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工業加工貿易的成因及對策詮釋

時間:2022-05-10 10:22:00

導語:銅工業加工貿易的成因及對策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銅工業加工貿易的成因及對策詮釋

中國銅工業主要從事的是進口銅精礦、出口陰極銅的加工貿易。我國國內八大銅冶煉商為:大冶有色金屬公司、云南銅業有限公司、江西銅業集團公司、銅陵有色金屬公司、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金川集團有限公司,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和煙臺鵬暉銅業公司,他們同時是中國主要的銅精礦進口商,也是中國銅冶煉廠采購小組CSPT的成員。

1銅工業概況

全球銅資源分布極不均衡,銅礦儲量約87%分布在十個主要國家當中,其中智利儲量就占據全球儲量的近13。我國進口的銅精礦主要來自蒙古、南美和澳洲等銅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

隨著國內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我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銅消費國。預計2007年消費量將達到450萬噸,其中國內陰極銅生產可達到260萬噸以上,而其中依靠國產銅精礦生產的只有不到80萬噸,其余的銅原料大部分依靠進口。

2006年黃石市進出口貿易總值達10.33億美元,位居湖北省第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3.2%,其中進口貿易達6.3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出口額達3.98億美元,同比增長三成。黃石進出口貿易主要以礦產品為主,占到了55%以上,其中又以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從智利進口銅精礦和新冶鋼從智利進口鐵礦砂為主。

根據在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冶煉廠計劃科了解到的情況,冶煉廠陰極銅生產備料來源比例大體如下:10%自給;30%國內購買;60%進口。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黃石海關統計,2006年湖北省共進口銅精礦26.77萬噸,價值4.54億美元;進口企業高度集中,大冶有色金屬公司一枝獨秀:2006年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共進口銅精礦26.43萬噸,同比下降10.89%,價值4.5億美元,同比上升62.83%,分別占湖北省全省進口總量和總價值的98.7%和99.1%。2002-2004年,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是全省進口銅精礦的唯一企業。

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進口銅精礦,經冶煉生產出陰極銅,通過質量認證體系驗證合格,再經由其子公司——上海金兆外貿有限公司出口到倫敦交易。實質上,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從事的就是進口銅精礦、出口陰極銅的加工貿易,從中賺取加工費——銅精礦供貨商向冶煉廠支付的費用,是冶煉廠利潤的主要來源。

然而近年來,進口銅精礦、出口陰極銅的加工貿易卻步履維艱。一方面,由于倫敦銅價大幅度上漲,導致冶煉產能增長的速度高于礦山增長的速度,2006年國際銅精礦市場開始由供應過剩走向短缺,致使進口銅精礦的加工費用不斷下滑。另一方面,國家限制政策的接連出臺對冶煉行業產生一定的沖擊,使中國銅冶煉行業加工貿易遭遇政策冷氣流。

2國家政策

(1)出口方面:

2004年1月1日起,一般貿易下陰極銅出口退說率由原來的7%下調為5%,并征收5%出口關稅;2006年4月10日起,一般貿易下陰極銅出口關稅由5%上調至10%;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陰極銅出口退稅;2006年11月1日起,銅、電解鋁等有色金屬初級產品實施15%的出口暫定稅率;2007年1月1日起,《2007年關稅實施方案》正式實施,銅產品出口稅率再次調整。

(2)進口方面:

2006年9月15日起,對進口銅精礦一律征收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2007年1月1日起,同產品進口稅率再次調高。

(3)加工貿易方面:

2005年底,八部委下發通知,已將進口廢銅或者銅精礦、出口未鍛軋銅列入加工貿易禁止范圍;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進口銅精礦出口陰極銅的加工貿易;2006年11月22日起,不再辦理陰極銅出口加工手續。

3問題分析

通過案例描述部分我們知道國家政策限制進口銅精礦.出口陰極銅的加工貿易,我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我國國內銅產品需求量高,國內市場優先滿足。我國是世界第一大銅消費國,征收出口稅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國內市場的供給,主要用于抑制通貨膨脹,穩定國內經濟。

銅工業自身的問題。進口銅精礦.出口陰極銅的加工貿易大而不強,科技含量不高,企業多停留在初級產品的淺層次加工上,這不利于我國銅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政府必須出臺限制政策督促此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第二,環保需要。銅業屬高耗能,高污染及資源類產業,尤其是前述加工貿易,其過度發展會帶來很大的負外部性,增加社會成本,政府出于保護環境和資源的考慮必須對其進行限制。

第三,國家財政狀況。我們知道出口退稅依賴于政府的財政狀況。近幾年國家連續運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致使財政赤字上升,這時,取消銅加貿出口退稅也成為改善財政收支狀況的需要。

國家出臺的限制政策對銅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概括如下:

正面影響:

(1)有利于促進銅業結構調整。國家限制的低層次加工貿易會迫使銅業加工貿易向高科技.縱深加工方向發展,如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就提出了延長產業鏈和深加工的發展戰略。

