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的變化與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3:45:00
導語:加工貿易的變化與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的的最新變化,并就這些變化產生的原因做了進一步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國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加工貿易;發展變化;對策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得到了迅猛發展,它充分發揮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推動了我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國際經濟形勢不斷變化,加工貿易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
一、我國加工貿易的最新變化
1.加工貿易產業轉移
(1)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我國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進程加快,使得中西部地區迎來了承接全球和東部地區產業投資轉移的重要機遇。2008年4月16日,商務部了關于確定第二批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的決定,為實現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在中西部重點承接地的集約化、規范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指導。
(2)國內產業向東南亞等周邊國家轉移。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從其整體布局出發,必然不斷把產業投向商務成本最低、出口便利的國家。2007年以來面對兩稅合一、出口退稅率下調、勞動合同法實施等一系列政策變化,外資紛紛撤離。從珠三角撤資的不少外資并沒有流向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而是流向了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加工貿易直接流向國外將造成國內東西部產業內循環的“斷鏈”。
2.加工貿易政策變化
近幾年,我國經濟運行中投資增長過快,貿易順差過大,信貸投放過多問題比較突出,并且還出現了通脹壓力加大和資產價格持續上升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以及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因此,我國政府針對對外貿易采取了一些更加嚴厲的政策。
(1)出口退稅政策調整。2007年6月19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協商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此次調整共涉及2831項商品,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37%。
(2)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政策調整。2007年7月2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2007年第44號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新增共計1853個十位海關商品編碼,還對加工貿易監管要求進行了較大的調整。
二、我國加工貿易變化的影響因素
1.法律法規日漸完善
為了更有效的進行國家宏觀調控和發揮監管作用,我國不斷完善各項法律法規。其中,新《勞動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企業的用工成本大約提高了8%。這是致使許多中小型“三來一補式”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出現產業波動的直接原因。
2.運營成本持續上升
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成本上升,導致許多外資企業難以維生;環境成本上升,東部的環境承載力趨于飽和,加上群眾環保意識的覺醒,這也成為外資企業遷走或撤資的原因之一。
3.優惠政策不斷減少
從2007年,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制定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等,使優惠政策不斷減少。
三、未來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對策
1.促進加工貿易的主體轉變
目前,加工貿易中外商投資企業占80%,民營企業僅占5%;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基本是外商投資企業。這反映了國內企業目前參與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因此,下一階段加工貿易發展的重點,應是使加工貿易的主體逐步從由外商投資企業主導向國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為主轉變。
2.加快加工貿易的轉移步伐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進一步加快開放,基礎設施條件日趨完善,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和境外產業轉移的能力增強。同時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趨勢下,東部的土地、勞動力、水、電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東部急需產業轉型升級。因而東西部產業轉移正進入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1)改善投資環境。我國中西部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比較差,經濟條件落后,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仍然十分突出,嚴重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是當務之急,為吸引外商投資提供一個良性的硬環境。公務員之家
(2)加強政策引導。相對于東部地區而言,中西部地區加工貿易發展對國家政策的依賴性更大,面臨的問題與困難也更多,只有采取相應對策,解決加工貿易發展的系列問題,才能順利完成產業的轉移。
3.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1)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為促進我國企業在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生產鏈條中不斷向高技術密集、高附加值環節提升,我國應進一步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和開發的扶持力度,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推動企業的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員工培訓,制定和實施對產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完整的技術創新優惠政策體系,盡快改變加工制造業普遍的技術落后局面。
(2)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在穩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同時,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出口,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
(3)建設相關配套產業。若失去了廉價勞動力這個優勢,我國將不再對這些跨國企業有吸引力。因此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成為當務之急。通過建設加工貿易的相關配套產業,能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提高加工企業的本地采購率,進一步帶動基礎產業的發展,增長產業鏈條,促使其向上下游深入發展,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
(4)改變外資引進策略。改變外資引進策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積極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加強對外資的產業和區域投向引導,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向境內轉移,在開放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 上一篇:移動在線計費方案設計論文
- 下一篇:3G移動通信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