12月開始不斷下降,尤其自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正式爆發后,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期陷入一片低迷,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急速下跌。在經濟即將回暖之初即2009年3月,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終于開始有所回升,這就意味著我國消費者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心理恐慌逐漸緩解,并對經濟前景的預期有所改觀。

四、實證分析

對本文所建模型中各變量樣本數據的描述表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進口貿易總額、人均GDP增長率、消費者信心指數等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也因美元的貶值出現不穩定的態勢。然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口貿易總額的一部分沖擊是否通過消費者的心理因素傳導,消費者的心理恐慌是否對我國進口貿易總額存在實質的影響,這就需要對本文所建模型做進一步的實證檢驗。

1.平穩性檢驗

根據統計學基本原理,實證研究所需的時間序列必須為平穩序列,否則會使結果無法反映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真實關系,即產生偽回歸問題。本文所采用的樣本均為時間序列數據,為防止偽回歸,本文采用單位根檢驗法①對所選取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變量D[log(It)]、D(RGPCt)、D(REERt)和D[log(CCIt)]都通過了單位根檢驗,說明這四個時間序均為平穩序列。

2.格蘭杰因果檢驗

樣本序列的平穩性雖然得到了驗證,但是模型中所設自變量是否為因變量變化的原因仍需進一步判斷,也就是要確定解釋變量D(RG-PCt)、D(REERt)和D[log(CCIt)]的變化是否能夠引起被解釋變量D[log(It)]的變化,分別做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5%顯著性水平上,D(RG-PCt)、D(REERt)和D[log(CCIt)]均為D[log(It)]變化的Granger原因。

3.實證結果及分析

選取和處理2007年至2009年的相關月度數據,對本文所建立的實證方程式(2)進行參數估計和檢驗,其結果如表3所示。

對于式(2)回歸得到結果所做的D.W.自相關性及異方差性檢驗均表明,本文所構建的實證模型是合理的。同時回歸方程調整后的R2值達到0.62,且完全通過了F檢驗,說明本文所建的回歸方程擬合優度非常好。從各參數估計值的檢驗值來看,本文所建回歸方程中各變量系數以及常數項的估計值顯著性都非常高,達到1%的水平。表3中各變量系數的估計值表明:我國月度人均GDP增長率的變化、我國月度消費者信心指數增長率的變化均與我國月度進口貿易總額增長率的變化正相關。這就意味著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月度人均GDP增長率下跌即我國月度人均GDP增長速度的放慢,會使得我國月度進口貿易總額增長率的下降;我國月度消費者信心指數增長率的下跌即我國消費者對當前及未來經濟形勢的月度預期變差,從而降低消費欲望,引起我國月度進口貿易總額增長率的減少。同時,表3還顯示月度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的上升與我國月度進口貿易總額增長率負相關。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本國貨幣的升值意味著本國從外國進口商品價格的相對降低,從而促進了本國進口貿易總額增加,而本文所得到的結論恰與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相反。原因有三:第一,本文所討論的樣本期處于國際金融危機的特殊環境下,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消費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恐慌,使得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大大減少,從而影響到我國進口貿易總額。無論是進口商還是普通消費者都對未來經濟形勢存在疑慮。第二,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人民幣匯率走勢仍較為平緩,而2007年4月之后人民幣則不斷呈現出升值態勢,在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正式引燃之后,人民幣匯率再度步入新高,這一切都增加了進口商及普通消費者的惶恐與不安。第三,我國消費者始終處于二元結構,即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對于進口商品中的高價物品消費較多,而高收入人群對于匯率及經濟環境敏感性較高,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高價進口物品消費減少,從而引起我國進口總額下降。因此,雖然人民幣升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進口商品的價格,但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人民幣升值并沒有使得進口商及普通消費者購買更多的進口商品,反而使得進口商及普通消費者恐慌心理加重,從而保持觀望態度,甚至減少進口商品的購買,于是我國進口貿易總額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反而減少。從表3各參數估計值大小來看,α3的估計值較大為5.693153,這就表明,我國月度消費者信心指數增長率對我國月度進口貿易總額增長率的影響非常明顯,即我國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感受和對未來經濟前景的預期顯著引起我國進口貿易總額的變化。系數α1的估計值為0.478729,與α3的估計值相比較小,說明我國人均GDP增長率的變化對我國進口貿易總額增長率的影響相對較小。系數α2估計值的絕對值較其它系數而言非常小,僅為-1.617922,但其顯著性水平也達到1%。這表明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雖然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使得我國進口貿易總額減少,但是相對于其他因素來說這種反常的影響較弱且短暫,我國消費者的信心會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暖而逐漸增強,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對我國進口貿易總額的影響終會回歸正常的軌道。五、結論及政策建議本文對2007年4月至2010年6月期間的樣本數據做了實證分析,并在實證結果顯著的情況下得到了以下結論: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我國人均GDP增長率的下降及我國消費者的心理恐慌都嚴重影響了我國進口貿易,引起我國進口貿易總額的減少。同時,在國際金融危機這樣的特殊時期,人民幣匯率的不斷升值反而對我國進口貿易產生了負面影響,即使得我國進口貿易總額下降。這些結果均表明,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對全球各經濟體造成了劇烈的沖擊,還使得人們的心理產生極度的恐慌,于是,消費者減少了消費欲望,進口商減少了貿易往來,從而導致我國進口貿易總額的下跌。我國進口貿易總額的增加和減少,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我國經濟形勢的強盛與衰弱。同時,部分進口商品是為了出口商品服務,進口總額的減少會使得我國出口總額的下跌,進而影響到我國貿易總額。因此,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議是:

1.積極加強宣傳。國際金融危機對人們心理造成的恐慌造成了消費的減少和貿易的萎縮。恐慌的心理不能即刻消除,源于消費者對當前及未來經濟形勢的態度。我國采取的各項政策以及取得的效果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多方宣傳,盡可能的減輕消費者的心理負擔,以期改變我國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期,逐漸恢復對我國經濟的信心。

2.努力減少稅收。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在國際金融危機這樣的特殊時期,國內需求的萎縮對我國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我國應積極調整經濟結構,盡量減少稅收,以求盡快增強我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和加速我國經濟的恢復與增長。

3.改進二元結構。我國消費者一直處于二元結構,貧富差距較大,這已經成為目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嚴重障礙。高收入消費者和低收入消費者的消費傾向截然不同,這就影響到我國進口貿易的不均衡。我國應積極改進社會保障體系以及調整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盡快使我國的進口貿易回歸正常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