(2)有利于推動銅冶煉行業的科技創新和節能降耗,銅業若不及時革新,就會陷在政策限制的泥潭里。國家政策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銅業進行革新的動力。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投入十幾億新換了三號五號轉爐,并將拆除落后的反射爐,引進先進的愛莎爐。

負面影響:

征收銅產品出口稅和銅精礦進口稅,使得銅加工貿易企業進口和出口兩次付費,提高了企業生產成本,同時又由于加工費下滑,企業利潤減少,挫傷了企業生產積極性,同時也加劇了銅冶煉行業國內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有可能導致惡性循環。

根據自己在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的所見所聞及對相關行業資料的閱讀,我發現國家和銅冶煉廠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矛盾關系。一方面,國家接連出臺各項針對銅冶煉行業的限制政策,特別是多次調整關稅和取消進口精銅礦.出口陰極銅的加工貿易;而另一方面,大冶有色冶煉廠卻仍在從事此類加工貿易,且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2007年1-4月,銅冶煉投資26.26億元,同比增長了43.75%,同時進出口貿易也快速增長,同比增長34.2%

在宏觀經濟學中有一種理論叫做“時滯”,是指通貨膨脹時工資上漲滯后于物價上漲,而在這里則是出現了政策執行對政策出臺的“時滯”。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1)政策貫徹力度不夠,效率不高。中央制定政策后要逐級下達,從中央到省到市再到縣最后到公司,期間還要經過各個部門,這都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而且在這個下達的過程中,政策的貫徹力度也可能無形中削弱。

(2)出于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考慮,我們知道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是黃石市乃至湖北省的利稅大戶,并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公司的支柱產業就是進口銅精礦、出口陰極銅的加工貿易,如果這個支柱一下子到了,那么整個黃石經濟發展至少要停五至十年。

國家與銅冶煉行業之間這種矛盾關系的存在有利有弊。從有利的方面看,可以給銅冶煉業一定的緩沖時間,使其順利地完成向深層次加工的銅材貿易的轉型升級。從弊端方面看,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導致國家政策的無效性,不能起到限制“兩高一資”產業過快增長等作用。

總的來說,只要地方和公司把握住火候,積極高效的開展過度工作,就能既保證國家政策的發揮,又保證企業的安全轉型和地方經濟的穩步發展。可見,其存在利大于弊。

通過以上幾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前銅冶煉行業形勢不容樂觀;國內面臨政策限制,國際上面臨加工費的持續下滑,該行業自身也存在一系列問題。

然而,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大冶公司提出了“冶煉規模提升戰略”:十一五期間,陰極銅產量從20萬噸提升到40萬噸。我不禁要問:這一戰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

目前形勢下的銅冶煉行業,要想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政策時滯所提供的緩沖時間,加速進行結構調整。在產業方面,可以從單純的銅冶煉向建筑業,物流,服務業等方向發展。

(2)加快淘汰落后產能。50年代從蘇聯引進的反射爐所從事的生產已經不適應生產需要,應及時淘汰。

(3)加速轉型升級。通過延長產業鏈,實現由進口銅精礦、出口陰極銅的淺層次加工貿易向進口電解銅,深加成銅材出口的轉型升級。同時實施縱向發展戰略,發展產品上游采礦.找礦并進入產品下游銅材包裝。

(4)在一定時期內適當減產,必要時甚至可以停產,以提升自己在國際市場的主動權。

(5)合并銅業中的小型私有企業,以增強企業活力,加速實現真正的國企公司化,同時也能提高競爭力。

(6)改變粗放型發展模式,走“節能減耗”之路。發展采選高效節能工藝和設備,先進的冶煉加工技術,資源充分回收利用,并實施先進的環境資源保護措施。

(7)重視人才,走好“人才強企”之路,成立企業產品研發中心,發揮其核心功能。

(8)重視科技進步,培育新的競爭力。抓住國家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給予15%稅率優惠)的發展機遇,加大科技投入與改造力度,提高企業的科技水平,增加產品附加值。

(9)加強同海關,銀行的合作,發揮其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的作用,避免政策調整帶來的損失。

(10)盡快開展和加強礦山新一輪找礦,延長礦山壽命。

(11)把握產業發展的熱度,重復建設或技術含量不高的項目堅決不能上。

(12)抓住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商務部“萬商西進”工程的推進及東部沿海加工貿易向中部地區梯度進程轉移加速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外部條件,加速自身發展。

近年以來,受國家外貿宏觀調控限制政策出臺的影響,加工貿易進出口形勢更加嚴峻,將在分析銅業概況和政策限制的基礎上,研究其原因、影響,進而提出相關對策

參考文獻

[1]王忠奎.世界銅精礦供需狀況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00,(10).

[2]徐虞利.中外銅精礦加工費談判添不利因素[J].上海證券報.2006,8(10).

[3]阮正福.環境保護的宏觀政策選擇[J].企業經濟.2006,(2).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2007.